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1篇
  5篇
综合类   43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3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楚雄烟叶生产高质量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通过对楚雄州烟叶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楚雄州烟草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2.
以高温伏旱区麦/玉/薯三熟为对象,研究了不同保护性耕作下旱地作物实际耗水量、需水量、作物系数和水分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保护性耕作明显降低作物耗水量、需水量和作物系数,增强了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能力,其效果顺序为:RSD>TSD>RS>TS>R>T(CK),处理RSD使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增强了6 47%.研究结果显示,高温伏旱区三熟制在平水年中,保护性耕作增强了作物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53.
干旱区降解地膜覆盖农田硝态氮迁移与利用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解决塑料地膜覆盖及撒施氮肥中农膜残留严重和氮肥利用率低的问题,明确干旱区降解地膜覆盖与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农田氮肥的利用特征,在内蒙古河套灌区乌兰布和农场连续2年进行了不同地膜覆盖及不同施氮量试验。设置了降解地膜覆盖农田不施氮(BM0,0 kg/hm~2),基肥施氮量均为56 kg/hm~2下低氮(BM1,160 kg/hm~2)、中氮(BM2,220 kg/hm~2)和高氮(BM3,280 kg/hm~2) 4个施氮水平,同时设置了塑料地膜覆盖高氮(PM3)和无膜覆盖高氮(NM3) 2个对照,共6个处理,研究了不同地膜覆盖及不同施氮量对氮素在土壤中的分布、累积、渗漏及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0~50 cm土层,与塑料地膜覆盖相比,在第3降解阶段(降解膜出现20~50 cm裂缝)和第4降解阶段(降解膜均匀碎裂),降解地膜覆盖处理2年平均硝态氮含量分别降低了9.49%和28.84%;与无膜处理相比,降解地膜覆盖2年平均硝态氮含量分别提高了20.46%和25.74%(P 0.05)。整个生育期降解地膜覆盖下玉米氮含量仅比塑料地膜覆盖2年平均降低了2.26%,氮淋失量2年平均降低了3.36%,但玉米氮含量分别比无膜处理提高了8.90%和11.38%,氮淋失量分别提高了22.01%和26.25%。降解地膜与塑料地膜覆盖下产量无显著差异,PM3与BM3处理2年平均产量比无膜覆盖处理分别提高了13.67%和18.38%(P 0.05)。随着施氮量增加,土壤中硝态氮含量、玉米氮含量、淋失量和产量增大,BM3处理比BM2和BM1处理在0~30 cm土层2年硝态氮含量增加了49.45%和135.78%,玉米氮含量分别增加了0.78%和24.54%,氮淋失量2年平均分别增加了84.08%和255.37%(P 0.05),2年平均产量分别增加了0.16%和35.37%(P 0.05)。追肥施氮量为220 kg/hm~2的BM2处理的氮肥综合效率最高,每施用1 kg氮肥可以出产27.99 kg玉米,为该地区降解地膜覆盖下较优的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5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作为新发人兽共患病,通过广泛的人际传播成为影响全球的大流行病,严重危害了世界公共卫生安全。新冠疫情的发生、发展为新形势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制定和完善带来了新的挑战,也给重大动物应急机制完善带了新的启示。本文通过分析全球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在“人—动物—人”传播链条现状及传播风险,对照新冠疫情背景下应急机制的薄弱环节,对现有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进行深入反思,本研究可以为今后可能发生的其他公共危机应急机制的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5.
为了解云南楚雄植烟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分布情况,测试楚雄州10县市400个土壤样本的交换性镁含量,分析楚雄州植烟土壤交换性镁含量适宜样本分布,县域差异,土壤类型差异、海拔差异及空间分布,并探讨了不同前作、不同pH环境和不同有机质含量情况下交换性镁含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楚雄烟区植烟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平均值为2.186cmol·kg-1,主要为适中到丰,不同市县之间的交换性镁含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楚雄州植烟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分布规律不明显,总体上呈现斑块状分布。以1.179~2.540cmol·kg-1为主要分布面积。在大姚、楚雄和姚安出现斑块状高值区域;(2)7个pH组和8个有机质组的植烟土壤交换性镁含量随着pH升高而升高,不同组别之间差异极显著,pH与交换性镁含量存在强相关关系,有机质与交换性镁含量之间存在弱相关关系,不同组别之间变异系数均较大,离散程度较高;(3)4种土壤中交换性镁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紫色土交换性镁含量显著低于黄壤和红壤;不同前作田土壤交换性镁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前作为小麦、大麦和油菜的植烟土壤交换性镁表现较好;(4)4种海拔高度植烟土壤交换性镁含量没有显著差异。海拔在1 700m以下的植烟土壤交换性镁含量较为适宜;(5)楚雄烟区植烟土壤有12%的样品钙镁比大于10,在生产中应注意通过改变施肥种类和施肥方式来改善钙镁比。  相似文献   
56.
