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5篇
农学   2篇
  26篇
综合类   58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湘丰茶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丘陵茶园茶叶优质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于2006年12有19日在长沙通过了湖南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成果鉴定。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湖南省农业厅、湖南省科技厅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专家组成的鉴定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丘陵茶园茶叶优质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站在国际研究的前沿领域和支撑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开展丘陵茶园生态系统人工设计、新产品研发和名优茶保鲜技术研究,研究意义重大,技术开发有重要创新,产业化开发效益显著,成果整体上居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42.
7月15日.湖南省科技厅杨治平副厅长在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王克林陪同下,到该所有机茶研究试验示范基地——湖南百里茶廊股份有限公司湘丰茶厂开展调研。  相似文献   
43.
对桂西北2种不同建园方式的柑橘园的土壤水土流失连续3年定位监测及对4种类型柑橘园土壤含水量年内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不同建园方式柑橘园的土壤流失量逐年减少.未开梯柑橘园每年的径流系数大于开梯柑橘园;不同类型柑橘园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层次、建园方式及柑橘园成土母质有关;柑橘园土壤含水量年变化规律与全年每月降雨量有关.不同月份柑橘园土壤含水量差异不同,对果树应采取不同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44.
覆盖与间作对亚热带丘陵茶园土壤水分供应的调控效果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在亚热带丘陵区茶园通过连续4a的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覆盖与间作对茶园土壤水分供应和其他生态因子的调控效果以及对茶叶品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含水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其年动态变化可分为饱和稳定期(2~6月)、急剧下降期(7~10月)和逐步回升期(11月至次年1月)3个时期,与茶树的全年生长发育时期(春茶采摘期、夏秋茶采摘期及休眠越冬期)的需水规律非常吻合;随着土层的加深,茶园土壤的含水量逐渐增大,变异幅度减小,在高温干旱和持续干旱时期,各层次的水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0~20cm的表土层下降趋势明显,20~40cm,40~60cm土层下降缓慢,且滞后效应非常明显,分别滞后了8d和13d;间作白三叶和稻草覆盖对茶园土壤水分供应状况的调控效果表现为:提高了关键土层(0~20cm)和关键时期(4~10月春夏秋茶采摘期)的土壤水分,延缓和缩短了干旱时间;同时加强了茶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最终促进了茶树的生长,改善了茶叶品质,提高了茶叶产量,清耕、白三叶间作和稻草覆盖的产量分别为149.08g/m^2,199.75g/m^2和188.12g/m^2,其中以间作白三叶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5.
白三叶草间作对亚热带丘陵茶园地温及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亚热带丘陵区茶园白三叶草间作大田对比试验,研究其对茶园地温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地温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和位相滞后现象,白三叶草间作改变了土壤热量交换层(地表层)的性质,对不同观察时刻、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具有低温时增温、升温时降温、降温时保温及降低日较差、增强同一土层温度稳定性等综合动态调控作用,其调控效果表现出了0cm>5cm>10cm>15cm>20cm、13:00>19:00>7:00、降温>保温>增温、降温幅度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大、增温和保温随气温的下降而加强的相同趋势,同时还降低了有害高温的出现次数,提高了茶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改善了茶叶品质,增加了茶叶产量。  相似文献   
46.
对桂西北2种不同建园方式的柑桔园的土壤水土流失连续3年定位监测,对4种不同类型柑桔园土壤含水量年内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不同建园方式柑桔园的土壤流失量逐年减少,坡地柑桔园每年的径流系数大于梯地柑桔园;不同类型柑桔园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层次、建园方式及柑桔园成土母质有关;柑桔园土壤含水量年变化规律与全年每月降雨量有关。在桂西北,每年4~8月为多雨季节,土壤含水量能满足柑桔生长所需。9~10月,正值秋梢及果实生长旺期,降水减少,土壤含水量降低,影响果树的生长发育,要及时灌水。10月以后,果实采收前,可适当控水,促进秋梢花芽分化。采收后,仍有冬旱,需要灌水以保持树体水分平衡。  相似文献   
47.
根据湖北省四湖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于1988年至1989年,对适合湖北栽培的日本地这胡瓜和全国推广的津研系列良种黄瓜以及湖南省最新审定的特早熟黄瓜——湘黄瓜1号和2号进行了引种栽培试验。分析了供试品种的植物学特征、农业生物学特性及产量和产值、为四湖地区有关城郊进行黄瓜引种栽培和布局提供了依据;同时,探讨了早、中、晚熟品种系列配套,均衡上市的途径。  相似文献   
48.
2002~2003年,通过对桂西北环境移民示范区柑桔园椪柑叶片营养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区柑桔园椪柑叶片营养元素磷、氮含量大部分处于适宜水平,钾营养缺乏严重,镁、钙含量大部分处于适宜水平而部分缺乏,铁、锰含量适宜,铜、锌含量则呈不同程度的缺乏.叶片大量元素中钾含量的变异最大,氮的变异最小;叶片中各微量元素的变异系数都很大,表现为铜>锰≈铁>锌.叶片营养元素间的拮抗与协同作用相当普遍.叶片中氮与钾之间呈负相关,钾与钙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氮与磷、钙有显著的协同作用,钙与镁呈正相关.DRIS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柑桔园严重缺钾,磷、钙、镁较适宜,而不缺氮.不同年份间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差异较明显,不同地点间叶片大部分营养元素含量呈显著差异.研究初步提出该示范区柑桔园椪柑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适宜范围,可供该示范区柑桔营养诊断及合理施肥参考.  相似文献   
49.
对长沙地区现有茶园害虫天敌进行了4a的调查,共发现茶园害虫天敌87种,其中昆虫纲8目,20科,53种;蛛形纲2目,13科,34种。调查发现,茶园不同栽培管理措施对茶园主要害虫天敌数量的影响很显著,杉茶复合生态茶园生态组分复杂,茶树行间开展稻草覆盖或者间种豆科牧草,有利于灭敌生仔和繁衍。  相似文献   
50.
为研究绿狐尾藻湿地对不同污染负荷养殖废水氮去除效应和影响因素,该研究在野外建立了9条表面流绿狐尾藻湿地,以低负荷(60 L/d废水+120 L/d清水)、中负荷(120 L/d废水+60 L/d清水/d)和高负荷(180 L/d废水)养殖废水为处理对象,研究了不同污染负荷下绿狐尾藻湿地水体氮素时间变化规律;结合线性混合模型,进一步探究了影响绿狐尾藻湿地氮去除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整个试验期间(2014-07-2015-05),绿狐尾藻湿地对低、中、高负荷废水铵氮(NH4+-N)和总氮(Total Nitrogen,TN)去除率均较高,其中NH4+-N平均去除率为85.0%~98.6%,TN平均去除率为83.6%~97.1%。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绿狐尾藻湿地NH4+-N去除的关键环境因子是水体溶解氧和硝态氮以及底泥NH4+-N含量,其中水体溶解氧对绿狐尾藻湿地NH4+-N去除影响最大。由于绿狐尾藻湿地对不同污染负荷废水NH4+-N和TN去除率均达到80.0%以上,因此绿狐尾藻可作为耐铵植物处理高负荷养殖废水。该研究结果可为绿狐尾藻湿地在规模养殖场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