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1篇
  6篇
综合类   14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喀斯特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依据,以贵州省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的六盘水市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统计分析,研究不同海拔高度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及防治方法。结果表明:六盘水市耕地以坡度大于15°的坡耕地为主;石漠化面积以海拔2 000~2 480m的最多,为4 269.92km2,海拔640~1 400m的最少,为1 086.47km2;水土流失总面积为4 254.86k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2.92%,其中,海拔640~1 400m的水土流失面积为711.3km2,海拔1 400~2 000 m的为1 806.96km2,海拔2 000~2 840m的为1 736.6km2,分别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6.72%、42.47%和40.81%。海拔640~1 400m的地区水土治理选择石坎坡改梯+粮食生产为主,或采用石坎坡改梯+经果作物(如猕猴桃、车厘子等);海拔1 400~1 800m的地区采用坡改梯+经济作物的治理模式,或采用聚土垄作与农林复合为基础组装坡耕地粮经果复合垄作技术;海拔1 800~2 840m段采取土坎坡改梯+耐寒经济作物(茶叶、油菜、药材)的治理方式,或采用石坎坡改梯+植物篱生态过滤网带技术,或修建复式田坎(石坎+植物护坎),或采取生物修复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从贵州不同经济发展地区中选取代表样区,研究贵州土地集约利用变化规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多因素综合评判法对5个代表样区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贵州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普遍较低,综合分值除小河区达到0.9267外,其余地区均低于0.5;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较大,综合分值最高的小河区和最低的沿河县相比,达5.73倍;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在指标体系中权重值达0.4626,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是导致土地集约用地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喀斯特地区是我国生态脆弱区之一,经济社会比较落后。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研究其土地城市化空间模式和过程,对该区域土地管理与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应用1986、1995和2000年3期TM影像以及2006年CBERS-01影像,得到贵阳市四期城镇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城市化比例指数、城市化强度指数和绝对扩展强度对贵阳市城市化空间模式和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贵阳市城市化过程明显,表现为面状城市化、线状城市化和点状城市化。在空间模式上,贵阳市呈组团式发展;在城市化过程上,部分次级中心区城市化速度高于中心区城市化速度。[结论]喀斯特地区的城市化空间模式和过程有其独特性,主要受地形、交通、经济、社会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贵州省典型山区耕地土壤高光谱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光谱变换法和机器学习原理构建贵州省山区耕地土壤有机质(SOM)含量估算模型。于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在贵州省13个县(区、市)采集了120个土壤样品,检测土壤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光谱信息,利用5种光谱数据变换(原始光谱、一阶微分、二阶微分、倒数对数的一阶微分、连续统去除)和4类模型(偏最小二乘回归、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BP神经网络)组合出不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预测模型,按照3∶1选择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以估算山区SOM含量。结果表明,一阶微分数据变换与山区SOM含量的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635;反演模型中,基于一阶微分光谱变换构建的BP神经网络模型精度最高,训练集、测试集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45、0.838,测试集均方根误差(RMSE)为3.452,相对分析误差(RPD)达到2.470,其次是RF、PLSR模型的RPD较高,SVM模型的RPD最低。光谱数据变换中一阶微分法能极大程度提取出山区耕地的SOM含量信息,BP神经网络模型是估算山区SOM含量的最优模型,本研究结果可为贵州省山区耕地...  相似文献   
