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11篇
  4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为了明确福建青枯雷尔氏菌(简称青枯菌)的遗传多样性,综合菌株的演化型、生化型及基于内源葡聚糖酶基因egl的序列变种鉴定,对福建省8个地区的番茄、辣椒和茄子寄主分离的56株青枯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56株青枯菌均属于演化型Ⅰ;53株为生化型Ⅲ(占94.64%),1株为生化型Ⅱ,2株为非标准生化型;从序列变种来看,4株来自茄子的青枯菌均属序列变种15,24株来自辣椒的青枯菌中,23株属于序列变种14,1株为序列变种16,28株番茄青枯菌鉴定出7个序列变种。进一步,选择上述鉴定的生化型Ⅲ和生化型Ⅱ的代表菌株为靶标菌进行生防菌筛选。结果表明,供试14株放线菌中,筛选到1株对生化Ⅲ青枯菌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FJAT-31535。基于菌落形态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菌株FJAT-31535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  相似文献   
22.
为了解温度对枯萎病生防菌地衣芽胞杆菌菌株FJAT-4生长和抑菌作用的影响,采用平板培养基培养、液体培养基振荡培养和含菌培养基等方法研究菌株FJAT-4在不同温度下的菌落生长特性、生长动力学及其对尖孢镰刀菌菌株FJAT-135抑制作用的浓度效应和温度效应。结果显示,菌株FJAT-4菌落、菌体的生长都表现为在20℃以下的环境中生长缓慢、生长曲线为直线型,在25~30℃时生长较良好、生长曲线为对数型,最佳的生长温度为35~40℃;不同温度培养的菌株FJAT-4培养液及其10倍系列梯度稀释液对菌株FJAT-135都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且不同培养液或稀释液抑菌作用之间的强弱差异远小于其活菌数之间的差异;温度对菌株FJAT-4抑制菌株FJAT-135的作用有显著影响,在15℃条件下,菌株FJAT-4对FJAT-135的抑制作用最弱,在20~30℃条件下,菌株FJAT-4的抑菌作用相对较强,在35℃条件下,菌株FJAT-4的抑菌作用最强。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生防菌FJAT-4的生长和抑菌作用都有显著影响,35~40℃的温度是该菌株生长和抑菌作用的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23.
以枯萎病植物疫苗工程菌(尖孢镰刀菌非致病性菌株FJAT-9290)为研究对象,以致病性菌株FJAT-282为对照,探索培养时间、碳氮源对2个菌株生长的影响差异,分析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株FJAT-9290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培养过程中菌株FJAT-9290与致病性菌株FJAT-282在菌丝干重和发酵液的pH值方面无显著差异;而产孢量在第6d时达11.47×106 cfu·mL-1,显著低于菌株FJAT-282的108.33×106 cfu·mL-1;菌株FJAT-9290的还原糖含量较菌株FJAT-282下降得快。碳源的影响表明:淀粉利于菌株FJAT-9290菌丝生长,葡萄糖利于其产孢;木糖不利于菌株FJAT-282菌丝的生长,果糖利于其产孢。氮源的影响表明:有机氮为氮源时菌丝生长速率快,铵盐既不利于菌丝的生长,也不利于产孢。氮源对菌落形态的影响比碳源大。  相似文献   
24.
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是兼性寄生真菌,引起农作物枯萎病,防治困难。研究来自不同寄主的尖孢镰刀菌在不同pH马铃薯蔗糖(PS)琼脂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构建动力学模型,以了解培养基的初始pH差异对尖孢镰刀菌生长特性的影响。测定了尖孢镰刀菌菌株在不同pH培养基、25℃培养条件下的生长速度,构建生长动力学模型。供试6个尖孢镰刀菌菌株在pH为3~10的液体培养基中均有不同程度生长,不同菌株对培养基pH的影响规律相似,在不同pH的PS液体培养基中培养14 d后,液体培养基的pH均有靠近6~7的趋势。在pH为3~9的培养条件下,尖孢镰刀菌菌落可以分成4类:菌丝型、粘滑层型、菌丝粘滑层型和菌丝带粉状物,各菌株的菌丝和培养基色泽也有所差异。同一菌株在培养基不同pH下生长速度不同,其生长的最适pH为6~8,菌落平均直径最大(45~49 mm),亚适pH为4、5和9;而在pH为3、10和11时菌落直径明显变小(17~21 mm)。培养14 d后培养基pH对菌落形态、色泽有一定的影响,不同菌株在不同pH培养基培养下产孢量也存在差异。pH在4~8时其平均产孢量最大,达(223.8~273.3)×104cfu.mL 1,其中pH为6.38(自然pH)时产孢量最高,pH为11时产孢量最低。供试菌株在不同pH条件下的菌落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变化动力学模型均符合二次曲线方程。  相似文献   
25.
番茄、茄子和辣椒枯萎病原菌分子鉴定及其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福建省番茄、茄子和辣椒3种主要茄科枯萎病的发生与症状情况,通过常规分离,依据Booth鉴定和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从这3种茄科作物上采集的40个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40株镰刀菌中有35株属于尖孢镰刀菌,占总数的87.5%;3株为串珠镰刀菌,另2株为茄形镰刀菌。进一步利用Koch氏法则进行菌株致病性检测,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是本研究中所采集的番茄、茄子和辣椒病株的病原菌,而3株串珠镰刀菌和2株茄形镰刀菌均不造成寄主植物发病。  相似文献   
26.
