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5篇
  3篇
综合类   36篇
畜牧兽医   90篇
园艺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高寒草甸草地水、土、草中氮硫含量冷暖季节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青海高原特殊的气候分布特征,把高寒草甸草地绵羊放牧地划分为冷季和暖季。通过测定冷暖绵羊放牧地水、土壤、牧草中氮和硫含量的结果表明:水、土壤、牧草中氮和硫的含量暖季>冷季(P<0.05),其中地表水冷季含硫量分别为3.7mg/kg、5.1mg/kg,水中没有检测到氮;牧草中硫含量冷暖季分别为2952mg/kg,3262mg/kg,差异显著(P<0.05);牧草中氮含量冷暖季分别为0.62%、1.36%,差异显著(P<0.05);土壤氮含量冷暖季分别为0.22%、0.285%,差异显著(P<0.05);硫含量冷暖季分别为0.24%、0.37%。  相似文献   
42.
DNA甲基化与去甲基化调控肌肉发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肌肉发育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其调控机制尚不完善。但近年来表观遗传修饰对肌肉发育的调控作用逐渐成为热点领域,研究发现DNA甲基化与去甲基化修饰对肌肉发生与发育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肌肉干细胞特异位点通过DNA甲基化修饰,影响肌肉发育过程关键基因的表达,进而调控早期发育的生肌过程。本文主要围绕肌肉发育过程中DNA甲基化及去甲基化修饰的变化、重要的甲基转移酶和去甲基化酶以及营养物质通过DNA甲基化修饰影响肌肉发生的作用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3.
为研究典型草原放牧欧拉羊体肌肉中矿物元素、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含量,本试验随机选取同一群体18月龄欧拉羊羯羊20只,测定欧拉羊体重、屠宰性能及背最长肌中矿物元素、脂肪酸、胆固醇、维生素E及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群体中体重在40 kg以下(LW组)占25%,40~50 kg(MW组)占45%,50 kg以上(HW组)占30%;HW组屠宰率、净肉率和眼肌面积均显著高于MW组和LW组;肌肉中铁含量为7.76~8.07 mg/100g,锌含量为10.06~10.74 mg/100g,HW组背最长肌锰含量显著低于LW组;胆固醇含量为36.57~43.43 mg/100g,n-6/n-3为2.12~2.21,HW组胆固醇含量及单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M/S)显著高于MW组和LW组;维生素E含量丰富,为0.31~0.40 mg/100g,各组间差异不显著;3组的氨基酸相对含量差异不显著。综上可知,青海地区天然放牧的欧拉羊肌肉中铁、锌等矿物元素及维生素E含量较高,体重在50 kg以上维生素E含量更高且屠宰性能更好。天然放牧的欧拉羊肌肉中n-6/n-3比值较低,更符合人类健康的需求。  相似文献   
44.
遥感技术以其能够实现大尺度的快速、实时监测优势,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态环境领域,成为评价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有效手段。为探究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更完善的优化设计方案,本文以弋阳县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并基于多期数据判断生态质量稳定性,选取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构成“点-线-面”要素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弋阳县2010、2015和2019年RSEI均值分别为0.820 3、0.846 6和0.734 9,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生态质量处于良好稳定状态。识别出17个生态源地、35条一般廊道、13条关键廊道和46个生态节点,共同构成弋阳县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后的生态安全格局新增3个生态源地,总面积为21.40 km~2;新增10条生态廊道,总长度为137.48 km;新增24个踏脚石斑块以及10处生态节点;依托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等核心要素,形成“一带两区多轴”生态安全战略布局框架。研究结果可为生态功能区的划定、完善提供科学支撑,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过程中生态源地的识别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5.
稀释液中添加维生素E对绵羊冷冻精液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采用两步稀释法 ,在绵羊冷冻精液中添加维生素E ,精液稀释平衡后精子活率 ,试验组 (0 .6 35 )高于对照组(0 .5 75 ) ,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解冻后 ,试验组活率 (0 .4 35 )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0 .36 5 ) (P <0 .0 1) ;精子顶体总异常率 ,试验组 (33.72 % )极显著低于对照组 (4 4 .35 % ) (P <0 .0 1) ,其中试验组顶体膨胀率和脱落率与对照组分别为 1.2 8% ,2 3.0 8%与 2 .6 8% ,2 8.96 %。添加维生素E可以降低冷冻对精子顶体的损害程度 ,提高精液品质。试验也证明在解冻后保存 1h内 ,精子活率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但 1h后活率急剧下降 ,因而 ,绵羊冻精颗粒解冻后应在 1h内输精完毕  相似文献   
46.
