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8篇
  4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开展田间试验,调查了经氯虫苯甲酰胺、溴酰·噻虫嗪、溴氰虫酰胺、氯虫·噻虫胺、噻虫胺和杀螟单对玉米种子包衣后,草地贪夜蛾幼虫对苗期玉米的为害率,初步评价了上述6种种衣剂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防效和对玉米植株生长的影响.苗后7d,6种种衣剂的防效为43.33%~84.06%;苗后14d,防效为35.35%~68.74%;苗后2...  相似文献   
22.
光强和光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光作为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是通过光强和光质两方面作用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影响。本文把光对植物的影响分为光合作用、代谢与生长发育以及结构特征3个方面,对其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作了综述,并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以期为该方面的研究和作物高产优质栽培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3.
利用江淮分水岭区17个市、县气象台站1980—2009年降水数据,基于改进的无有效降水连续日数干旱评估指标,分析农作物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春播夏收型农作物在寿县、长丰、定远、明光一带以北地区易发生春旱;夏播秋收型农作物在寿县、淮南、长丰、定远、凤阳一线多形成夏秋旱,西南和东北地区也较易发生夏秋旱;春播秋收型农作物生长期内大部分地区秋旱多发,其中寿县、肥东东南部和全椒西南部部分为秋旱高发地区;越冬型作物在明光北部、来安北部、淮南西南部以及寿县北部等地多生秋冬春旱,其他地区也易发生秋冬春旱,且持续时间均较长。(2)从年际演变趋势看,夏播秋收型、越冬型农作物干旱范围和强度均略有增长,春播秋收型农作物干旱强度微增长、范围略减小;春播夏收型农作物干旱强度和范围均呈微减的趋势。总体上,研究区域干旱强度略有上升,且北部高于南部,越冬型作物高于其他类型农作物,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农业生产防旱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4.
早稻田发生的摇蚊种类及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摇蚊在各类水体中广泛分布且大量发生,在稻田生态系统中也有大量发生。目前我国关于稻田摇蚊的研究局限于种类描述和将摇蚊作为一类中性昆虫的调查。为了解稻田摇蚊的分布状况,利用笼罩对浙江省富阳市早稻田的摇蚊种类和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早稻田中共有4种摇蚊发生,分别是台湾长跗摇蚊(Tanytarsus formosanus)、中华摇蚊(Chironomus sinicus)、云足多集摇蚊(Polypedilum nubifer)和刺铗长足摇蚊(Tanypus punctipennis),均为常见种类,其中,前2种为稻田的优势种类。整个早稻大田期摇蚊发生量每1hm2可达4500万头,田间的摇蚊总体发生动态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发生数量大,后期发生数量小。优势种的发生动态也与总体动态相似,同时还发现台湾长跗摇蚊在稻田前期雌虫多于雌虫,而后期雄虫多于雌虫。中华摇蚊的雄虫数量在整个大田期均高于雌虫。  相似文献   
25.
宫川棘口吸虫是家禽常的寄生虫,偶尔也感染人。为了研究宫川棘口吸虫的分子进化地位,应用PCR方法扩增宫川棘口吸虫线粒体rrnS和rrnL序列,并以两个串联序列为标记基因,采取最大简约法(MP)构建系统发生树,探讨宫川棘口吸虫与其它吸虫的进化关系。结果扩增获的宫川棘口吸虫rrnS和rrnL序列序列长度分别为754 bp、992 bp;进化分析显示,除棘科吸虫外,其它虫体每科均形成一个独立分支。在棘口科吸虫的分支中,宫川棘口吸虫与除圆圃棘口吸虫外的其它棘口属吸虫聚集在一起,与传统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表明线粒体rrnS和rrnL序列为吸虫分子进化分析的良好标记基因。  相似文献   
26.