保护性耕作农田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南地区三熟制套作模式下,以常规平作(T)为对照,连续2a进行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垄作(R)、平作+秸秆覆盖(TS)、垄作+秸秆覆盖(RS)、平作+秸秆覆盖+腐熟剂(TSD)和垄作+秸秆覆盖+腐熟剂(RSD)等5种处理对农田耕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T相比,RSD,TSD,RS,TS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钾含量和pH值.在3-7月份,RSD与TSD处理的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比RS与TS处理要高,但在10月份RSD与TSD处理的土壤碱解氮要低于RS和TS.与对照T相比,在不同时期,R处理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碱解氮和全氮的含量,其它养分含量无明显差异.试验结果说明了这5种保护性耕作处理均在不同时期很好地调节了土壤养分的供应情况.  相似文献   
57.
秸秆覆盖对土壤养分和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不同量覆盖条件下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的效应以及旱地油菜株高、花序数和分枝数的差异,并进行了产量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耕层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没有明显作用,总体上全氮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加.同水平玉米秸秆覆盖处理较水稻秸秆覆盖处理对碱解氮的积累作用较明显;秸秆覆盖处理大部分可以提高耕层土壤全钾;不同秸秆对耕层土壤钾素的影响不同,水稻秸秆覆盖处理对土壤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的效果优于玉米秸秆覆盖;速腐剂的使用对有机质、碱解氮积累没有影响,但可以增加土壤全氮、全磷的累积,无作物的情况下速腐剂可以增加耕层土壤全钾的积累.秸秆覆盖对油菜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秸秆覆盖可以显著提高油菜的株高,增加分枝数和花序数;速腐剂的加施对营养生长的效果明显,但对生殖生长的效果未显现出来.秸秆覆盖可以增加油菜产量,同水平秸秆覆盖速腐剂处理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8.
原蚕饲育区在蚕种生产上占有很大的比重 ,为发展蚕桑生产起了很大的作用 ,它的特点是生产发展快、效率高。但是 ,随着生产迅速发展 ,生产蚕种数量的增加 ,蚕种的带毒比例也积极上升 ,乃至毒率超标 ,导致大规模的烧种。究其原因 ,原蚕饲育区生产点分散 ,涉及面广 ,范围大 ,对防微措施落实难度大 ,微粒子病发生的机会就比专业蚕种场高得多。但是 ,只要领导、职工、蚕农齐心协力 ,把防微措施落实到实处 ,微粒子病也是可以控制的。为此 ,笔者对原蚕区微粒子病发生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有以下几点体会 ,仅供参考。1 原蚕区微粒子病发生的原因1.1 思想麻痹 ,管理松散由于微粒子病在过去一段时期发生很少 ,对微粒子病的危害 ,有的技术人员和领导思想上不重视 ,特别是蚕农对该病的危害一知半解 ,在思想上采取侥幸心理 ,靠碰“运气”来对待是否会发生微粒子病 ,缺乏防微意识 ,防微措施松懈 ,即使有防微措施 ,管理上也松散 ,仅仅在表面形式上 ,防毒力度不足 ,不彻底 ,不到位。另外 ,受经济影响 ,过度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质量意识 ,工作责任心下降等。1.2 原种带毒导致胚种传染原种带毒导致原蚕和普通种生产遭受严重损失 ,给防微工作...  相似文献   
59.
60.
为更深入了解中国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网络运行效率和发展潜力的空间差异,正确评价区域内农业生态系统对太阳能资源的利用现状与其可持续发展情况,利用能值分析方法对该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产出情况、环境承载情况和生态系统运行情况做了定量分析,结合GIS,对区域内各省、市、自治区农业生态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进行等级划分和空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西藏、青海和新疆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其可持续发展性能(EIS)大于3.0;四川、重庆、云南、广西和甘肃,环境负栽较高,发展潜力较差,EIS均小于0.5;内蒙古、宁夏、陕西和贵州则处于中间地带,EIS介于0.5和3.0之间.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patial difference in the operating efficiency of regional interior ecosystem networks of 12 provinc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and their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to better evaluate the agricultural utilization of solar energy resource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EMA(emergy analysis)wa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emergy input/output ratio,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eco-system of the provinces.Grading and spatial difference analysis were made based on EMA and G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ibet,Qinghai and Xingjiang have the greatest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with an EIS greater than 3.0;Sichuan,Chongqing,Yunnan,Guangxi and Gansu have the smallest potential,their EIS being less than 0.5 due to their high environment loading ratio(ELR);and the other provinces are in betwe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