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13篇
林业   40篇
基础科学   49篇
  55篇
综合类   11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41.
沙棘,亚欧种,1753年植物学家Karl von Linné发现了沙棘并分类为"植物志"的第1023种.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被认为是希腊语"闪闪发亮的马"的语源.罗马尼亚的专家论证了沙棘对动物健康的影响,特别是皮肤方面,沙棘还有着消除肠内病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42.
西部地区植被建设的主要途径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根据自然力与人力的作用大小,可将植被建设的主要途径划分为自然恢复、人工促进自然恢复和人工重建3种。自然恢复是一种依靠植物自组织能力进行植被恢复的途径;人工促进自然恢复是在人力促进下的自然恢复过程;人工重建以人为设计理论为指导,仿拟自然群落结构,建造近自然林。3种途径各有千秋,在西部地区植被建设工作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43.
美国Spar黄兰沙梗草在黄土高原地区引种后的适应性较强,适生中心区为黄土高原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一副区、二副区、三副区。其生长速度较快,生态经济利用价值较高,栽培技术简便易行,为黄土高原地区较为理想的一种引进植物,在天然草场恢复、水土保持等方面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44.
中国“三北”地区沙棘属植物“五带”区域化种植方案(亦即引种区域化)的实质,是防止引种工作中出现“一窝蜂”的无序状态,实现科学规划,精心种植。在保证沙棘属植物引种区域化的前提下,要注意品种优良化、栽培集约化、开发系列化和服务配套化(简称“四化”)等方面的工作,才能从整体上指导沙棘种植开发工作,实现沙棘的“三大效益”,全面推动“三北”地区的山川秀美、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45.
 面对黄河上游地区生态失衡的严重现实,作为植被恢复重建重要手段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其水保功能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有十分迫切的实践需要。退耕地人工植被的建立,是一种仿拟自然植被的过程,植物种数越多,垂直层次性越复杂,植被的水保功能也越高。在黄河上游脑山区,物种丰富度指数最高的阶段,往往为植物群落演替的中间阶段,此时植物层次较多,一般可达3~5层,种类繁杂,生物基因保存多;同时,多层次的植物群落结构,对降水的截留作用明显,水保功能突出,以青海云杉为主的针阔混交类型,就是其典型代表之一。退耕地植被随着林分年龄增加,其水保功能逐步提高。一些退耕20多年的人工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高,垂直层次结构复杂,水保功能甚至超过一些天然植被类型,直逼水保功能表现最好的50多年生天然青海云杉针阔混交林。在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通过仿拟自然植被结构,建造复层、混交的植被类型,来实现稳定的退耕地人工植被水保功能的整体思路,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46.
 根据不同立地条件类型和不同树种的区位适宜性,合理配置树种,是确保成活、成林的关键。为了有效恢复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森林植被,治理水土流失,促进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采用“综合评判法”和“生物生态类比法”,对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人工栽培乔木树种区位适宜性的评价原则、评价方法进行了论述与分析。结果表明,这2种方法均较为适宜对该区人工栽培乔木树种的评价。最后,用“综合评判法”确定了该区7个类型区的适生乔木树种46种;用“生物生态类比法”,确定了建议树种47种。  相似文献   
47.
 黄河中游的粗泥沙主要来源于河龙区间(河口镇至龙门)以及泾、洛、渭等几条支流,粗沙来源区与多沙来源区基本一致,形成所谓的多沙粗沙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为7.86万km2,以22.8%的面积产生了69.2%的总输沙量和772%的粗泥沙量。黄土丘陵沟壑区一副区的土壤侵蚀模数最高,达1万2420~3万6440t/(km2 ·a)。水土保持措施(梯、林、草、坝等)起到了很好的减洪减沙作用。多项有关河龙区间的研究成果(水文法)表明:20世纪70年代,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量为2.08亿~2.75亿t,80年代为3.20亿~4.48亿t,90年代(1990—1996年)为3.16亿t。泾河、洛河、渭河等支流,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洪减沙效益也十分突出。森林植被通过林冠层、枯落物层和根系土壤层的分层拦截吸收,起到突出的减洪减沙作用。晋西、陇东等试点流域,人工林区与无林或少林区相比,减沙效益高达78%~96%,消除了洪峰流量及猛涨猛落的洪水过程,从根本上控制了土壤侵蚀。今后,应加强不同尺度流域间,水沙运移规律的尺度转换等有关研究。  相似文献   
48.
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人工栽培乔木树种的区系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位于我国几大地形的中间地带,其自然生态条件的渐变特征十分明显,是典型的生态过渡地带.多年来的造林实践工作,使得人工栽培乔木树种既有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北温带成分,也有一些毗邻地区的泛热带等成分,还有许多外来引进树种成分.区内人工栽培乔木树种的区系成分较为丰富,与毗邻的天然次生林区十分相近.在中国种子植物地理成分分布区的15个类型中,除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成分、中亚成分2种类型外,本区有其余13个类型.植物区系成分与水热等气象条件密切相关,降水量大、热量高的东南部地区区系成分复杂,树种多,而西北干旱地区则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49.
砒砂岩区沙棘林生态工程减洪减沙作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水保法"计算沙棘林在砒砂岩区的减洪减沙效益,分析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林生态工程的减洪减沙量,以及对研究区直接入黄支流的减洪减沙作用。结果显示:研究区流域内沙棘林占流域内总林地面积的比例逐年增大,沙棘林的减洪减沙量也逐年增大,从2002年到2008年,皇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等三支流沙棘林平均每年总减洪量480.84万m3,总减沙量302.65万t。研究结果对砒砂岩区配置水土保持措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0.
沙棘是砒砂岩区沟谷部位常用的一种生态恢复树种。通过运用马尔科夫模型,对种植沙棘后砒砂岩区景观格局变化趋势的分析,预测沙棘等各类景观要素的发展规模,以为科学指导类似沙棘生态工程的建设项目提供相关依据。为探索种植沙棘对景观系统的影响,将沙棘单独分出来作为一种景观类型,与其他常规景观类型一起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在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建设是对区域景观生态格局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预测确定的砒砂岩区沙棘种植面积的最大比例为10.21%,乔木林地面积比例预测值在10%以下,林地面积过大将会造成土壤干层下移,最终可能导致大片林分死亡现象出现;稀疏植被地的面积稳定比例为32.25%,在干旱少雨的砒砂岩区,较高的稀疏植被比例,是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