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7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7篇
  23篇
综合类   64篇
农作物   86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以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upsNPV)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出全长为741bp的ph基因编码区片段。将Ep-ph编码区插入pET-28-a,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28-a-Ep-ph,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在IPTG诱导下进行了高效的表达。以经表达纯化的目的融合蛋白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了EupsNPV的ph抗体,测得的抗体效价为6.4×104。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制得的抗体对核型多角体病毒有良好的特异性。利用制备的抗体用间接ELISA方法对茶毛虫病毒样品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到线性回归方程为y=0.4152x-0.8299,相关系数r=0.9897(P<0.01)。间接ELISA方法表明该抗体可以用于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农药的定量检测,从而为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检测农药制剂提供了一种准确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2.
为选择适宜于杉木林下种植的药材,构建科学合理的林药复合模式,试验选择6种常用的药材:黄连、黄精、虎杖、贝母、白及和大黄,通过药材淋出溶解液喷浇杉木枯落物进行分解培养,研究林下药材淋出溶解液对杉木枯落物C、N、P、K养分释放及枯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虎杖和贝母淋出溶解液能显著抑制杉木枯落物的养分分解和土壤酶活性。虎杖和贝母淋出溶解液显著延长了杉木枯落物的分解周转期,其分解周转期分别延长了34.60%、24.29%;虎杖对杉木枯落物分解中钾的释放具有显著抑制作用,降低了18.93%,同时显著抑制土壤多酚氧化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的活性;贝母对杉木枯落物中碳、磷的释放有显著抑制作用,其释放量分别下降了12.79%和207.59%,并对土壤中多酚氧化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建议在杉木林下尽量避免栽植虎杖、贝母等药用植物。  相似文献   
103.
绿点益蝽Picromerus viridipunctatus是茶园中新发现的一种捕食性天敌。为探明其生防潜力,通过室内饲养和观测,对其生物学习性和捕食行为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绿点益蝽在杭州一年发生4代,以成虫越冬;若虫共有5龄。在7月-11月自然温度条件下,卵期、若虫期和成虫期分别为9.1~9.7、23.4~28.0、22.5~26.6 d。单雌平均产卵量133粒,卵平均孵化率55.6%。若虫和成虫均能捕食多种茶园鳞翅目害虫,目前已明确的有茶尺蠖、灰茶尺蠖、茶用克尺蠖、茶蚕、茶刺蛾和茶斑蛾等;成虫对4龄灰茶尺蠖的日捕食量为5.5头。绿点益蝽在茶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4.
茶毛虫病毒制剂大面积防治示范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毛虫是我国茶区的主要害虫,一般山地茶园发生严重.近年来,该虫发生的上升趋势较快,局部地区出现大暴发现象,每亩虫量达到数十万头甚至上百万头,茶树被食成秃枝,严重影响了茶叶产量和茶树树势.同时,发生茶毛虫的茶园中,幼虫的脱皮和毒毛触及人体皮肤,会使人产生过敏反应,奇痒难忍,使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05.
优乐得是一种新型昆虫几丁质抑制剂,由日本农药公司开发,由于其特异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方式,表现出对叶蝉、粉虱、蚧类有较高的防效,且持效期长,并可兼治某些螨类。为了探明该农药在茶园上的应用效果,作者于1988~1989年使用该农药对假眼小绿叶蝉等害虫进行了室内及田间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106.
十三吗啉即2,6-二甲基-4-十三烷基吗啉为有机杂环类低毒杀菌剂,杀菌谱广,并兼有保护和治疗作用。1995~1996年,笔者在贵州省对该杀菌剂进行了防治茶饼病的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107.
108.
以木芙蓉的花为试材,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的方法,研究了初花期、花蕾期、盛花期、花末期4个不同时期对木芙蓉微形态结构的影响,以期揭示木芙蓉花外部和内部更为详尽准确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花萼上表皮细胞表面较规整,表面长柄腺毛密集,且呈丛生分枝状。花萼下表皮,细胞排列整齐,细胞表面凹凸不平,细胞形状不规则呈多边形,长柄腺毛比上表皮少,且成单生状,腺毛上有明显突起物。花冠上表皮在初花期无腺毛,只有少量成长发育中的短柄腺毛,细胞排列紧凑,细胞表面凹凸不平,细胞成不规则多边形。花冠下表皮无长柄腺毛,但有短柄腺体,细胞形态变化不大,细胞排列整齐。木芙蓉花柱头上的乳突细胞分化形成大量多细胞的毛状体,排列紧密,间隙小,分布无一定规则,但花末期细胞形态变化较大,分化较明显。花柱上布满表皮毛,其中初花期花柱上的表皮毛稀疏、较短,花末期稠密、较长,盛花期和花末期花柱和柱头上附着较多的花粉粒。初花期雌蕊中子房上的表皮毛稀疏、较短,花末期稠密、较长,另外盛花期和花末期胚珠较初花期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09.
中国茶园小绿叶蝉的种名是小贯小绿叶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强 《茶叶科学》2015,(6):604-604
<正>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西北农林大学等单位共同合作,5年多来分别采集了来自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茶园的数千头小绿叶蝉标本,应用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鉴定方法,研究明确了中国茶园主要害虫小绿叶蝉的种名为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Matsumurasca)onukii Matsuda 1952,与日本茶园小绿叶蝉是同一种,也进一步  相似文献   
110.
茶园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与应用课题取得阶段性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本刊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持,"浙江省十县五十万亩茶产业升级成果转化工程"项目之一的"现代茶园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与应用"课题,自2012年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课题在浙江省18个茶叶主产县(市、区)实施,集成应用以茶园害虫诱集技术以及植物源、矿物源和微生物源病虫防治技术产品为主体,茶园田间管理措施、天敌保护技术和科学用药相配套的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同时,通过组建多形式的专业化统防统治模式,推进技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