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2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10篇
  9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针对目前基于计算机视觉估算冬小麦苗期长势参数存在易受噪声干扰且对人工特征依赖性较强的问题,该文综合运用图像处理和深度学习技术,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的冬小麦苗期长势参数估算方法。以冬小麦苗期冠层可见光图像作为输入,构建了适用于冬小麦苗期长势参数估算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学习的方式建立冬小麦冠层可见光图像与长势参数的关系,实现了农田尺度冬小麦苗期冠层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和地上生物量(above ground biomass, AGB)的准确估算。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该研究采用以冠层覆盖率(canopy cover, CC)作为自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和以图像特征为输入的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支持向量机回归(support vectormachinesregression,SVM)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决定系数(coefficientofdetermination,R2)和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ormalized root mean square error, NRMSE)定量评价估算方法的准确率。结果表明:该方法估算准确率均优于对比方法,其中AGB估算结果的R2为0.7917,NRMSE为24.37%,LAI估算结果的R2为0.8256,NRMSE为23.33%。研究可为冬小麦苗期长势监测与田间精细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2.
试验以播种前2、3、4、6 d分别用甲基硫菌灵和硫酸链霉素对马铃薯种薯切薯后干拌、湿拌,以不拌种做对照,探讨干拌、湿拌以及拌种后间隔期对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田间病薯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药剂的不同拌种方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马铃薯的产量,干拌的拌种方式增产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平均增产38.05%,播种前2 d切薯并采用药剂干拌对减少田间病薯率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93.
为探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最佳的田间除草剂配方,以荷兰15为供试品种,筛选了6个除草剂配方,研究其对杂草施药后15d株防效、30d株防效和45d鲜重防效。结果表明:不同的除草剂配方均可以有效地控制田间杂草,增加田间产量,其中富薯(砜·喹·嗪草酮)处理与嗪酮·乙草胺+噻吩处理对田间杂草控制效果及增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4.
小麦黑点病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各项试验小麦黑胚率的调查分析可知 ,土壤对小麦黑点病的发生有较大的影响 ,以淤土黑胚率最高 ,两合土、砂姜黑土较低。在施用一定的P、K条件下 ,拔节期追施氮肥小麦黑胚率降低 ,且随总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 ;孕穗期及其以后追肥小麦黑胚率增加 ,且随施氮次数和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 ;尤其扬花期叶面喷施氮肥会较大幅度地提高黑胚率。扬花期喷施杀菌剂 ,以三唑酮效果较好而且稳定。小麦黑胚率随播期的推迟而提高 ,呈显著正相关 ;播量增加黑胚率提高 ,但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95.
EMS诱导国麦301小麦突变体库的建立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处理国麦301小麦种子,构建小麦EMS突变体库,旨在为小麦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分子育种准备基础材料。对M2代全生育期田间及收获后进行生物学性状及农艺性状鉴定。结果表明,突变群体的表型变异率为6.398%;获得了幼苗、叶、茎、穗、熟期等的突变体769个,变异类型丰富。  相似文献   
96.
通过对小麦全蚀病不同药剂拌种和发病麦田药剂土壤处理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处理以多菌灵产量最高,土壤消毒以剑蚀消小麦千粒重最高,拌种以立克秀处理千粒重最高,以剑蚀消土壤处理小麦穗粒数最高。拌种以健禾保和敌萎丹成穗数较好。  相似文献   
97.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不同水分冬小麦晚霜冻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不同水分条件下拔节期低温对小麦生理代谢的影响,构建综合生理指数精确评价冻害程度,对农业减损增效和宏观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弱春性的偃展4110和兰考198以及半冬性的郑麦366和丰德存21为材料,在低温处理前1周进行灌水和不灌水处理,于雌雄蕊分化期将盆栽小麦移至低温模拟室进行低温处理,分别为正常(CK)、–2℃(T1)、–4℃(T2)、–6℃(T3)、–8℃(T4)和–10℃(T5)。在处理结束后第2天测定小麦生理指标和荧光参数,在成熟期收获小麦产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水分和低温胁迫及其互作对小麦拔节期生理指标及荧光参数均具有显著影响。随着低温胁迫加重,叶片含水量、叶绿素a含量及荧光参数qp、Fv/Fm和Fv/Fo呈持续下降趋势,而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及SOD活性表现先升后降特征,但MDA含量则相反。灌水处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低温胁迫对植株生理代谢的影响,低温对半冬性品种的影响相对较小。利用主成分分析将测定参数转化成4个独立的综合指标,且反映了88.55%的原始信息,并构建出冻害生理综合指数(FIPCI)。聚类分析热图显示的颜色越深,生理指标响应程度越大。依据生理指标聚...  相似文献   
98.
冬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要素随晚霜冻害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审矮抗58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考察其100个田间样点在2013年4月7、10和21日发生的3次自然霜冻过程中的冻害状况.依据受冻穗的长短对冻害进行分级,构建残穗指数(DEI)作为总体冻害程度评价指标,比较每百穗中不同冻害级别的籽粒产量及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差异,对每百穗中籽粒产量及其构成要素随冻害级别的变化以及1 m2内穗数和实际产量随残穗指数的变化趋势进行拟合,以揭示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随晚霜冻害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每百穗中各级冻害穗数、穗粒数和实际籽粒重均显著低于未受冻穗(P<0.01).冻害级别越高,穗粒数和实际籽粒重越低,穗数呈先显著降低后小幅回升的变化态势,千粒重先显著增加而后降低(P<0.01).随着冻害级别提高,每百穗中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实际籽粒重分别呈上开口抛物线型、线性函数型、下开口抛物线型和幂函数型降低趋势;残穗指数越大,每平方米内穗数和实际产量越低,二者分别呈幂函数型和线性函数型特点.研究结果对揭示拔节至孕穗期冬小麦霜冻害的影响机理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9.
密度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成穗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密度对大穗型、中间型和多穗型小麦品种成穗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同一穗型小麦品种成穗率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 ;不同穗型小麦品种间随密度的变化效应略有不同 ,即在 375万 /hm2 密度下 ,成穗率为中间型 >多穗型 >大穗型 ;2 2 5万 /hm2 和 75万 /hm2 下 ,为多穗型>中间型 >大穗型。密度影响不同穗型品种成穗率高低的关键时期在二棱期和药隔期。  相似文献   
100.
冬小麦镇压防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试验表明,冬小麦拔节期前镇压能推迟节间伸长或延缓幼穗的发育进程,因此有躲避或减轻霜冻的作用。能实际使用的镇压时期为拔节期16d到拔节期,旺麦宜早,正常麦以晚一点为好。镇压后的头6d里植株因受伤而减弱抗霜力;6d以后抗霜力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