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2篇
农学   1篇
  13篇
综合类   2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北京八达岭地区油松与灌丛林土壤肥力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为探讨油松林土壤健康经营措施,该文对北京市八达岭低山区油松和灌丛林土壤的发生层厚度、物理性质、有机质和养分状况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油松林的凋落物层为4.0 cm,高出灌丛林地96.30%; 油松林土壤的物理性质如粘粒、总孔隙度以及持水性能低于灌丛,但差异不显著; 在0~5 cm的土层中,油松林土壤的pH值低于灌丛0.3个单位,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指标分别比灌丛土壤低31.86%、34.38%、22.28%、24.56%和22.86%,其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采用0~5 cm和0~20 cm土层厚度,比较油松和灌丛林土壤肥力指标的差异,所得结果不尽一致.研究认为,油松林能形成较厚的凋落物层,而灌丛植被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积累; 在经营油松纯林过程中应保留或补种一些灌木以达到改善林地生产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EN-1固化剂对土壤抗崩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EN-1固化剂对土壤抗崩性的影响,为固持河岸边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室内静水崩解试验,研究添加EN-1固化剂比例为0(素土),0.05%,0.10%,0.15%,0.20%和0.30%水平时,分别在压实度0.85,0.90和0.95状态下,养护3,7和15d的崩解量和崩解速率。[结果]在试验设计的EN-1固化剂掺入量、养护龄期和压实度范围内,随EN-1固化剂掺入量的增加、养护龄期的延长和压实度的增大,固化土的崩解量较素土显著减小。[结论]从固化剂的有效利用率和经济的角度考虑,当EN-1固化剂掺量为0.20%时,养护龄期为7d及以上时,压实度为0.90及以上时抗崩解固土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3.
北京山地针叶林与阔叶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探讨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以北京山地典型针叶林和阔叶林为对象,对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密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土壤易氧化碳含量和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逐渐递减。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内,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地高于针叶林土壤。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层深度变化的趋势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但针叶林与阔叶林之间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差异没有规律性。土壤易氧化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率范围为0.36~0.45,土壤颗粒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率范围为0.28~0.73,且随土层深度增加比率减小。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极显著相关,土壤易氧化碳与颗粒有机碳的相关性也极显著(P0.01)。因此,阔叶林比针叶林能积累更多的土壤有机碳。   相似文献   
14.
木醋液对盐碱土化学性质、酶活性及相关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土壤培养试验,将分别稀释300(M300)、100(M100)、50(M50)、20(M20)和0(未施木醋液设为CK)倍的木醋液灌施到含有盐碱土的盆钵中,研究木醋液对盐碱土化学性质、酶活性及其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木醋液均可显著降低土壤酸碱度p H、电导率EC值,提高土壤易氧化碳、水溶性有机碳氮、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含量,但其对土壤有效磷含量影响不显著。(2)施用木醋液后,M300、M100和M50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α-葡萄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几丁质酶、亮氨酸氨基肽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M20处理提高了土壤多酚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活性,但M20对其他土壤酶活性变化不显著。综合来看,灌施适宜浓度木醋液后,不仅可提高盐碱土酶活性,也会改善其土壤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15.
添加木醋液对沙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薇  朱一波  张晓  耿玉清  林平 《水土保持通报》2016,36(3):358-362,368
[目的]探讨沙地添加木醋液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变化,为沙地土壤生物学质量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植草培养法,以添加自来水为对照,对沙地添加不同稀释倍数(200,150,100,50,20)木醋液后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和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向沙土添加木醋液可以显著降低土壤pH值,显著提高土壤易氧化碳、土壤水溶性碳氮、土壤可溶性酚以及无机氮的含量。在添加木醋液稀释高于50倍范围内,随木醋液稀释倍数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增加以及β-糖苷酶、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提高。添加稀释20倍的木醋液,导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β-糖苷酶、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有所降低。在高于20的稀释倍数范围内,随着施用木醋液稀释倍数的降低,α-糖苷酶、亮氨酸氨基肽酶、酸性磷酸酶和酚氧化酶的活性有显著增加的趋势。[结论]添加不同稀释倍数的木醋液会影响沙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  相似文献   
16.
土壤磷酸酶活性及其与有机磷组分的相关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探讨土壤磷有效性管理的措施,该文对北京八达岭地区9种林分类型下土壤的磷酸酶活性、有机磷组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磷酸酶的类型以酸性磷酸酶为主。表层0~5cm土层的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5~25cm和25~45cm土层的磷酸酶活性,且与土壤有机碳、氮有显著的相关性。土壤有机磷有明显的表聚性,在全磷中的比例为15.51%~17.48%。在土壤有机磷组分中,以中活性有机磷含量最高,其次为活性有机磷,而高稳性有机磷的含量最低。活性有机磷与中活性有机磷含量的相关性显著。磷酸酶活性与有机磷含量有密切的关系,无论是酸性磷酸酶还是碱性磷酸酶,都与活性有机磷、中活性有机磷、中稳性有机磷以及土壤有效磷含量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增加土壤有机质,诱导磷酸酶的产生,是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八达岭地区主要森林类型土壤脲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八达岭地区9种森林类型土壤脲酶活性及理化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脲酶活性有从表层到底层垂直递减规律,其含量受到树种的影响;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是影响脲酶活性的主要因素;由主成分分析得出的第一主成分可综合反映土壤保肥供肥的信息,方差贡献率达44.86%;由此可见土壤脲酶活性是评价森林土壤肥力的一项重要的生物活性指标。  相似文献   
18.
森林土壤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21世纪高等教育对创新人才的要求的现状,基于研究性教学理念,阐述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森林土壤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坚持"巩固基础、突出现代应用、反映前沿热点、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原则,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使其不断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着眼点在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采用问题式教学,鼓励学生上讲台讲解。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应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不仅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北京山地森林的土壤养分状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森林土壤是维持林木健康生长的基质,其肥力特征影响并控制着林木的健康状态(Fisher et al.,2000)。森林退化与土壤肥力的衰退有密切的联系(La Mannaetal.,2004)。因此,对森林土壤特征的了解,可及时为森林健康经营提供依据。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森林健康理念的发展,世  相似文献   
20.
北京八达岭地区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为探讨土壤健康的生物学指标,该文对北京八达岭地区不同植被类型0~5 cm土层的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状况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酶活性有显著的区别,其中除过氧化物酶外,糠椴林的土壤酶活性均属最高水平,而灌草丛所有酶活性都属最低水平;灌木丛中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杂木林; 华北落叶松林的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油松林. 相关分析表明,脲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与土壤肥力状况的相关性较好;总磷酸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状况的相关性高于单项磷酸酶; 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与土壤肥力状况的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