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7篇
农学   8篇
  1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1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普通小麦品种“豫麦66”抗白粉病基因的鉴定与分子标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豫麦66是对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具有良好抗性的小黑麦后代品种。本试验通过抗病鉴定与遗传分析, 明确了豫麦66携带1个抗白粉病显性单基因, 暂命名为PmYm66。采用2个以豫麦66为抗病亲本的杂交组合(豫麦66/铭贤169和豫麦66/ND3509)F2代抗、感病分离群体和F3代家系, 利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SA)找到了与PmYm66连锁的分子标记XKsum193、EST48、EST83和EST84, 抗病基因和分子标记的顺序为EST48—EST83 (EST84)—Xksum193—PmYm66, 并通过中国春缺体-四体、双端体和缺失系将PmYm66基因及其连锁的分子标记定位在2AL染色体臂末端。多小种鉴定结果表明PmYm66(豫麦66)与2AL染色体臂上已有的Pm4a(Khapli/8Cc)和Pm4b(Armada)基因存在致病反应型差异。  相似文献   
32.
唐麦4号是对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具有良好抗性的T1BL·1RS育成品种, 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唐麦4号携带1个抗白粉病半显性单基因, 暂命名为PmTm4。采用唐麦4号为抗病亲本的杂交组合(唐麦4号/Clement)F2代抗、感病分离群体和F3代家系, 利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SA)建立了与PmTm4连锁的分子标记连锁图Xcau12—Xgwm611—PmTm4—XEST92—Xbarc1073—Xbarc82—Xwmc276。根据小麦7BL连锁图的标记顺序和抗白粉病基因连锁标记在中国春缺体-四体、双端体和缺失系上的定位结果, 将PmTm4基因定位于小麦7BL染色体臂末端。以上研究结果为唐麦4号抗白粉病基因在育种中的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累加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33.
温敏核雄性不育小麦BNS的育性转换规律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低温雄性不育小麦BNS的育性转换规律,2007-2009年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对BNS育性转换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BNS具有不育彻底、育性转换彻底的特性,育性变化趋势为:完全败育-半不育-完全可育。低温是影响BNS育性转换的主要原因,表现低温不育,高温可育。BNS感受低温的敏感部位为发育的幼穗;BNS育性转换敏感期在抽穗前5~18 d,即雌雄蕊分化期至四分体形成期;在温度敏感期内,温度低于8℃时表现彻底不育,8~12℃是育性转换温度,温度高于12℃时表现完全可育。在豫北地区,9月23日-10月17日播种,表现彻底不育,可用于生产杂交种;11月18日以后播种均表现完全可育,可以自交繁殖不育系种子。  相似文献   
34.
 为了解稻瘟病菌遗传宗谱与致病型的对应关系 ,构建适于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的鉴别菌株。根据以前试验结果 ,选择 2 7个广东省地区特异性宗谱菌株 ,进行了基于SRAP标记的第二次分子指纹分析 ,以及基于中国、日本和CO39近等基因系 3套鉴别品种的致病型分析。当遗传相似系数为 0 .85时 ,这些菌株被划分为 2 3个遗传宗谱 ,说明这些菌株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但其遗传发育关系与第一次分子指纹分析的结果有比较大的差异。这些菌株经中国、日本和CO39近等基因系 3套鉴别品种测试 ,划分为 11、2 2和 16  相似文献   
35.
为了有效利用外引小麦种质资源和评价小麦抗旱性相关分子标记的有效性,以48份小麦外引种质为材料,测定干旱条件下种子的相对发芽率,并利用4个小麦抗旱性相关分子标记进行抗旱基因(1-feh-w3、Dreb-B1、NRX-B1和FerA1)的分布检测.结果表明,外引种质材料的平均相对发芽率为70.0%,变异范围为34.9% ~...  相似文献   
36.
不同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为了给小麦高产栽培及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对9个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籽粒干重呈"S"型曲线增长,籽粒灌浆期可分为渐增期、快增期、缓增期三个阶段.相关分析表明,粒重主要是由快增期持续时间和灌浆速度决定的,与整个灌浆持续期关系不明显.在小麦灌浆快增期,灌浆速度越快,持续时间越长,干物质积累越多,粒重就越高.不同品种间籽粒灌浆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综合分析表明,襄麦29和百农矮抗58-1籽粒灌浆速度较快,粒重较高.  相似文献   
37.
为给BNS型杂交小麦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以BNS低温敏感雄性不育系衍生的两个杂交小麦及常规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为材料,研究了制粉系统各出粉点面粉的品质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出粉点的面粉品质性状间存在差异,皮磨粉的灰分含量少,白度值、干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峰值黏度、最终黏度、回生值等均最高;心磨粉的粗蛋白含量、灰分含量、破损淀粉含量、吸水率、形成时间、弱化度等随出粉点后移呈升高趋势,而白度、干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峰值黏度、低谷黏度、稀懈值、最终黏度、回生值等随出粉点后移而降低;同一出粉点不同材料的品质特性具有明显差异.杂交小麦不同出粉点品质的变化趋势与常规小麦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8.
河南小麦新品种(系)高产稳产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高稳系数法、变异系数法和稳定性参数法,对2008-2009年度河南省冬水Ⅱ组小麦新品种(系)区域试验的13个品种(系)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豫教5号和周99233是2个聚合了高产稳产基因型的优良小麦新品系;平安08-8、天禾077、百农69具有一定的高产潜力,但稳产性稍差。3种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9.
不同小麦品种茎秆显微结构与抗倒强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小麦的抗倒伏性能,探讨茎秆抗倒性的微观结构及生理特性,采用田间与实验室相结合的方法,以目前大面积推广的常规小麦品种和有推广前途的杂交小麦为试材,从小麦的外部形态、内部显微结构及生理性状等方面综合分析小麦茎秆的抗倒伏性。结果发现,株高较低、茎秆重心高度下降、基部节间短粗的小麦品种倒伏指数较小,且秆壁较厚,茎秆截面积较大。通过显微观察可知,倒伏指数较小的‘百农矮抗58’、‘杂麦4号’小麦品种,其茎秆内大维管束数量较多,分别为41.8个/茎和37.7个/茎,而小维管束数量相对较少,分别为22.7个/茎和21.0个/茎。同时发现,茎秆倒伏指数较小的‘百农矮抗58’、‘周麦18’、‘杂麦4号’小麦品种,其灌浆后期茎秆活力较强,特别是矮秆品种‘百农矮抗58’,茎秆活力值达到了49.33 mg/(g?h),且与其他品种相比均达到了极显著的差异。综合分析可知,‘百农矮抗58’、‘杂麦4号’小麦品种抗倒性较强,但茎秆活力与抗倒伏的关系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0.
为给低温敏感雄性不育(BNS)型两系杂交小麦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提供依据,对BNS型两系杂交小麦杂优3号的灌浆特性及其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灌浆过程中,杂优3号籽粒干重变化呈“S”曲线,干重增幅大于父本Bh001,具有明显的超高亲优势。与对照百农矮抗58相比,杂优3号在灌浆后期的优势较为明显。晚播可提高杂优3号最终千粒重和籽粒最大灌浆速率。杂优3号的籽粒灌浆速率呈正态变化曲线,在灌浆渐增期和快增期表现出明显的超高亲优势,在灌浆后期具有明显的超标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