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53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1篇
  11篇
综合类   131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基于课题组前期对茶树冷驯化系统的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从中挑选出6条与中性/碱性转化酶基因高度相似的EST序列,电子拼接和RT-PCR验证后获得一条全长为2101 bp的核酸序列。该基因包含1923 bp的ORF,编码640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71. 8 kD,理论等电点(pI)为5.69。根据BlastX同源性比对显示该基因与荔枝LcNI相似性最高(80%),为G100家族成员,属于中性/碱性转化酶基因,将其命名为CsINV10(GenBank登录号为KT359348)。对CsINV10氨基酸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其与木薯MeNINV8亲缘关系最近。进一步分析显示,CsINV10的氨基酸序列无N端信号肽,无跨膜结构域,属于亲水性蛋白,并定位在叶绿体上。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CsINV10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在茶树叶和花中的表达量最高,根系中最低。分析发现,低温(4℃)、干旱和盐胁迫分别处理茶树1 d后,成熟叶片中CsINV10的表达呈逐渐上升趋势;而在ABA条件处理下,该基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处理5 d后基本不表达,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茶树对多种逆境胁迫的响应,这为后续进一步研究转化酶基因在茶树抗寒等逆境胁迫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2.
通过对东方太阳城老年社区户外环境空间的实际利用状况和功能适用性进行调查,分析老年社区户外环境的建设现状,以期为今后创造赏心悦目、易于交往、充满活力的老年社区户外环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3.
Na+/H+逆向转运蛋白(Na+/H+ antiporter,NHX)在植物生长发育与逆境响应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以龙井长叶茶树品种为材料,克隆获得了茶树CsNHX1CsNHX2基因cDNA全长序列,GeneBank登录号分别为:MG722977和MG51521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CsNHX1CsNHX2的cDNA全长分别为1β691βbp和1β757βbp,均包含1个1β626β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41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59.5βkD和59.7βkD,理论等电点为7.07和8.79;蛋白序列分析结果显示,CsNHX1和CsNHX2属于典型的跨膜蛋白,均含有保守的Na+/H+ Exchanger结构域;进化树分析显示,CsNHX1和CsNHX2均为IC类中定位于液泡膜上的Class I成员。qRT-PCR结果显示,干旱、低温和盐胁迫能够显著诱导CsNHX1CsNHX2上调表达;外源ABA处理下,CsNHX1CsNHX2表达水平整体变化趋势不显著;高温胁迫处理下,茶树CsNHX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而CsNHX2表达水平逐渐增加,表明茶树CsNHX1CsNHX2参与了茶树对多种环境胁迫的响应过程,但对于不同逆境胁迫的应答模式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84.
为研究陈化时间对泾阳茯砖茶品质和抑制α-淀粉酶、脂肪酶效应的影响,选取自然贮存1~5a的同系列茯砖茶为材料,分别进行内含成分测定、感官审评、α-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陈化时间的延长,茯砖茶的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的含量随之减少,茶多糖、茶褐素的含量随之增加,经过4a陈化的茯砖茶感官品质最佳。茯砖茶浸提液对α-淀粉酶活性的抑制能力随着贮藏年限的延长而减弱,对脂肪酶的抑制能力则随之增强。相关性分析发现,茶多酚、茶红素的含量与抑制α淀粉酶活性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7、0.980),茶褐素、茶多糖的含量与抑制脂肪酶活性能力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r=0.998、0.939)。  相似文献   
85.
【目的】正确评价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有效保护和利用茶树种质资源奠定基础。【方法】利用10对STR引物,对来自中国华南、江南、江北和西南4大茶区的87份茶树种质,以及来自日本的"薮北种"及来源不详的"箫"茶树品种共计89份茶树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10对STR引物共检测到124个等位位点,平均每个引物检测到等位位点12.4个,扩增位点期望杂合度的平均值高于观察杂合度的平均值。等位位点的观察杂合度平均为0.771 1,Shannon指数平均为1.978 0,多态信息含量平均为0.81。聚类结果表明,89份茶树种质资源遗传相似系数为0.77~0.98,平均为0.80,主要分成4个大类。【结论】89份茶树种质资源并未按地域严格分开,通过茶树种质资源所在不同茶区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江北茶区茶资源与其他3大茶区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86.
