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2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10篇
  9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平时发动机在工作中出现不正常的声响,主要原因是内部相配机件磨损而松旷、修理质量不高、调整不当以及使用不当等造成。因此,应根据响声的不同,正确判断故障原因和部位,并及时作出处理,以免造成发动机严重损坏。  相似文献   
82.
旨在研究饲料中定期添加中药组方(益母草、当归、杜仲、女贞子、蒲公英等组成)对蛋鸡的生产性能、蛋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360只300日龄的新杨黑羽蛋鸡,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预饲期1周,正式试验期90 d。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分别饲喂含有1 000、500及250 mg/kg中药组方的基础饲粮。用药组连续饲喂添加中药组方的饲粮10 d,再饲喂基础饲粮20 d,如此循环重复至第90天。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正式试验期高剂量组(1 000 mg/kg饲料)在蛋壳强度、蛋黄比例、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方面均有显著提高(P<0.05),也显著降低了破蛋率、砂壳蛋率和血清丙二醛(MDA)的含量(P<0.05);中剂量组(500 mg/kg饲料)在产蛋率、采食量、蛋壳强度、蛋黄重、蛋黄比例、血清CAT及血清SOD方面均有显著提高(P<0.05),并且显著降低了破蛋率、砂壳蛋率和血清MDA含量(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定期添加该中药组方对蛋鸡的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血清抗氧化能力均有提...  相似文献   
83.
气象因子对黄淮麦区小麦穗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熟期小麦幼穗发育时期与气象因子统计分析,得出结果表明:不同的气象因子对小麦幼穗发育的贡献不同,总体是负积温对小麦穗部发育贡献最大,积温、日照时数次之,降水贡献最小。相同的气象因子对不同熟期的小麦穗部发育的影响也不一样。用得出的回归方程,能对3月下旬(低温敏感期)的小麦穗部发育时期进行一定程度地预测。  相似文献   
84.
为给冬小麦提供“更合理、更节约、更高效”的水肥运筹技术方案,以‘豫教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因素裂区方法研究了不同灌水次数和施氮处理对小麦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次数、施氮量以及基追比例分别对小麦叶面积指数、产量及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在W1(底墒水)处理下叶面积指数与施氮量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在W2(底墒水+拔节水)、W3(底墒水+拔节水+灌浆水)处理条件下,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的叶面积指数与施氮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抽穗后20天与施氮量则呈二次曲线关系,且以N3R2为最大值。在不同灌水次数条件下,产量、穗数、穗粒数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千粒重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线性下降趋势。在灌溉底墒水+拔节水+灌浆水、施氮量为240 kg/hm2及基追肥5:5处理组合下实现了水肥的高效配合,产量、穗数、穗粒数分别为8609.60 kg/hm2、688.2×104株/hm2、37.9粒,其中产量比对照W1N0 (3517.5 kg/hm2) 增产144.8%。由此可知,在小麦生长后期降雨量偏少的黄淮豫东地区,小麦生产中灌溉水的节约空间相对较小,氮肥的节约空间则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85.
农田尺度下冬小麦晚霜冻害空间差异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揭示农田尺度下冬小麦晚霜冻害与产量关系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探讨其空间差异性原因,为冻害风险早期预判及影响因子调控提供先验知识和依据。【方法】选择矮抗58冬小麦品种作为研究对象,以2013年4月发生的3次自然霜冻为契机,构建死穗率、残穗率、残穗指数和减产率等晚霜冻害评价指标。基于商丘市一农户麦田内100个采样点(以5 m间隔定点)的小麦产量、冻害考察以及土壤肥力测定数据,运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地统计学、系统聚类、方差分析以及多重比较等方法对穗数、实际产量和晚霜冻害评价指标进行空间统计分析,探讨其与小麦发育进程、返青期土壤肥力因子的关系。【结果】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死穗率是影响穗数的关键因子,呈负效应。影响实际产量的因子是残穗指数、死穗率和残穗率,3个因子均呈负效应,值越大,实际产量越低,其中残穗指数的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453)。影响减产率的因子为死穗率、残穗率和残穗指数,3个因子均为正效应,值越大,减产率越高,其中死穗率的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626)。晚霜冻害具有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特性,冻害程度相近的样点在局域空间上呈集聚分布状态;在所有冻害评价指标中,减产率的空间集聚性最强(Moran’s I=0.5538)。冻害分区结果表明,随着冻害程度加深,穗数和实际产量显著降低(P<0.05);死穗率增幅最大(达271.3%),其次是残穗率和残穗指数(分别为36.4%和31.8%),它们共同成为导致减产率大幅攀升(增幅达132.1%)的因素;冻害程度最重的区域几乎连片分布,空间集聚性明显。小麦发育进程和返青期土壤养分的空间差异明显,与晚霜冻害具有一定空间关联性。土壤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等与冻害指标之间达显著负相关(P<0.05),随着前期土壤养分含量降低,冻害程度呈加重趋势。前期持续干旱使得土壤含水量迅速下降,进一步加重了晚霜冻害的影响程度。【结论】在农田尺度下,晚霜冻害影响冬小麦穗数和实际产量的空间差异性明显,其空间分布与小麦发育进程和返青期土壤养分等因子有一定的关联性,这为在精细空间上进行冻害风险早期预判与因子调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6.
