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25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本文从经济可行性和生态适应性角度分析了大蒜‖蚕豆模式在当地种植的适宜性。在洱海北部地区罗时江边上关镇兆邑村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经田间测定和样品经室内分析化验后,依据所得数据分析干物质累积规律、根瘤菌变化、根系分布、作物群体生长率土地当量比等状况。结果表明,间作能增加后期干物质累积量,能提高大蒜叶绿素含量,提高后期光合利用效率。间作模式可以促使大蒜和蚕豆的根系向下生长。间作比单作效率高,间作的增产率为15%。本研究为增加当地农田生物多样性,合理安排当地种植结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
选取南方典型坡耕地红壤为试验区,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在自然降雨条件下,于2008—2010年连续3 a对不同农业管理方式下地表径流及氮磷流失特征进行田间实地监测。结果表明,试验区域干湿季极其分明,3 a平均降雨量为838.6 mm,主要集中在5月到10月,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养分流失时间、流失量与降雨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常规施肥处理下径流量和氮磷流失量之间呈极其显著的指数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897 4**和R=0.529 7**。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量、径流系数及氮磷流失量变化规律一致,不施肥条件下,总氮、总磷流失量最大,优化施肥、揭膜、横坡垄作及秸秆覆盖等农艺措施能降低氮、磷流失量,尤其是横坡垄作种植,相对于顺坡垄作氮、磷流失总量降低了2/3左右。不同处理之间径流中各种形态氮磷含量无显著差异,说明不同农业措施主要通过地表径流流失量而影响坡耕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量的多少。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氮磷流失以颗粒态为主,TDN占TN比例年均为24.58%,TDP占TP的比例年均为7%,TN流失量是TP的3倍左右;优化施肥和揭膜条件下可溶性氮磷所占比例增加,横坡垄作和秸秆覆盖条件下降低。在可溶性氮素中,NO3-N、NH3-N占TN的比例年均分别为8.41%、12.65%,但是2009、2010年NH3-N均小于NO3-N。因此,关于坡耕地地表径流不同流失氮素形态的影响因素较多,目前研究结果不确定,且年际之间差异较大,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3.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氮素利用率与氮流失风险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农田土壤–作物系统对畜禽粪便有一定的消纳作用,有机粪肥与无机氮肥配施是未来农业生产中进一步增加产量、减少化肥施用和保护环境的重要生产模式。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分析在施用一定量有机粪肥基础上,不同无机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率和氮流失风险的影响,探讨有机肥与无机氮肥的最优比例,为有机肥施用条件下稻田无机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单施有机肥(M)相比,配施0.8倍的无机氮肥效果最佳,水稻产量、株高、分蘖数、籽粒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达最高。有机肥作底肥时,水稻生长前期田面水无机氮浓度随配施无机氮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后期配施无机氮肥各处理田面水氮素浓度则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其中,增施0.4倍、0.6倍和0.8倍无机氮肥时稻田田面水氮素浓度较单施有机肥处理分别降低17.5%、11.9%和9.3%,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与单施无机氮肥处理(N)相比,同样以0.8倍无机氮肥+有机肥处理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最高,田面水氮浓度降低了30.2%,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综上,消纳有机肥基础上,在满足作物需氮量的前提下,无机氮肥与其配比为1︰1时,既可以提高水稻增产潜力,又降低稻田氮素流失风险和适当减少稻田无机氮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24.
为探究河南省畜禽养殖环境污染现状,利用排污系数法等方法估算了河南省畜禽养殖粪尿负荷量、耕地承载力和水体污染负荷指数等指标,分析并评价了不同地区畜禽养殖现状的合理性及对环境的污染状况,以期为河南省合理畜禽养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河南省2016年畜禽粪尿产生总量为13 101.5万t,以南阳市、驻马店市、周口市、商丘市和开封市产生量最大,其总和占全省总量的54.0%。从污染风险看,河南省平均负荷量为16.2 t·hm-2,警报值级别处于Ⅱ级,对环境稍构成污染威胁。(2)河南省可承载的猪当量为7 402.4万头猪当量,实际养殖已超载2 047.3万头猪当量。其中驻马店市、平顶山市、洛阳市、信阳市超载最严重,占超载总量的50.1%。(3)河南省水体的主要污染物为全氮(TN)和全磷(TP),而化学需氧量(COD)的等标排放量相对较少。全省平均扩散浓度达128.0 mg·L-1,属于严重污染。平均等标污染指数为12.2 mg·L-1,表现为对水环境有污染。对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是开封市,污染指数达31.9 mg·L-1;对环境污染最小的是信阳市,污染指数为2.3 mg·L-1。(4)从污染负荷来看,开封市、平顶山市、漯河市的耕地承载负荷大,水体潜在污染严重,安阳市和信阳市的污染负荷较低。  相似文献   
25.