【目的】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开展区域生境质量研究对保护研究区生态环境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究研究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揭示其变化的内在机理,并进一步分析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的相关性,为万年县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与实践思路。【方法】运用InVEST模型和GeoDa软件对研究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运用ArcGIS工具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利用Fragstats软件计算出所选的十类景观格局指数,并通过SPSS平台将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2000—2020年,研究区生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700 7、0.637 1和0.698 2,总体来讲变化幅度不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这表明研究区整体的生境质量良好且较为稳定;(2)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研究区3个时期的生境质量指数在空间分布上均呈正相关,生境质量指数的集聚现象较为显著且集聚性随时间推移逐步增强,其中西北部、中部和东南部地区的生境质量具有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性;(3)随时间变化,研究区内部的各个地类斑块形状趋于不规则,破碎化程度加深,其中,2000年...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究野生苦瓜与栽培苦瓜的生物学特性和光合特性差异,为苦瓜栽培、引种及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3个野生苦瓜和6个栽培苦瓜种为材料,研究不同苦瓜类型坐果后的生物学性状及坐果时的光合特性.[结果]野生苦瓜单瓜重小于或等于50g,栽培苦瓜单瓜重在300g以上;野生苦瓜的瓜瘤为刺瘤,小而密,栽培苦瓜多为条瘤或粒条相间;野生苦瓜瓜肉厚度为0.3~0.4 cm,栽培苦瓜瓜肉厚度为1.0~1.2 cm;野生苦瓜纵径在11.0 cm、横径在4.5 cm以内,栽培苦瓜纵径为20.0~48.8cm,横径为5.0~9.0cm;野生苦瓜单瓜种子数16~22粒,种子千粒重53.67~83.33 g,栽培苦瓜单瓜种子数23~47粒,千粒重180.2~206.67 g;野生苦瓜对枯萎病的抗性明显强于栽培苦瓜;野生苦瓜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分别为14.64~18.92 μmol·m-2·s-1、110.50~164.06 mmol·m-2·s-1、7.61~9.80 mmol·m-2·s-1和0.496~1.203 mol· m-2·s-1,而栽培苦瓜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分别为10.42~14.59 μmol· m2·s-1、137.85~258.00 mmol· m-2·s-1、5.63~8.08 mmol· m2·s-1、0.258~0.532 mol· m-2· s-1.[结论]野生苦瓜的瓜形小、单瓜重小、种子千粒重小,但其枯萎病抗性好、光合速率高,而栽培苦瓜的瓜形大、单瓜重大、种子千粒重大,但其枯萎病抗性相对较差、光合速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48.
应用蜡层指示剂法对内蒙古荒漠草原绵羊采食物种的含量和比例进行计算时,需要确定采食物种饱和链烷、长链醇和长链脂肪酸划分采食物种的准确性和可能性。因此通过气相色谱法,测定了采食物种的饱和链烷、长链醇和长链脂肪酸的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对内蒙古荒漠草原不同放牧率下如何更好划分采食植物的最佳蜡层指示剂组合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蜡层指示剂方法可应用于内蒙古荒漠草原采食植物的划分,其中饱和链烷+长链醇的指示剂组合最适用于内蒙古荒漠草原采食植物的划分,并为内蒙古荒漠草原的采食量和采食比例的估测提供了计算模式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9.
苦瓜遗传多样性的形态学性状聚类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苦瓜的33个种质资源的植株、果实和种子等28类形态学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资源可划分为3个组群,即野生型组群(组群I)、密瘤小果型组群(组群II)及长大果型组群(组群III);其中组群III又可以进一步分为3个亚组群。各组群间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野生型及密瘤小果型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地区,长大果型则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及泰国。各地域范围内的种质遗传距离较近,而地域间的种质遗传距离较远,特别是中国大陆的苦瓜种质与发源地印度的热带区域和东南亚热带地区的种质资源间有很远的遗传距离,因此,通过从东南亚及印度、孟加拉等区域引进苦瓜种质资源是拓宽我国苦瓜资源遗传背景,在育种工作上获取突破性进展的快捷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0.
【目的】明确山药Dioscorea spp.块茎发育过程中淀粉积累规律,为高产优质山药栽培及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GH16’为材料,测定山药块茎发育过程中淀粉积累变化,并通过石蜡切片观测块茎组织、细胞及淀粉粒变化,采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寻找与块茎物质积累相关的关键蛋白。【结果】在块茎形成初期(4—5月)未见淀粉积累;块茎膨大初期(6月)淀粉粒均匀分布于薄壁组织细胞中,随后块茎细胞、淀粉粒随着山药块茎的发育逐渐增大,淀粉迅速积累;至膨大中后期(9月后),淀粉粒大量积累于靠近维管束周围的薄壁组织细胞中;到膨大后期(11月)块茎细胞达到最大值,细胞纵径和横径分别为121.685和89.572μm,淀粉积累达到高峰,淀粉粒长径最长达27.608μm (12月),短径最长达16.450μm (11月);3个发育时期共有179个蛋白表达发生了显著变化。选取其中差异较大的52个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其中31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被鉴定,这些差异蛋白主要是与糖代谢和淀粉合成相关的酶,如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ATP合成酶α亚基、UTP–葡萄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磷酸甘油酸激酶1等,它们在膨大初期后表达上调。山药块茎特异蛋白Dioscorin在膨大后期大量积累。【结论】山药块茎的膨大是细胞分裂与细胞膨大及淀粉积累共同作用的结果;块茎发育过程中的主要差异蛋白在糖代谢及淀粉合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