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50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173篇
林业   437篇
农学   314篇
基础科学   391篇
  228篇
综合类   2931篇
农作物   213篇
水产渔业   204篇
畜牧兽医   2301篇
园艺   353篇
植物保护   275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220篇
  2022年   268篇
  2021年   212篇
  2020年   226篇
  2019年   266篇
  2018年   314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251篇
  2015年   231篇
  2014年   472篇
  2013年   379篇
  2012年   411篇
  2011年   383篇
  2010年   398篇
  2009年   343篇
  2008年   317篇
  2007年   275篇
  2006年   270篇
  2005年   230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181篇
  2000年   148篇
  1999年   126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71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38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3篇
  1964年   7篇
  1960年   6篇
  1957年   9篇
  195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雅本化学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8,702.50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5%,营业利润6,765.2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6.26%;利润总额6,294.2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3.2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4,864.0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94%。  相似文献   
992.
一、种衣剂发展历程种衣剂由农药有效成分、成膜剂、乳化剂、分散剂等加工而成,用于种子处理,对作物种子进行保护,有效避免苗期病害的发生,并且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几率。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记录进行种子药剂处理的国家,但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种子处理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第一阶段:70年代开始到90年代初。主要以福美双、多菌灵、克百威等为主要成分的产品,这些产品在80年代达到高峰,到90年代逐步淘汰。  相似文献   
993.
(接10月16日版)三、28-表高芸苔素内酯1.有效成分识别中文通用名称:28-表高芸苔素内酯;英文通用名称:28-epihomobrassinolide;CAS号:80483-89-2;化学名称:(22S,23S,24S)-2α,3α,22,23-四羟基-24-乙基-β-高-7-氧杂-5α-胆甾-6-酮;实验式:C29H50O6;相对分子质量:494.8;2.国内登记情况经中国农药信息网查询,截至2019年9月,我国登记含有效成分28-表高芸苔素内酯的产品共计6个,其中原药1个,制剂5个(单剂2个,混剂3个),该有效成分登记的产品均来自云南云大科技农化有限公司,具体情况见下表:四、28-高芸苔素内酯1.有效成分识别中文通用名称:28-高芸苔素内酯;英文通用名称:28-homobrassinolide;CAS号:82373-95-3;化学名称:(22R,23R,24S)-2α,3α,22,23-四羟基-24-乙基-β-高-7-氧杂-5α-胆甾-6-酮;实验式:C29H50O6;相对分子质量:494.8;2.国内登记情况经中国农药信息网查询,截至2019年9月,我国暂未有含有效成分28-高芸苔素内酯正式登记的产品。  相似文献   
994.
噻虫啉杀虫剂防治松褐天牛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测定噻虫啉3种剂型不同稀释倍数对松褐天牛的毒杀作用和持效期。林间比较该3种剂型与其它药剂的防治效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噻虫啉对松褐天牛有较强的触杀能力,触杀效果明显。林间实验结果与室内毒力测定结果一致,且防治效果优于试验采用的其他药剂。噻虫啉杀虫剂3种剂型中,微囊悬浮剂(CS)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次为悬浮剂(SC),再次为微囊颗粒剂(CG),且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95.
本文就不同浓度生根粉溶液蘸根处理对番茄扦插育苗的影响进行总结。试验选择番茄品种瑞恩,利用春季设施番茄打杈的侧枝进行扦插育苗试验研究,调查分析了不同浓度生根粉溶液蘸根处理对番茄株高、根数及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扦插枝用0.5克/升生根粉溶液浸泡2小时,幼苗须根数量相比其他浓度处理多。综合试验结果表明:用0.5克/升、0.75克/升生根粉溶液蘸根处理对番茄扦插苗叶片、主根、须根生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96.
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杂志、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等组成课题研究团队,开展“2019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专项评估。本报告以近年评估结果为数据基础,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分析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发展现状,并据此提出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建设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997.