【目的】分析湖南和陕西两个产区25个茯砖茶样品挥发性物质组成,为茯砖茶的鉴定、香气成分研究提供基础。【方法】采用顶端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进行25个湖南、陕西茯砖茶样品挥发性成分的提取、鉴定,并利用保留指数(RI)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和比对分析。【结果】25个茯砖茶样品共鉴定出102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A类陕西茯砖茶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醇类(38.47%)、酯类(28.49%),B类陕西茯砖茶和C类湖南茯砖茶以酮类、醛类、醇类为主,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21.62%,16.29%,17.33%(B类)和26.30%,16.62%,12.78%(C类)。形成"菌花香"的关键成分包括呈药草香的水杨酸甲酯,呈木香、花果香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呈紫罗兰香气、木香的α-紫罗兰酮和β-紫罗兰酮,呈玫瑰香和果香的香叶基丙酮、香叶醇,具有陈味的5,6-环氧-β-紫罗兰酮和呈木香的二氢-β-紫罗兰酮等。【结论】A类陕西茯砖茶与其他样品差别显著,其余陕西、湖南茯砖茶无明显地域差别,挥发性物质组成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87.
选用陕西汉中6个茶叶主产县12个具有代表性的汉中仙毫样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共鉴定出85种香气成分。采用聚类分析,将样品分为3类。通过主成分分析,并建立汉中仙毫香气质量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汉中仙毫的特征性香气成分有芳樟醇氧化物Ⅰ、芳樟醇、(-)-α-荜澄茄油烯、茉莉酮、肉豆蔻酸乙酯、13-甲基十四烷酸乙酯、丁基十四烷基酯、棕榈酸乙酯、十五酸乙酯9种芳香物质,所构建的香气评价模型评判的结果与感官审评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综合评价样品香气品质排序为C类(采自南郑和城固)A类(采自西乡和镇巴)B类(采自南郑和城固)。  相似文献   
88.
茶园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娜  肖斌 《陕西农业科学》2010,56(1):208-209
茶园信息管理系统是茶产业信息化的具体体现形式。在综合分析我国目前茶产业信息化发展现状,结合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茶叶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茶农信息服务网;专家咨询管理系统;环境信息管理系统;远程遥感控制茶园生产管理系统;茶叶市场信息系统和综合决策系统六个子系统。  相似文献   
89.
对在包头市引种15种中原牡丹进行为期两年的观察试验,研究其成活率和物候期等,其生长状况、植株观赏性状、花色和花期等进行观察记录.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引种牡丹的适应性和观赏性进行评价,筛选出'姚黄'、'魏紫'、'赵粉'、'大胡红'、'御黄衣'、'十八号'和'昆山夜光'等7个适宜在包头市露地栽培的牡丹品种:筛选出'二乔'、'金轮黄'、'首案红'和'墨撒金'等4个品种,以在包头市采用设施栽培;其余品种'洛阳红'、'状元红'、'罗汉红,'胭红'不适宜在包头地区露地栽培.实验不仅成功的筛选出了适宜在包头市进行露地栽培的牡丹品种,还为该地区牡丹的引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0.
为了掌握绿洲荒漠过渡带天然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为荒漠区植被恢复与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白刺、猫头刺、油蒿3种天然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天然群落结构简单,组织水平低,群落中共有植物种29种,隶属10个科26个属,灌木层物种相对单一且数量较少,草本物种相对丰富且数量较大,植物都是以相对较低的芽位适应生境条件;天然群落丰富度指数较高,多样性指数较低,群落间的均匀度指数相差不大。本研究为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和天然植被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