经生防菌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菌株ANTI-8098A处理后,番茄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强致病力菌株弱化为无致病力菌株,弱化指数由0.40转变为0.86,回接番茄苗发病率由100.0%转变为0。同时,生防菌处理后的无致病力菌株在培养24h以前菌体生长能力显著增加,其中在12h时生长速率增长最快,达到了5.6倍;紫外-可见光吸收值明显下降,OD450nm由0.5740降为0.2644;高效液相离子交换色谱的表征由前峰〈后峰转变为前峰〉后峰;对生防菌异源蛋白的吸附由2种蛋白质(97.4kD和116.0kD)转变为1种蛋白质(97.4kD)。结果表明:ANTI-8098A对青枯雷尔氏菌具有致弱作用,并使其生理生化特性产生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27.
黄瓜尖孢镰刀菌的营养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研究黄瓜尖孢镰刀菌生长对营养的需求及不同生长阶段的产孢差异,同时筛选一种最适产生小型分生孢子的培养基,为菌株小型分子孢子的收集及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Bilai's培.养基和VBC培养基为基础设计了6种培养基配方,分别为全糖型、淀粉型、低糖型、尿素型、低氮型和VBC型,运用方差分析及聚分析研究了黄瓜尖孢镰刀菌菌落生长与产孢的营养需求及其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差异;[结果]研究表明培养基类型对菌株的菌落生长影响不显著(p>0.05),但是对分生孢子产量影响差异很大,不同类型培养上产孢量在(1.25~14.60)×106cfu/ml之间.全糖型培养基对菌株小型分生孢子的产生最有利,对大型分生孢子的产生最不利,而VBC型培养基则相反;[结论]促进尖孢镰刀菌小型分生孢子产生的最佳培养基为全糖型培养基,最大产孢量发生在培养11d.  相似文献   
28.
【研究目的】研究瓜类尖孢镰刀菌β-D-葡萄糖苷酶活性与致病性的关系,为菌株致病性强弱快速测定提供一种新的辅助方法;【方法】测定了19株来自不同瓜类寄主尖孢镰刀菌菌株的致病性及致病物质β-D-葡萄糖苷酶活性,构建菌株的发病率(y)与酶活(x)的曲线模型;【结果】菌株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同一寄主及不寄主来源的菌株致病性有差异。供试菌株中有12个强致病菌株,发病率在80%以上;2个中等致病菌株,发病率分别为60%和70%;2个弱致病菌株发病率均为30%,以及3个非致病菌株。菌株β-D-葡萄糖苷酶活测定结果表明,同一寄主不同菌株的酶活存在明显差异,来自黄瓜、甜瓜和西瓜寄主菌株酶活变化范围依次为(21.57-54.89)、(16.28-41.83)和(14.98-32.43)U•ml-1;不同寄主(黄瓜、甜瓜和西瓜)菌株的β-D-葡萄糖苷酶活也存在差异,平均酶活为黄瓜(34.08 U•ml-1)甜瓜(27.86 U•ml-1)西瓜(20.95 U•ml-1);【结论】菌株的β-D-葡萄糖苷酶活性与其致病性关系分析表明,当酶活性小于30 U•ml-1l时,菌株发病率与酶活呈正相关;当酶活大于30 U•ml-1,菌株的发病率大于90%。  相似文献   
29.
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生物标记法,分析柑橘黄龙病株不同部位及健康状态叶片内生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从柑橘黄龙病植株叶片共检测到42种PLFAs,其中完全分布的生物标记有9种,不完全标记有33种。对PLFAs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柑橘黄龙病株不同部位叶片内生菌PLFAs可以分为2大类群,类群I特点为脂肪酸生物标记均为不完全分布,类群Ⅱ的特点为脂肪酸生物标记在被检测的柑橘黄龙病植株的大部分叶片中均有分布。柑橘黄龙病株不同部位及健康状态叶片内生菌PLFAs组成及含量存在差异。总体来看,不同朝向中,东面叶片内生菌PLFAs含量最大;不同高度中,下部叶片内生菌PLFAs含量最大;不同健康状态中,带有黄龙病原叶片内生菌PLFAs含量比健康植株叶片更大。此外,不同朝向中,南面叶片真菌/细菌值最大,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比值(G+/G)较大;不同高度叶片中,真菌/细菌值差异不明显,G+/G值差异明显,上部最大,下部次之,中部最小;不同健康状态中,健康叶片的真菌/细菌值高于黄龙病株叶片。对柑橘黄龙病株不同部位及健康状态叶片内生菌多样性研究表明,不同朝向和不同健康状态的叶片内生菌种群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不同高度的叶片内生菌种群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表明,主成分1和主成分2基本上能把柑橘黄龙病株不同朝向叶片内生菌种群区分开来。对柑橘黄龙病株不同部位及健康状态叶片进行聚类,结果表明带有黄龙病原的叶片聚为一类,不带黄龙病原的健康叶片分聚为两类,其中,不同朝向的叶片分聚在不同的亚类群中,表明柑橘黄龙病株内生菌PLFAs分布与叶片健康状态和叶片朝向均有紧密关系,与叶片健康状态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30.
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is a medicinal plant in subtropical China. During 2018-2019, a new di-sease caused sour rot on the tuberous roots of P. heterophylla was found at Zherong County, Fujian Province. The tuberous roots have been infected by the pathogen at the harvest period, resulting in a sour-smelling watery mass. Based on the disease symptoms,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rDNA-ITS sequences along with the pathogenicity tests for the represent isolates, the pathogen was identified as Geotrichum candidum.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Ge. candidum causing sour rot on the tuberous roots of P. heterophylla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