道日娜  包玉海   《水土保持研究》2019,26(3):159-165
为研究内蒙古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将内蒙古地区分为荒漠生态分区、草原生态分区和森林生态分区,选用标准化降水指数为气象干旱评价因子,对1980—2015年内蒙古降水数据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1980—2015年,内蒙古草原和森林区的SPI12有轻微减小趋势,而荒漠区的SPI12有增加趋势。(2)荒漠区干旱强度主要为中旱和轻旱,草原区以轻旱为主,森林区发生不明显干旱、轻旱和中旱的频率一样。荒漠和草原区干旱影响范围主要为无明显干旱和全域性干旱,而森林区主要为无明显干旱和区域性干旱。(3)春季3个区的SPI都有明显增加趋势。夏季3个区的SPI均有减小趋势。秋季荒漠区的SPI有增加趋势,草原区变化趋势不明显,而森林区SPI有减小趋势。冬季森林和草原区的SPI有增大趋势,而荒漠区SPI无明显变化趋势。(4)春季3个区多数站点的SPI值均有增加趋势。夏季3个区多数站点的SPI值都呈减小趋势。内蒙古秋季SPI变化趋势率表现为西部地区增大,东部地区减小。冬季荒漠生态分区SPI有增加趋势的站点多数分布于西部,有减小趋势的站点多分布于东部,草原区SPI有增大趋势的站点数较多,森林区的全部站点的SPI值都有增大的趋势。研究结论可为内蒙古地区干旱的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8.
为研究吐鲁番黑羊不同季节血清生殖激素的分泌变化规律与繁殖活动的调控关系,本实验以6只年龄为2~4岁、体重为45~55kg的吐鲁番黑羊母羊为研究对象,采集2019年7月-2020年7月春、夏、秋、冬4个季节吐鲁番黑羊血液样本,利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测定整个发情周期血清中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雌激素(E2)和孕酮(P4)水平,并分析其分泌规律。结果表明:吐鲁番黑羊血液中FSH、LH、E2、P4含量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夏秋两季FSH、LH和E2的分泌量高于春季和冬季(P<0.05),P4含量则是春季和冬季高于夏季和秋季(P<0.05);情期内4种激素上升下降变化趋势一致,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且吐鲁番黑羊在不同季节都能自然发情,其中夏季与秋季自然发情效果最好。综上,为进一步提高吐鲁番黑羊繁殖效率和生产效益,可在夏季和秋季对吐鲁番黑羊母羊进行同期发情人工授精,扩大吐鲁番黑羊种群。  相似文献   
999.
以新疆早黄、布兰瑞克、青皮这3个品种的无花果作为试验材料,分别在果实成熟期时对其单果重、横径、纵径、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可滴定酸等指标进行测定和对比。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无花果果实品质指标存在差异。青皮的单果重最大,3个无花果品种的果形指数均大于1,为近圆形,属于较优果型。布兰瑞克的VC含量最高,为37.9 mg/kg;新疆早黄的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最高,且可滴定酸含量最低;青皮的可滴定酸含量最高且糖酸比和固酸比均为最小值。综合各项无花果果实品质指标分析,布兰瑞克营养丰富,新疆早黄鲜食口感更佳。  相似文献   
1000.
石灰性土壤上不同小麦基因型对施锌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石灰性土壤上面包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对施锌的反应,选择20种小麦基因型在温室中进行了土培试验。结果表明,在杨凌当地土壤有效锌含量水平(0.6 mg kg-1左右)下,施Zn对供试基因型小麦植株生长量均无明显影响,由于小麦根冠比主要受基因型控制,施锌对它的影响也很小。然而,供Zn显著提高了所有基因型小麦植株各部分的Zn含量和吸Zn量,根、茎、叶、籽粒中Zn含量增加幅度分别达0.22~3.22倍、0.26~2.82倍、0.10~3.84倍、0.10~0.84倍,整株吸Zn量均大幅度增加,幅度在28.8%~219.3%之间,平均增加104.8%。施Zn后不同基因型的Zn转运率有明显差异,范围在13.5%~90.2%之间,收获籽粒的6种基因型小麦对锌的转运率明显高于其它正处于抽穗期的基因型,表明灌浆期是Zn从根部向穗部转运的关键时期。施锌也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锌含量。总之,对生长在有效锌含量不高的石灰性土壤上的小麦施锌是改善其营养品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