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56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8篇
园艺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用生物型种衣剂进行包衣处理,以未包衣种子作对照,把3种不同含水量的油菜种子分别密封贮藏在高、中、低3种不同温度条件下,分期取样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含水量为4.1%的来包衣种子在所有贮藏温度条件下均能保持较高的发芽率,而含水量为8.6%的在25℃、35℃条件贮藏后种子发芽率均有所下降,含水量为11.1%的种子则劣变加快,在贮藏温度35℃条件下经3个月贮藏后发芽率降为0.生物型种衣剂包衣油菜种子在所有贮藏条件下劣变速度均低于未包衣种子.相对于种子含水量和贮藏温度的提高,包衣种子的发芽率下降较慢,经1年贮藏后所有的包衣种子均能保持75%以上的发芽率.包衣种子的发芽势与发芽指数也均高于未包衣的对照种子.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夏播菜用大豆感官品质性状核心种质构建的方法.以全国菜用大豆主产区的菜用大豆初选核心种质154份品种为材料,依据感官品质性状,采用系统聚类方法构建了由36份材料组成的夏播菜用大豆感官品质性状核心种质,并将构建的核心种质与原有种质进行遗传资源代表性及表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核心种质较好地保持了原有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品质育种过程中,特异性状核心种质的构建可为有效利用种质资源提供一种便利有效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3.
整合质量数量性状构建作物核心种质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在不同水平反映了个体间的遗传差异,现有遗传相似性的度量往往割裂两者的信息.本文提出了整合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评价个体间遗传相似性的统计策略,调整的欧氏距离能有效地度量个体间的差异,并能很好地处理性状数据的缺失.实例分析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华南农学院、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生态研究室收集和调查的2262份水稻种质资源10个质量性状和15个数量性状的数据资料,用调整的欧氏距离及不加权类平均法进行群体分类,多次聚类优先取样法抽取8个不同容量的巢式子集并进行遗传多样性比较.结果表明:基于整合信息构建的核心种质同时具有较高的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仅用质量性状信息不足以评价个体间的遗传差异;核心种质构建中应该采用数量性状的信息,同时整合质量性状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杂交水稻种子收获前在母株上大量发芽(穗发芽)是杂交水稻制种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正常年份穗发芽率为5%左右,特别年份如成熟期间遇阴雨天气,可超过20%。穗发芽后的种子生活力降低或失去利用价值,造成经济损失,也影响种子的耐藏性,增加浸种催芽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于1987年进行了抑制杂交水稻种子穗发芽的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一)试验在威优35制种大田进行,在抽穗10%时(1987年7月8日)用每亩10克“九二○”的用量对威优35喷施一次,喷后10天用不同方式和浓度的多效唑( EMT)处理,各处理如下: 1.对照:喷清水;2.EMT每亩100克拌土撒…  相似文献   
15.
玉米自交系苗期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机制及其抗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温胁迫影响夏播玉米自交系幼苗生长、田间整齐度和制种产量,探究玉米幼苗期对温度胁迫的响应机制,有利于培育和筛选抗性优良的品种。该试验选取了浙江大学育成的耐热型和热敏感型自交系各2份,45 ℃进行高温胁迫处理,经高温处理后进行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测定,以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经过高温胁迫处理并恢复生长后,与耐热型自交系相比,热敏感型自交系的叶绿素a、b含量、叶绿素a/b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均下降,而脯氨酸含量小幅上升。利用qRT-PCR技术对脯氨酸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ZmP5CS、降解途径的关键酶基因ZmProDH、热激蛋白基因ZmHSP70和ZmHSP90在高温胁迫条件下的表达特性进行了分析,发现ZmP5CSZmHSP70和ZmHSP90明显受热胁迫诱导,并且热敏感型自交系中ZmP5CSZmHSP70和ZmHSP90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耐热型自交系,而ZmProDH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耐热型自交系,由此说明,高温胁迫过程中脯氨酸的积累、抗氧化酶活性和热激蛋白基因表达的增强是玉米幼苗耐热性形成的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6.
自交系"CB1208-82"是浙江大学新发现的玉米光温敏雄性不育材料,探究其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机制,测定其不育株/可育株在雄穗不同发育时期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和O~(2-)产生速率、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_2O_2)、叶绿素、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不育株叶片中的抗氧化酶活性总是低于同期可育株,并且不育株叶片中的MDA和H_2O_2含量、O~(2-)产生速率高于同期可育株,说明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低、活性氧积累多可能是引起雄性不育的原因之一。不育株叶片中的叶绿素、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均低于同时期的可育株,特别是在雄穗发育初期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可育株,说明光合效率低及营养物质缺乏可能会导致雄穗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17.
试验研究了啤酒大麦适宜的干燥温度。以浙农大3号、浙农大7号啤酒大麦品种为材料,采用35℃、45℃、55℃3种温度进行模拟烘干试验,并对烘干后的种子进行生活力、发芽力、脱氢酶活性、电导率的测定。结果表明,啤酒大麦的干燥温度控制在45℃以下为好,既安全,干燥效率又高,而在55℃温度条件下,虽干燥效率高但对啤酒大麦的发芽力及种子活力有显著的影响,35℃干燥虽安全可靠,但其干燥效率低,所需时间太长。  相似文献   
18.
杂交稻在早夏季制繁种收获时正值全年最高温度期,晴天中间水泥地晒种,造成种子损伤,使 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降低,同时晴天收割后闷种又使种子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加速老化,破坏了 细胞膜的完整性,脱氢酶活性降低,导致种子的发芽力下降,发芽指数降低。而阴天午间水泥地晒种和闷 种的影响则较小,早夏季制繁种种子收获进仓后比夏季制繁种要多经过一段时间的炎热夏季,在常温库 条件下,受高温的影响更大,从而加速活力的下降,低温库有利于早夏季制繁种种子生活力和活力的保 持。早夏季制繁种种子的裂颖率、柱头夹持率高于夏季制繁种种子,降低了种被的保护作用,其发芽力、 发芽指数、细胞膜的完整性均较差,早夏季制繁种的种子千粒重低于夏季制繁种的种子,千粒重低的种 子活力也低。  相似文献   
19.
文婷婷  王洋  利站  林程  关亚静  胡晋 《种子》2016,(1):19-25
为探索豌豆种皮的结构和成分对种子透水性的影响,借助扫描电镜对种皮表面和横断面结构进行观察,并采用显微化学鉴别法、红外光谱分析法以及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分析仪对种皮成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豌豆种脐是水分进入种子的主要通道,而种皮结构中的角质层、栅栏层是水分和其他外源物质进入的主要障碍.种皮成分中纤维素、木质素、角质、含碳化合物和Sr元素等的积累增加了种皮的机械强度,从而降低种子的透水性,而种皮中K、Fe、Ca元素的积累可能有利于种皮透水.此外,研究还发现,皮壳率越高,种子透水性越好,且保持种子种皮完整性对种子吸水和保水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试验对低温逆境下20个烟草品种发芽和苗期生理生化特性变化进行分析,并对其耐寒性进行鉴定。在常温(20~30℃)和低温(11℃)逆境下测定种子发芽特性及幼苗生长、生理生化等指标,将各性状在低温与常温下测定值的比值作为耐寒性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指数,相对活力指数和相对丙二醛(MDA)含量之间显著相关,是较好的耐寒性评价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20个品种分为耐寒型、中等耐寒型和低温敏感型3类,聚类结果与相关性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