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1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31.
两系杂交稻黔两优58高产条件下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2~2005年黔两优58的高产示范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黔两优58单位面积肥有效穗(X1)与单位面积产量(Y)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千粒重(X4)与单位面积产量(Y)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小。对单位面积有效穗(X1)、穗实粒数(X2)、结实率(X3)、千粒重(X4)与单位面积产量(Y)的直接通径系数排序,得出单位面积有效穗和穗实粒数是影响黔两优58产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2.
通过大区栽培研究9个水稻新组合在贵州中高海拔条件下群体质量栽培技术,提出了相应的调控措施,得出了不同类型品种的高产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33.
贵州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栽插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贵州水稻不同生态区插秧方式,海拔700m以下(低海拔)稻区适宜采用宽行窄株方式栽插,海拔900m以上(中高海拔)稻区宜采用宽窄行插秧方式。宽窄行穴距应在13.3cm~20.0cm,穴距、窄行以16.7cm为宜,宽行距离以水稻株高的三分之一容易获高产。本文还对不同海拔稻区的水稻高产栽培密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4.
减氮对机插杂交籼稻茎秆生长及抗倒伏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宜香优2115和F优498为材料,设置4个不同氮肥用量处理,研究减氮对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和茎秆生长特性的影响,及其与抗倒伏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品种最高产施氮量,180 kg/hm2)相比,随着减氮量的增加,参试两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均逐渐降低,但N150处理(施氮量150 kg/hm2)的产量降低不显著,而N120处理(施氮量120 kg/hm2)和N0处理(不施氮)的产量降低显著;水稻株高和重心高度均降低,基部节间长度缩短,基部节间的秆型指数逐渐增加,节间充实度(节间干物质量、单位长度节间干物质量和单位体积节间干物质量)先增加后降低,弯曲力矩逐渐减小,折断弯矩逐渐增加,倒伏指数降低,抗倒伏能力增强。相关分析表明,倒伏指数与产量、株高、重心高度、弯曲力矩和节间长度整体上呈正相关;与节间粗度、折断弯矩、茎壁厚度、秆型指数和节间充实度整体上呈负相关。综上,适宜减氮(N150)能够同步实现机插杂交籼稻减氮稳产和高抗倒伏能力;而过量减氮(N120或N0)虽能大幅度提升抗倒伏能力,但难以实现高产或稳产。  相似文献   
35.
“多穗型超级杂交稻”是一个新的育种模型,它要求中籼品种的有效穗数高于区试对照品种10%以上。本研究选用优异亲本,通过杂交育种方法,选育成强分蘖两系恢复系‘10P50’,用其与两系不育系‘隆科638S’配组,选育出多穗型两系杂交中籼稻新品种‘隆两优0078’,在2019—2020年区试中,有效穗两年平均比对照‘丰两优4号’增加15.4%,且结实率高、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好;分别在海南三亚、湖南长沙和贵州兴义进行了该品种的高产示范,探索出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在海南三亚和湖南长沙进行了该品种的制种技术探索,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储备了行之有效的种子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36.
不同籼稻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及根系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不同籼稻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和后期根系活力变化,以6个籼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始穗后籽粒增重和根系伤流强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水稻始穗后,灌浆速率经历"慢-快-慢"的过程,在抽穗后10d籽粒增重最快;不同的品种表现不完全相同,黔两优58、益农1号和黔优88存在分段灌浆现象;始穗初期伤流强度开始维持在较高水平,穗后15d下降最快,始穗20d后伤流强度下降幅度减缓;根系伤流强度降低和籽粒增重不同步。  相似文献   
37.
杂交水稻超高产精确施肥研究及示范效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控制氮肥总量的条件下,设计了6种不同比例基蘖肥与穗肥施用技术,2005年和2006年在贵州省贵阳市金竹镇和东风镇研究了杂交水稻精确施肥技术,以获得超高产。结果表明:以基蘖与穗粒肥比例为6∶4和5∶5产量最高,分别为11704 kg/hm^2和11824kg/hm^2,成穗率和氮素当季利用率也最理想;同时采用精确施肥技术水稻产量为12081 kg/hm^2,比采用常规施肥技术2年平均增产13.93%。进行精确施肥技术大面积示范,也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38.