15.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石漠化地区桑树根系水来源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土壤水分亏缺是阻碍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重建的主要生态因子之一。然而,桑树(MorusalbaL.)用于石漠化治理已取得良好效果,但其水分利用策略尚不清楚。该文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石漠化地区桑树根系在生长期内对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的利用程度,反映桑树根系在不同季节的吸水能力变化,揭示桑树生长期内水分利用策略。结果发现:桑树生长前期(春季,4-6月)降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丰度较为偏正,比生长后期(秋季,9-11月)降水富集氢氧稳定同位素。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随春季、秋季降雨的季节变化呈现下降趋势,并且受降雨、蒸发等影响,表现出不同的剖面垂直变化规律。桑树水与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变化相似,说明桑树生长所需的水分主要靠土壤水分提供。通过直观相关法和多元线性混合模型法判断出桑树在不同季节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利用策略不同,其中春季先主要吸收10~30 cm土层水,随着降雨增多开始主要吸收利用50~60 cm深层水;进入秋季降雨量较大时亦是主要吸收利用50~60 cm的深层水,而降雨减少时转变为主要吸收利用0~10 cm的土壤水。研究可为桑树在石漠化治理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贵州赤水低山河谷地区典型小流域——赤水市长期镇半山沟小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理化性质及其空间变化,结果表明:(1)从空间分布看,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及部分土壤养分出现了下游上游中游的现象。(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耕作层土壤容重表现为旱地竹林树林水田,土壤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则表现为水田树林竹林旱地,树林土壤的各种养分含量均高于竹林土壤,水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及全磷、全钾含量均略高于旱地,但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略低于旱地。(3)从土壤剖面分布看,土壤容重、p H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田间持水量则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含量呈现出从上往下依次递减的趋势,而水田的钾素含量呈现出自上而下先增大后减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分析土地整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探讨影响二者耦合程度的因素,对喀斯特山区有序开展土地整治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贵州省为例,利用贵州省2011—2017年土地整治和经济发展相关数据,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土地整治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态势。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整治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逐年升高,但仍然未达到高水平的耦合及优质协调阶段,耦合协调发展趋势迅速,但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亟待采取相应的措施培养重要集聚极点。因此,维持耦合发展势头、进一步强化土地整治;加强试点研究,突破协调发展瓶颈;培养重要集聚极点,针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整治策略,是促进贵州省土地整治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19.
石漠化区退耕植桑地土壤养分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石漠化地区退耕植桑后土壤养分与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特征,为进一步优化石漠化地区桑园管理提供的理论依据。【方法】结合实际调研,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选取荔波退耕还林1年的桑园作为对照,研究还林10年的桑园土壤在不同季节、不同剖面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特征。【结果】(1)石漠化地区退耕植桑利于土壤养分的改善,桑树在全年生长过程中养分呈波动性变化;不同土层还林桑园土壤C、N、P具有"表聚性"现象,随土层深度递增而逐渐减少。还林10年桑园土壤有机碳和全钙含量随季节变化呈降-升-降变化,全氮和全磷含量持续下降,全钾含量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2)石漠化地区退耕还林种植桑树后,还林10年的桑园土壤C/N、C/P、N/P增大,而C/K、C/Ca和N/K减少。C/P、N/P随季节变化呈升高趋势,但随剖面深度呈急剧减小趋势。【结论】桑园土壤主要受磷素限制,其次是氮素。在经营管理桑园时,除补充所需养分,还需注重土壤元素间变化。退耕还林桑园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与养分显著相关,OC(有机碳)、TN(全氮)对土壤C/P、C/K、N/P、N/K贡献为正,TCa(全钙)对土壤C/K、N/K贡献为正,而TP(全磷)对土壤C/P、N/P贡献为负,TK(全钾)、TCa对C/Ca贡献为负。  相似文献   
20.
龙里县为贵州省重点开发区,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土壤侵蚀发生了明显变化。以龙里县为研究区域,利用2002年、2009年和2015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为信息源,运用GIS、R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分析了龙里县2002—2015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与土壤侵蚀。结果表明:(1)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呈增长趋势,耕地和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水域呈平衡状态保持相对不变;(2)斑块数量、斑块密度呈递增趋势,平均斑块呈减少趋势,形状指数、周长面积分维数呈先下降后增加的变化,蔓延度指数、聚集度指数、香浓多样性指数、香浓均匀度指数呈总体上升;(3)土壤侵蚀面积由449. 79 km~2减少为405. 22 km~2,其中微度侵蚀和中度侵蚀呈上升趋势,轻度侵蚀呈下降趋势,强烈侵蚀、极强烈侵蚀和剧烈侵蚀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