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1篇
林业   18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6篇
  8篇
综合类   85篇
农作物   19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介绍了庆元县工业原料林的生产现状,指出了现行采伐限额制度和生态县建设影响了工业原料林的发展,并存在林权制度改革步伐慢、资金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等问题,提出了加快完善森林资源管理政策,加快林权制度改革,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科技扶持力度等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2.
陕西省苹果黑星病菌的致病力分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陕西省18个有代表性的苹果黑星病菌菌株分别接种秦冠、富士、嘎啦、红星和乔纳金等5个寄主品种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在相同寄主上能产生不同类型的病斑,其大小、形状、颜色存在较大差异。根据寄主对病菌的反应类型并结合病害严重度聚类分析结果,可将18个菌株划分为:强致病力Ⅰ型;中等致病力Ⅱ型和弱致病力Ⅲ型。  相似文献   
173.
向日葵有害生物数据库管理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 Delphi4.0开发的向日葵有害生物数据库管理系统 (SPDMS) ,由数据录入、数据查询和系统帮助三大子系统组成 ,该系统收录了向日葵各种有害生物的 112 7条文献 ,并建立了关于向日葵霜霉病 (Plasmoparahalstedii)、黑斑病 (Alternaria helianthi)、锈病 (Puccinia helianthi.)、菌核病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褐色茎腐病(Phomopsis helianthi)、茎点霉黑茎病 (Phoma macdonaldii)、褐斑病 (Septoria helianthi.)、黄萎病 (Verticilliumalboatrum Reinke & Berthier,V.Dahliae)等病害 ,列当属 (Orobanche spp.)和菟丝子属 (Cuscuta spp.)等寄生性种子植物 ,以及红色种子象 (Smicronyx fulvus)、灰色种子象 (Smicronyx sordidus)、向日葵叶甲 (Zygogrammaexclamationis)、向日葵瘿蚊 (Contarinia schulzi)等重要有害生物的系统数据  相似文献   
174.
利用改进Faster-RCNN识别小麦条锈病和黄矮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条锈病和黄矮病是严重威胁小麦生产的重大病害,病害的早期识别对病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病害识别模型对相似表型症状识别困难,对早期病害的识别准确度低。为此,该研究构建了一种改进的快速区域卷积神经网络(Faster Regions with CNN Features,Faster-RCNN)的病害识别方法。该方法采用卷积核拆解和下采样延迟策略优化了深度残差网络(Deep Residual Neural Network,ResNet-50),用优化后的ResNet-50作为主干特征提取网络以增强所提取特征的表达力,同时简化模型的参数;并采用ROI (Region of Interest)Align改进ROI迟化层以降低特征量化误差,提升识别的精度。在自建的涵盖200余种不同发病时期、不同抗感性的小麦叶部图像数据集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的Faster-RCNN识别方法比其他SSD (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YOLO(You Only Look Once)和Faster-RCNN网络模型的平均精度均值(mean Average Precision,mAP)分别提升了9.26个百分点、7.64个百分点和14.97个百分点。对小麦条锈病、黄矮病、健康小麦和其他黄化症状小麦识别的平均精度均值可达98.74%;对小麦条锈病和黄矮病轻、重症识别的平均精度均值可达91.06%。同时,模型损失函数值降低更快,整体性能表现更优。进一步开发小麦病害智能识别系统部署研究模型,使用微信小程序进行田间小麦病害的识别。在最大并发100的条件下,小程序平均返回时延为5.02 s,识别返回成功率为97.85%,对两种小麦病害及其细分轻重症识别的平均准确率为93.56%,能够有效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可用于指导病害的科学防控。  相似文献   
175.
利用陕西汉中地区 2 4年 ( 1 974~ 1 997年 )的小麦条锈病病情、菌量、品种和气象资料 ,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了影响汉中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因子 ,求得最优回归子集 ,包括春季菌量、秋季菌量、感病品种面积比例、4月份降雨量和 4月份平均温度。用前 2 0年资料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对 1 994~ 1 997年小麦条锈病的流行程度作短期预测 (以残差绝对值≤ 0 .5为标准统计 ) ,结果表明 ,方程预测的准确率为 75%  相似文献   
176.