为提高二化螟人工饲养效率,满足试验需求,在前期饲养二化螟的基础上,采用等差优化法对二化螟人工饲料含水量及饲料用量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增加低龄幼虫饲料的含水量,二化螟的化蛹率和蛹重随饲料含水量的升高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含水量84.8%(较对照增加3.3%)时,其化蛹率和雌蛹重分别比对照提高3.7%和4.3mg;降低高龄幼虫饲料的含水量,二化螟的化蛹率和蛹重随饲料含水量的降低而增加,含水量79.3%(较对照减少2.2%)时,其化蛹率、雌蛹和雄蛹重分别比对照提高9.9%、3.5 mg和1.7mg。二化螟化蛹率随饲料用量的增加而提高,饲料用量为179.0g时化蛹率最高,达63.1%,雌蛹和雄蛹重分别为66.2mg和48.7mg。利用优化配方饲养二化螟能够更好地完成室内规模化和连续饲养二化螟。  相似文献   
27.
以青海省仙米林区受矮槲寄生侵染的云杉林为对象,选取有代表性的小班进行样带调查,统计分析发病率 后,发现云杉矮槲寄生在小班内从下坡至顶坡危害逐渐加强。按矮槲寄生病级(DMR)分级系统统计样带内所有寄 主病级,从柱状图中分析发现,云杉矮槲寄生优先分布于寄主下层树冠,而后不断向上扩展。在整个仙米林区设置 标准样地40 块,采用Canoco 4.5 软件对标准地内病情指数、寄主平均胸径、寄主平均树高、林分类型、混交度、草本 盖度、苔藓厚度等响应变量,以及郁闭度、坡度、坡位、海拔等环境因子进行冗余分析(RDA),发现郁闭度、坡度、坡 位、海拔和林分组成是影响云杉矮槲寄生在林间发生的主要因子,其中郁闭度与矮槲寄生的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 关,坡度、海拔与矮槲寄生的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林分组成影响矮槲寄生在林间的发生且在混交度较高的林分 内矮槲寄生危害较轻   相似文献   
28.
合成了1-磺酸丙基-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离子液体([Psmim]HSO4),对其结构进行了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13C NMR)表征。以正辛醇为溶剂,初步考察了该离子液体对杉木屑液化的催化性能,并对残渣、重油和轻油液化产物进行了FT-IR、X射线粉末衍射(XRD)、热重分析(TG)、气质联用(GC-MS)表征。FT-IR和13C NMR分析结果证实了合成产物与目标离子液体结构一致。液化实验结果表明该离子液体具有较好的催化液化性能,10 g杉木屑、60 g正辛醇在催化剂用量8.6 mmol、150℃、60 min条件下,木屑的液化率达66.5%。液化残渣表面的木质素衍生物含量高;轻油主要由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液化产物组成,重油主要由木质素的液化产物组成。  相似文献   
29.
房地产开发中借款费用资本化与销售方式不同的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目前我国的会计制度仍处在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中。由此造成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具体核算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本文就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借款费用资本化与销售方式不同而产生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完善的核算的对策。  相似文献   
30.
为明确脂蛋白受体(lipophorin receptor,LpR)在黏虫Mythimna separata生殖中的潜在作用,采用反转录PCR技术克隆黏虫的2个LpR基因cDNA序列,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其在黏虫雌虫不同发育时期和组织中的时空表达谱。结果表明,从黏虫中克隆得到的2个LpR基因分别命名为MsLpR-1和MsLpR-2,其开放阅读框分别为1 857 bp和1 935 bp,分别编码618个和644个氨基酸;且均具有LpR家族典型的5个结构特征,其区别位于表皮生长因子前体同源结构域和O-糖链连接结构域之间插入或缺失29个氨基酸。MsLpR-1和MsLpR-2基因在黏虫雌虫不同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在5日龄雌成虫中的表达量最高,分别是1日龄雌蛹中表达量的2.70倍和3.72倍。2个LpR基因均在雌成虫卵巢和中肠中显著上调表达,其中MsLpR-1基因在卵巢和中肠中的表达量分别是头部表达量的67.28倍和222.15倍,而MsLpR-2基因在卵巢和中肠中的表达量分别是头部表达量的5.27倍和5.64倍,此外MsLpR-2基因还在脂肪体和胸部中显著上调表达,其表达量分别是头部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