为探索光质对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生长发育及营养品质的影响,将刺芹侧耳菌袋在出菇阶段置于红(A)、黄(B)、绿(C)、蓝(D)、白(E)光下照射,以黑暗条件为对照(CK)。结果表明:黄、绿、蓝、白光照射可缩短刺芹侧耳的生长周期,提高发育整齐程度,且蓝、白光处理的发育整齐度较好;蓝、白光处理的整菇长度(137.8 mm和147.4 mm)和菌柄长度(98.5 mm和107.7 mm)显著短于其它处理;绿、蓝、白光处理的菌柄较粗(最大直径54.8~60.8 mm,最小直径46.3~52.9 mm),但绿、白光处理的菌柄形态不匀称;黄、绿、蓝、白光处理的菌盖最大直径显著大于CK(黑暗)组,其中白光处理的菌盖最大直径最大,且生长后期约25%的菌盖长成畸形,红光和黑暗处理的菌盖多为圆形,形状整齐;蓝光及白光照射使菌盖颜色变黑、变蓝;红光照射的子实体粗蛋白含量为21.97%,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红、蓝光照射的子实体中的粗多糖含量低于黄光和黑暗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工厂化生产刺芹侧耳时,根据子实体生长状态及时调控光照,将有利于生产出适应于市场需求的产品。  相似文献   
26.
保护地菜田土壤氨挥发损失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保护地过量施用氮肥是造成氮素氨挥发损失的主要原因。本文采用"密闭室间歇通气法"研究了常规施肥、常规+C/N、推荐施肥和单施有机肥4种施肥措施下保护地菜田土壤的氨挥发特性。结果表明:减少施肥量和秸秆还田技术能有效降低氨挥发损失;整个监测周期内,不同处理氨挥发量均较小,常规施肥处理损失量最高,占总施氮量的0.73%,化肥氮对氨挥发的贡献率较大(大于70%),不同处理氨挥发损失量大小顺序为常规施肥常规+C/N推荐施肥单施有机肥;氨挥发监测周期内表层土壤(0—1cm)pH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下降幅度以常规施肥处理最大,约0.5个pH值单位;土壤pH值、0—1cm土层铵态氮含量与氨挥发速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27.
生活污泥对白菜供磷和土壤磷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好气培养和盆栽试验以探明污泥磷的肥效,降低污泥施用导致的土壤磷累积引起的环境风险。结果表明,单施污泥土壤有效磷含量和白菜吸磷量均显著低于施用磷酸一铵和鸡粪处理;施用污泥后有利于增加白菜生长后期土壤磷酸酶的活性和土壤Olsen-P含量。在白菜等产量条件下,单施污泥处理土壤中Olsen-P残留量显著高于污泥与化肥混施处理;在P2O5施用量为902~70 kg/hm2时,污泥堆肥磷的肥效为磷酸一铵的25%左右。  相似文献   
28.
中国双孢菇栽培工艺较为传统,产量不高,为了促进以牛粪和麦秸为主要原料的食用菌基质化利用效率,开展了双孢菇栽培基质压块工艺的试验研究。本试验采用传统工艺(方案1)和2种基质压块工艺(方案2:紧实度400 kg/m3,方案3:紧实度500 kg/m3)的双孢菇栽培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方案1出菇时间为36 d,方案2和方案3出菇时间为38 d,压块工艺使出菇时间延长2 d但并不会影响双孢菇的正常生产;方案1、2、3的双孢菇单产分别为0.198、0.205和0.279 kg/kg,方案3提升最为显著,单产提高了40.9%;方案1、2、3的双孢菇栽培实际面积分别为5.4 m2、4.7 m2和3.8 m2,随着压块工艺紧实度的增加节约栽培占地面积越多;方案1、2、3的双孢菇总产量分别为22.5 kg、23.3 kg和31.7 kg。综合以上结果,本研究认为方案3为最优基质压块工艺,有效的提高了双孢菇产量、节约了栽培面积、降低了成本,该研究为基质压块工艺的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9.
为探求能有效提高洱海流域土壤生产力并降低氮素流失风险的适宜氮素管理模式,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5种氮素管理模式对大蒜农艺性状、产量与经济效益、氮素利用率、土壤硝态氮含量及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优化施肥结合免耕秸秆覆盖可提高大蒜产量7.9%,增加经济效益14.1%,氮肥利用率增加约20个百分...  相似文献   
30.
北方设施菜地夏季休闲期甜玉米最佳行株距和播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北京市郊区设施菜地对夏季敞棚休闲期甜玉米不同株距和不同播期进行试验,研究高效吸氮、有效减少NO3--N淋溶同时有较好经济效益的甜玉米种植模式。结果显示,以83 cm大行距、50 cm小行距、26 cm株距为最佳行株距,吸氮量达289 kg/hm2,收获后0~200 cm土层NO3--N含量减少649 kg/hm2,鲜穗产量达到19 573kg/hm2,均显著优于其他行株距处理(P0.05)。甜玉米提前10 d播种(比休闲开始当日提前10 d)为最佳播期,吸氮量达到328 kg/hm2,收获后0~200 cm土层NO3--N含量减少357.7 kg/hm2,鲜穗产量达19 853 kg/hm2,显著优于其他播期处理(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