物联网技术在小麦气象灾害监控诊断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小麦生长周期长,容易遭受多种气象灾害的情况,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小麦气象灾害诊断系统。本系统根据多年农学实验研究成果,通过建立小麦气象灾害诊断指标体系规范,并采用传感器技术、网络传输技术、Webservice技术和Socket调用技术等集成,搭建了基于小麦生长环境实时监测数据的苗情和气象灾害诊断平台。该平台具有异地数据资源共享、分布式管理的功能,能在多种网络通信环境下实现苗情监控和灾害诊断,为小麦生产科学管理、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7.
基于MODIS大气廓线产品分析晚霜冻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霜冻是一种突发性的低温农业气象灾害,在我国黄淮小麦区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对冬小麦的稳产影响巨大。针对商丘市2013年发生的冬小麦严重晚霜冻,利用MODIS大气廓线产品分析晚霜冻对冬小麦产量要素的影响,以探究晚霜冻对冬小麦产量要素的影响特征。在获取MYD07_L2产品中的表面温度ST和低空可降水量WVL的基础上,分析晚霜冻过程与温湿度时间序列的关系,结合受冻小麦的实测数据,构建温湿度特征空间,分析低温低湿对产量要素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ST和WVL可以很好地反映研究区冬小麦生长的气象环境条件,其极端低温日期与实际的晚霜冻发生日期匹配良好,能很好地反映晚霜冻发生时冬小麦的低温低湿状态;晚霜冻发生过程中温湿度对穗粒数有显著的影响,最低温对穗粒数的影响明显,0℃以下的低温也呈现显著的叠加效应,对穗粒数影响显著;低温和低湿的共同作用对穗粒数有明显影响,小于0℃低温叠加与极端最低温对穗粒数的显著影响相似,能反映晚霜冻对穗粒数的明显影响。研究结果可对冬小麦拔节后晚霜冻造成产量影响的早期预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8.
为研究小麦在不同土壤湿度下经受低温冻害后植株性状和产量变化规律,以‘周麦22’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拔节期小麦在-6℃(植株体温度)低温环境下维持4 h,土壤重量含水量为26%、18%、10%时,小麦后期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土壤重量含水量的增加,低温冻害对小麦株高、最低茎高、穗下节长、倒二节长和生物产量的影响逐渐降低,土壤重量含水量接近10%时,小麦植株性状则显著降低。随着土壤重量含水量的增加,低温冻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逐渐减轻,土壤重量含水量接近18%时,小麦产量则显著降低,且低温对不同土壤重量含水量环境下小麦穗粒数影响大,对穗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小。低温处理后不同土壤湿度处理之间,处理W(土壤含水量26%)、处理M(土壤含水量18%)、处理D(土壤含水量10%)和CK潜蘖穗数差异显著(P<0.05),处理W、CK和处理M、处理D之间大穗产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余处理之间均差异不显著。该试验为预防和降低小麦低温灾害及小麦生产提供技术帮助。  相似文献   
89.
不同低温处理对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小麦在经受低温冻害后植株光合特性和产量性状变化规律,以‘周麦22’为研究对象,于拔节前期和拔节后期,分别设置-1℃、-3℃、-5℃、-7℃、-9℃温度梯度,低温处理4 h后,测定小麦光合特性和叶绿素SPAD值,并在收获后测量小麦植株性状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于拔节前期和后期,随温度的降低,小麦光合速率A,胞间CO2浓度Ci,叶片蒸腾速率E和气孔导度GH2O逐渐降低。但于拔节前期,-7℃处理较CK显著降低,且各低温梯度于7天后逐渐恢复正常。而于拔节后期,-5℃处理较CK显著降低,于各低温梯度于3天后逐渐恢复正常;在小麦拔节前期,温度低于-9℃时,SPAD值明显降低,而在拔节后期,温度低于-5℃时,SPAD开始显著降低;低温发生时间推迟,小蘖穗高降低,穗长缩短,粒数和千粒重则降低,而株高和单株成穗数增加。随温度的降低,小蘖穗高、株高降低和穗粒数显著降低。在发生低温冻害后,小麦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0.
【目的】研究复方中药超微粉对蛋鸡产蛋性能、生殖激素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试验选取307日龄的新杨黑羽蛋鸡21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9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5%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0.25%女贞子Ligustrum lucidum+0.25%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复方1)、0.3%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0.2%丹参+0.25%女贞子+0.25%蒲公英(复方2)的超微粉,均以质量分数计;预试期7 d,正试期120 d。测定产蛋性能、蛋品质、血浆生殖激素水平,用RT-PCR技术检测蛋品质相关基因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30、31~60和1~120 d,复方1组产蛋率分别增加7.56%、4.00%和5.31%(P<0.05);试验1~120 d,复方2组产蛋率增加5.22%(P<0.05);试验第60天,复方1组血浆雌二醇水平、输卵管PMCA1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增加21.45%和77.00%(P <0.05),复方2组输卵管K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