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7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18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皖稻79是籼型温敏不育系X07S与紫恢100组配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等特性.1998~1999年参加安徽省中籼区试,平均产量8.45 t/hm2;2000年参加安徽省中籼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83 t/hm2 .1999年白湖农场120 hm2以上的大面积示范,产量9.16 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9. 44% .2000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32.
1999年和 2 0 0 0年分期播栽试验 ,研究了温度对籼型温敏核不育系 2 30 1S自交不育度和花粉败育类型的影响。结果表明 :2 30 1S的育性转换低温敏感期在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至减数分裂期 ,约在抽穗前 17~ 11d ;生长早期的持续高温对其育性表达有一定的补偿作用 ;导致 2 30 1S自交不育的育性转换和无花粉败育类型转换的起点温度分别是 2 3℃和 2 7℃。  相似文献   
33.
聚合抗稻白叶枯病双基因三系不育系R106A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中国杂交水稻的多数不育系不抗白叶枯病,携有单个的白叶枯病抗病基因的品种易于丧失抗性。本研究通过杂交、回交和自交将两个抗病基因聚合到不育系中,进行抗性改良。用育成的抗3418S(携有Xa21)为受体,CBB23(携有Xa23)为供体,通过1次杂交、1次回交和3次自交,采用足够大分离群体在分蘖前期进行接种初筛,再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复筛,确认了目标基因的聚合,实现了均位于第11染色体上的Xa21和Xa23基因间交换重组,获得双基因纯合稳定的新品系R106。又用我们育成的矮败型不育系5801A进行转育,杂交一次后,向保持系(轮回亲本)定向选择,经回交3次迅速稳定,所育成的不育系及保持系对中国的7个病原型代表菌株均表现全生育期高度抗病,可能会大大延长其抗性寿命。并讨论了改良不育系抗性的研究方法、回交次数和选择世代等问题。论。  相似文献   
34.
以国际合作网络征集的150余份材料,进行农艺性状观察,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抗性鉴定,同时还进行了耐低磷、低氮筛选,获得大量数据,筛选了一批抗白叶枯病、稻瘟病、耐低磷、耐低氮资源,为分子育种的亲本利用和后代筛选提供参考。以早籼14、紫恢100、M3122为受体,以上述的150余份材料为供体,采用大规模杂交、2~3次回交、2~3次自交,培育以早籼14、紫恢100、M3122为背景的近等基因导入系5700多份,并对这些导入系进行抗旱、耐低氮、耐低磷、抗寒性及直链淀粉含量等初步筛选,获得了一批有目标性状的近等基因导入系,为新基因发掘、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础。并选育了3个有苗头的新品系进入省级预试、区试或生产试验,以进一步确定其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5.
[目的] 介绍光敏核不育系皖2312S的选育过程、育性表现、抗病性和农艺性状。[方法] 以粳稻光敏核不育系7001S为母本,与双九杂交,经6年11代选择育成了粳稻光敏核不育系皖2312S。[结果] 2007年8月1日至31日,皖2312S表现雄性不育,镜检花粉败育率为99.72%-100.00%,套袋自交结实率为0-0.43%,稳定不育期为31 d;9月3日至14日表现雄性可育,镜检花粉败育率为74.80%-99.47%,套袋自交结实率为1.43%-9.54%。2008年7月31日至9月1日,皖2312S表现雄性不育,镜检花粉败育率为99.91%-100.00%,套袋自交结实率为0-0.48%,稳定不育期为33 d;9月3日至21日表现雄性可育,镜检花粉败育率为69.99%-99.91%,套袋自交结实率为0.33%-42.75%。田间种植皖2312S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较强。[结论] 该不育系的稳定不育期在30 d以上,较适宜选配中粳组合。  相似文献   
36.
对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配的 7个两系籼、粳杂交稻组合在安徽境内的制种安全和高产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选用不育起点温度低 ,育性稳定的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 ;将不育系育性敏感期安排在安全时段内 ;选择最佳抽穗扬花期 ;防止不育系自交结实 ,确保制种纯度等 4项制种安全技术和 5项制种的高产技术并用于种子产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37.
1987~2001年对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育成的7001S、8087S、3502S、3516S 4个粳型光敏核不育系进行了育性观察.研究结果表明:4个粳型光敏核不育系在合肥历年稳定不育期为8月10日至25日.同时根据多年应用实践,对各不育系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38.
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等位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彦长  李成荃 《安徽农业科学》1996,24(4):289-290,349
选用培矮64S(代表农垦58S)、安农S-1、衡农S-1、5460S、新光S等5种光温敏核不育系,于1995年在海南春季可育期内互交,夏季在合肥种植,以花粉败育率、套袋结实率、自然结实率为育性指标,进行核不育基因等位性研究,结果表明:培矮64S、安农S-1、衡农S-1、5460S的核不育基因位点互不等位,新光S与培矮64S基因位点相同。另选用农垦58S转育成的一批籼粳不育系,以培矮64S为桥梁亲本,粳型不育系直接与农垦58S配组,籼型不育系与培矮64S配组,研究方法同上,结果表明参试的不育系均与农垦58S等位  相似文献   
39.
早籼低温敏核不育系399S的选育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399S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于 1997年选育成的早籼低温敏核不育系 ,具有隐性下垂叶形态标记性状 ,用其制种有利于除杂保纯和杂种的纯度鉴定。 1997年 8月通过安徽省技术鉴定 ,不育株率 10 0 % ,花粉败育率 99.997% ,自交不育度10 0 % ,不育起点温度为 2 3℃ ,不育期 34d以上 ,主茎 7.9~ 13叶  相似文献   
40.
安徽省杂交粳稻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阐述了安徽省杂交粳稻育种 2 3a来的发展历程。介绍了BT型不育系、光 (温 )敏核不育系和恢复系选育的基本经验 ,以及主要三系、两系组合的产量、米质、抗性、高产制种技术经验和应用价值。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