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植物保护   9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2014年春季,在湖北省武汉市发现种植的番茄表现植株矮缩,叶片上卷,叶缘黄化等症状。PCR检测结果显示,所有采集的病样中均存在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进一步通过滚环扩增方法获得了该病毒的湖北分离物HB01的全基因组。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病毒基因组全长为2 781nt,与已报道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各分离物同源性在89.0%以上,而与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TYLCV分离物的同源率均在97.0%以上。因此,HB01属于TYLCV的一个分离物。  相似文献   
12.
安克锰锌等几种杀菌剂防治瓜类疫病药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安克锰锌、克露和百得富3种新型杀菌剂防治瓜类疫病的效果明显优于雷多米尔,田间试验防效达到71.6%~82.0%,可在生产上推广使用;田间使用浓度为800~1000倍,基本达到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广东茄科青枯菌致病力分化及其DNA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分别采自广州、增城、东莞、花都、三水、清远、电白、高要8个菜区的番茄、茄子和辣椒上的31个青枯病菌株,经人工接种于10个鉴别寄主植物上,结果表明,它们的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差异。聚类分析这31个菌株,可以聚为3个组:第I组菌株主要来自种植番茄和茄子历史较长的广州、东莞、增城老菜区,其致病力较强;第Ⅱ组菌株主要分离自茄子和辣椒上,其致病力中等;第Ⅲ组菌株主要来自近年来新发展的三水市各番茄产区,它们的致病力较弱。从2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7个引物用于上述31个菌株DNA的RAPD分析,共扩增出523条带,其中468条为多态性带,占89.5%。聚类分析这31个菌株,又可聚为4个簇群:第I簇群主要分离自已推广种植多年的丰顺、金丰等抗病番茄品种上;第Ⅱ簇群分离自抗病的番茄新品种新星、年丰和石碣紫红茄上;第IV簇群主要分离自辣椒和茄子;而第Ⅲ簇群来源包括番茄、茄子和辣椒这3种寄主植物。上述试验结果说明,广东茄科青枯菌的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分化现象,其DNA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广东马铃薯黑胫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分离自马铃薯黑胫病的病原菌在选择性CVP培养基上菌落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及16S rDNA序列比较,鉴定出引起广东省冬种马铃薯黑胫病的病原为γ-变形菌门肠杆菌科果胶杆菌属黑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生理生化试验表明,该病原菌菌株不能在37℃生长,能使明胶液化,具有运动性、耐盐性(5%NaCl),对红霉素不敏感;过氧化氢酶和蔗糖还原试验反应均为阳性,氧化酶、吲哚产生和磷酸酶活性试验均为阴性;可利用乳糖、麦芽糖、棉籽糖、蜜二糖、纤维二糖、柠檬酸盐和α-甲基酮葡萄糖苷,不能利用山梨醇、d-阿拉伯糖和丙二酸盐。研究结果可为广东冬种马铃薯黑胫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侵染垂花悬铃花的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分子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垂花悬铃花曲叶病是近期在广东发现的一种新病害,病株表现为叶片向上卷曲,叶脉肿大,叶脉变深绿色等症状。PCR检测结果显示, 该病样中均存在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病毒分离物(GD11)DNA-A全长为2 737 nt,具有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基因组典型特征,为闭合环状单链DNA,编码6个ORFs;该序列与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LCuMV)各分离物序列的相似性均大于89.0%,其中与G6、Okra06及GX1等分离物序列的相似性大于99.0%。该病毒分离物也伴有卫星DNA β分子,其全长为1 348 nt,与CLCuMV各分离物的DNA β序列相似性大于85.0%,其中与G6、Okra06及GX1等DNA β的序列相似性均大于99.0%。因此,侵染广东垂花悬铃花的病毒分离物属于CLCuMV,且与入侵我国的朱槿分离物G6、黄秋葵分离物Okra06及棉花分离物GX1亲缘关系很近。本文首次报道了CLCuMV及其卫星β复合侵染垂花悬铃花。  相似文献   
16.
胜红蓟青枯病是我国发生的一种新病害。为了明确引起胜红蓟青枯病的病原,对分离自广东的胜红蓟青枯病菌的菌落形态、16S rDNA序列、碳水化合物利用、致病性及演化型等进行了分析。在含1% 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病原菌的菌落呈近圆形或梭形,隆起,中间粉红色,周围乳白色。应用细菌通用引物27f和1541r扩增16S rDNA,Ac-YcSj-11-1~Ac-YcSj-11-10 10个菌株的16S rDNA近全长均为1 421 bp,且与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GMI1000 16S rDNA的同源率为100%。该病原菌可以利用麦芽糖、乳糖、纤维二糖、山梨醇、甘露醇和卫矛醇等6种碳水化合物,并可侵染姜、沙姜、番茄,弱侵染茄子、辣椒。10个菌株均可同时扩增得到144 bp的演化型Ⅰ特异带和280 bp的茄科雷尔氏菌特异带。研究表明,引起广东胜红蓟青枯病的病原菌为茄科雷尔氏菌R.solanacearum,且属于4号生理小种、生化变种Ⅲ和演化型Ⅰ(亚洲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