【目的】水稻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栽培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各地的气候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栽培技术,可以充分挖掘水稻产量潜力,大幅度提高单产。论文旨在探明精确定量施肥对贵州高原山区杂交籼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效应。【方法】于2010-2011年在贵州省黄平、绥阳、余庆、兴义4个不同生态稻区,以当地具有高产潜力的杂交籼稻品种为试材,设计精确定量施肥模式(accurate fertilizer,AF)与常规施肥模式(conventional fertilizer,CF),通过对两种施肥模式的比较,研究不同施肥模式的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差异。精确定量施肥模式以斯坦福(Stanford)方程为基础,根据目标产量需氮量、土壤供氮量及氮肥当季利用率计算总施氮量,各阶段的施肥量根据目标产量的阶段需氮量确定。精确施肥模式的总氮按照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为30%﹕20%﹕35%﹕15%施用,常规施肥模式氮素总量按基肥﹕分蘖肥﹕促保花肥为20%﹕60%﹕20%施用。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分别取地上部分测定叶面积和干物质量,成熟期考查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结果】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显著提高了黄平、绥阳、余庆、兴义4个点的水稻产量,增产幅度为12.4%-48.0%,从产量构成因素看,穗数和穗粒数均较常规施肥模式有不同程度提高,穗数增加8.1%以上,穗粒数增加2.5%以上,群体颖花量增加14.3%以上,而结实率和千粒重两种施肥模式的差异较小;比较分析两种施肥模式的穗型大小,精确定量施肥模式较常规施肥模式穗粒数小于100粒的小穗比例降低、100-250粒的大穗和250粒以上的特大穗比例增加,小穗比例减少了36.7%-100%,大穗比例提高了2.2%-11.4%,特大穗比例提高了23.3%-94.9%;在叶面积指数与粒叶比方面;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比常规施肥模式的群体叶面积指数拔节前有所降低(4.2%-11.8%)、抽穗期显著提高(4.2%-13.9%);粒叶比明显增大,其中颖花/叶为9.3%-32.7%、实粒/叶为12.8%-35.7%、粒重/叶为10.1%-36.3%;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比常规施肥模式拔节前有所降低,拔节至抽穗期提高了9.8%-50.8%,抽穗至成熟期提高了26.9%-62.7%。【结论】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显著提高了贵州杂交籼稻产量,其途径主要通过控制拔节前的群体生长,促进拔节后的群体发展,适度减小拔节前群体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扩大拔节后尤其是抽穗后群体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在稳定提高穗数的基础上,控制晚生小穗数量、促进大穗形成,提高穗粒数和粒叶比,实现抽穗后群体干物质的高积累,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39.
贵州高海拔山区杂交水稻叶龄模式栽培的技术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贵州高海拔(1 660 m)冷凉山区,通过对水稻栽培措施中的栽插密度、单穴栽插基本苗数、生育前后期按不同比例施肥(控制总N量相同)进行田间试验,发现密度为27.0 万/hm^2,生育前后期施N肥比例为6∶4的栽培措施能显著提高单产,而单穴栽插基本苗数对产量贡献不显著.引进杂交水稻按叶龄模式进行大田管理的栽培技术示范,产量增幅在71.0%~214.8%之间,总结出的水稻叶龄模式栽培技术适应贵州高海拔山区.  相似文献   
40.
为探索两优211的丰产栽培技术模式,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两系杂交籼稻两优211产量与主要栽培措施(插秧密度、N、P、K施用量)间的数量关系,并建立了各因素与产量指标的数学模型为Y=8 993.76 101.25X1 227.92X2 126.38X3 85.67X4-134.58X12-351.33X22-46.08X32 38.67X42 69.56X1X2 136.00X1X3-90.19X1X4-86.25X2X3 83.56X2X4-94.88X3X4。进一步明确了两优211获得8 600 kg/hm2以上的丰产栽培配套技术措施的优化组合是:在有机肥为22 500 kg/hm2的基础上,插秧密度为(2.745 6~2.837 7)×105穴/hm2,N施用量165.67~180.15 kg/hm2,P2O5施用量87.368~133.632 kg/hm2,K2O施用量59.475~90.525 kg/hm2。影响两优211产量的主要因子是施氮和密度,其次是施磷和施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