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林业   6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8篇
植物保护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植物缩合单宁广泛存在于众多植物种群,具有抵御动物摄食的化学防卫功能.近年来植物缩合单宁因其抗寄生虫性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相关研究为动物肠胃道寄生虫防控提供了新的途径,它有望成为传统化学驱虫剂的替代物质.本文在总结了迄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植物缩合单宁的抗寄生虫机制归纳为营养免疫假说和代谢阻断假说,并详细阐述了影响植物缩合单宁抗寄生虫性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12.
豹曾广泛分布于浙江省各地,但历史上大部分有豹分布地区的生境现已不再适宜豹的生存。依据访问调查得到的信息并结合实地考察生境进行综合判断,目前豹存在可能性最大的地区是位于泰顺县境内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庆元县境内的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遂昌县境内的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浙江省豹濒危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面积的退缩、栖息地环境质量恶化、生境的破碎化、食物缺乏和偷猎。鉴于现阶段尚未查清豹的野生种群数量,应对豹及其猎物资源进行野外监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豹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相似文献   
13.
在新疆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东部有一块1.8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戈壁,它横跨昌吉和伊犁两自治洲所属的6个县市,这就是我国第三大自然保护区——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广阔的地域、低缓起伏的戈壁丘陵、大漠的落日、五彩缤纷造型各异的雅丹地貌和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构成了一幅奇特而雄伟的西部大漠画卷。加之丰富的地下矿产资源、难以计数的古生物化石、神奇梦幻的魔鬼城、缤纷多彩的五彩城等自然遗迹和哈萨克族古老的传说,更给卡拉麦里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14.
目前麋鹿在迁地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已在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保护区等全国50多处麋鹿饲养场所拥有圈养种群.但其种群的发展尚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受到遗传多样性较低、目标种群数量过小、人类干扰、疾病风险、生存条件的局限、管理方式较传统等制约因素的影响,为此,提出加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管理、强化栖息地保护管理、制定种群数量调控政策、加强安全监测、建立科学监测体系及网络、完善保护管理体系等圈养麋鹿种群的保护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南缘捕食者排遗物内的啮齿动物组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项工作于1996年4-10月在中国科学院阜康“人与生物圈”荒漠生态站所沙质荒漠区进行,该区域在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沙质荒漠及其动物类群上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表明,在5~10℃条件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管氏肿腿蜂的繁蜂效果呈下降趋势,子代蜂的平均单管出蜂量下降幅度较大,平均千头重和平均体长下降幅度较小。经分析得出:0~30d为最佳贮藏时间,31~45d为适宜贮藏时间,46~60d为最长贮藏时间。  相似文献   
17.
正麝(Moschus spp.)是小型反刍动物,也是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泌香动物,栖息地遍及亚洲的森林和山区~([1])。中国作为麝的主要分布国,人工饲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饲养种群一直增长缓慢,寄生虫感染及其引发的健康问题被认为是制约林麝繁育的重要因素,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个体及群体死亡事件时有发生~([1-2])。关于野生麝感染的寄生虫研究较少,但已有的研究依然表明,麝科动物感染的寄生虫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动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广泛危害其  相似文献   
18.
麇鹿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免疫球蛋白(IG)水平是反映机体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与疾病密切相关.笔者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8月,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了78只麋鹿血清免疫球蛋白浓度,比较了不同年龄、性别间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发现雌性麋鹿的IgG含量在不同年龄段均高于雄性个体,雌性个体青年期的最高值为17.14 g/L,...  相似文献   
19.
马科动物的婚配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的繁殖及相关的婚配制度是其生育后代、保障种族延续的基础并日在适应生存环境和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类群甚至种属的特证。就生活于平坦开阔的草原和荒漠景观中的大中型复草动物而言,马科动物在婚配习性方面具何代表性。现存野生马科动物共计7种即普氏野马(Equusprzewalskii)、蒙古野驴(E.king)藏野驴(E.iang)、非洲野驴(E.africanus)、平原斑马(E.hemionus)、山斑马(E.zebra)和细纹斑马(E.grevyi)其足迹曾遍及非洲和欧亦大陆。然而随着近代农牧业发展的影响目前这些物种多数已呈局部残存分布有些种类仅行几百头而濒于绝、…  相似文献   
20.
于2010年4月底至9月中旬采集了陕西凤县圈养林麝的新鲜粪样,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了林麝非孕期的粪样皮质醇含量,探查林麝的应激生理状态。结果表明:圈养雌性林麝非孕期应激生理状态可以分为4个阶段(幼仔卧巢哺乳期、幼仔出巢哺乳期、幼仔单独饲养期、雌麝进入发情期),其中,雌麝于产后的幼仔卧巢哺乳期处于较高的应激生理状态(产后第2~4周),而雌麝与幼麝分离期处于较低的应激生理状态(产后第13~15周);与此对应,单独饲养且与育幼无关的雄麝仅于饲料更换阶段(5月份)表现出一定的应激生理水平增高。分析得出,非孕期圈养林麝粪样皮质醇水平变化与重要的时间相联系,是导致应激生理状态变化的主导因素。认为圈养林麝非孕期应以雌麝的管护为主,尤其处于较高水平的第1阶段,是育幼雌麝饲喂和管护的敏感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