自2013年起, 甘肃定西地区种植的党参出现了严重的死苗、烂根现象, 为明确该病害的病原菌并确定适宜的防治药剂, 在多年种植党参的田块进行调查、采样和防治试验研究。根据大田调查结果和发病症状分析, 发现该病害可分为急性青枯型和慢性黄腐型;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纯化, 依据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确认, 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党参急性青枯型根腐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慢性黄腐型根腐病的病原菌为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室内药剂毒力测定表明, 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6.25%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8%噻灵·咯·精甲悬浮种衣剂对两种病原的抑制效果均较好, EC50均低于1.0 mg/L; 大田防治试验表明, 18%噻灵·咯·精甲悬浮种衣剂200倍液、300倍液、600倍液对根腐病防效分别为81.78%、70.22%、64.03%。  相似文献   
177.
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产生的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会污染小麦籽粒,给人类及家畜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Tri8基因编码一种分泌型乙酰转移酶,催化毒素前体双乙酰DON(3,15-diAcDON)脱去一个乙酰基,形成3-乙酰DON(3-AcDON)或15-乙酰DON(15-AcDON)。本研究利用重叠PCR及无缝克隆技术构建了 Tri8基因敲除载体pOSCAR-△ Tri8,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筛选获得 Tri8基因敲除菌株PH-1-△ Tri8,最后利用液质联用仪对原始菌株和PH-1-△ Tri8菌株中的毒素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照菌株毒素以DON为主,未检测到3,15-diAcDON,而突变菌种毒素以3-AcDON和15-AcDON为主,并出现一定数量的3,15-diAcDON。本研究为后续3,15-diAcDON标准品的制备及利用,以及Tri8蛋白结构和体外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8.
自2013年起,甘肃地区党参出现了严重的急性青枯、烂根现象,为明确该病害的病原菌和防治药剂,在定西多年种植党参的田块进行采样、分离纯化、鉴定和室内毒力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党参青枯型根腐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首次将该病害定名为急性青枯型根腐病;室内药剂筛选表明,25 g·L~(-1)咯菌腈、6.25%精甲o咯菌腈、18%噻灵·咯·精甲对F.oxysporum的抑制效果较好,EC50分别为0.1355、0.2720、0.5929 mg·L~(-1)。  相似文献   
179.
宁夏马铃薯黄萎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寄主范围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引起宁夏马铃薯黄萎病病原菌种类,本试验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对采自宁夏马铃薯主栽地区固原和西吉的27株马铃薯黄萎病标样进行了分离,共获得11株分离物。采用形态学并结合肌动蛋白(ACT)、延伸因子-1α(EF1α)、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色氨酸合成酶(TS)的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方法,11株分离物均被鉴定为非苜蓿轮枝菌(Verticillium nonalfalfae)。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轮枝菌能够侵染马铃薯植株幼苗并引致典型的黄萎病症状。非苜蓿轮枝菌对茄科、菊科、豆科、十字花科、葫芦科和锦葵科等6科13种双子叶作物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其对西葫芦、黄瓜、茄子、烟草、豇豆、棉花和向日葵的致病性强,对番茄、辣椒、生菜和白菜致病力弱且发病缓慢,对西蓝花和苜蓿无致病性。  相似文献   
180.
苹果黑星病菌DNA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采用CTAB法、SDS法、Parker法及改进的SDS法提取苹果黑星病菌的DNA,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改进SDS法提取的DNA得率较其他3种方法高,约为Parker法的2倍。改进SDS法提取的DNAA260nm/A280nm值为1.700~1.900,DNA纯度较高,而其他3种方法提取的DNAA260nm/A280nm值均高于1.900,DNA中所含RNA的量较高。4种方法提取的DNA在230nm波长处的吸收值分别为0.658,0.257,0.926和0.208,说明DNA不同程度地被酚类物质所污染,但改进的SDS法提取的DNA受污染程度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