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4篇
  1篇
综合类   23篇
水产渔业   6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倒刺鲃鱼苗对水产药物的敏感性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倒刺鱼巴鱼苗对 8种水产药物的敏感性大小顺序为兴棉宝 >孔雀石绿 >硫酸铜 >漂白粉 >敌百虫 >亚甲基蓝 >甲醛 >食盐。确定各种药物对倒刺鱼巴鱼苗的最低致死浓度范围和中间忍受限 ,并计算出各种药物的使用安全浓度值  相似文献   
32.
33.
胡隐昌 《水产学报》2003,27(4):301-306
根据对珠江斑鱯的资源调查结果,从饵料生物种类组成、出现频率、不同体长斑鱯的食物组成差异、食性的季节变化等方面研究了珠江斑鱯食性特点。表明天然水域中斑鱯主要以甲壳类、昆虫类、鱼类、环节动物、植物碎屑等为食,其中甲壳类的出现频率高达78.6%,水生昆虫的出现频率为45.8%。其食物类群的季节变化明显,但没有出现停止摄食的时期,斑鲼在春季的摄食强度最大,各类食物在春季出现的频率均高于其它季节,斑鱯摄食率和充塞度的季节变化是一致的。不同体长斑鱯的饵料有一定的转化或更替阶段,约170mm体长时为主要饵料转化的第一阶段,约240mm体长时为主要饵料转化的第二阶段,随着斑鱯体长的增长,其摄食饵料的个体变大,但种类减少。  相似文献   
34.
橘色双冠丽鱼胚后色素细胞发育与体色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生物显微镜和体式显微镜等对橘色双冠丽鱼(Amphilophus citrinellus Günther 1864)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色和色素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变化进行连续观察。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7±1)℃,pH 8.3条件下,仔鱼期:初孵仔鱼体表已具有黑色素,2 dph(day post hatching,dph)黑色素增加,眼窝变黑,未有视觉功能;3dph卵黄囊尚未吸收完毕,黑色素细胞分支,形态多样;4 dph仔鱼有视觉功能,能自行游动;5 dph仔鱼开口,卵黄囊明显变小;7 dph仔鱼出现虹彩细胞;10 dph仔鱼体表出现黄色素细胞;12 dph各鳍被成鱼鳍膜所取代,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继续增多,视觉看到鱼体变黑。稚鱼期:19 dph有鳞片产生,各鳍条发育完全,30 dph发现红色素细胞;幼鱼期:35 dph幼鱼体表为黑色,初步形成7条色素带,全身布满鳞片;65 dph鱼体部分黑色素开始褪去;85 dph黑色素细胞全部褪去,鱼体变为亮黄色。研究结果为培育褪黑完全而且遗传稳定的橘色双冠丽鱼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5.
双须骨舌鱼形态特征与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双须骨舌鱼(Osteoglossum bicirrhosum)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并对其核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试验鱼的观察、测量、解剖和拍照,得到如下结果:双须骨舌鱼为侧扁体型;口上位,口裂〖JP2〗大;侧线发达,侧线鳞数35~36;鳍式分别为D43-46,P7,V6,A50-54,C12;体长分别是体高、头长、尾柄长和尾部长的5.34倍、5.23倍、97.62倍和1.82倍,头长分别是吻长、眼径和眼间距的3.95倍、6.04倍和2.96倍,体高是体宽的 2.05倍;无雌雄异型现象。胃发达呈U型,幽门盲囊短且粗;鳔1室,与体腔等长且位于体腔上部紧贴脊椎骨。雌、雄性双须骨舌鱼性腺均为单侧性腺,成熟雌鱼所含卵粒数较少,但卵径较大。以肾脏为材料,用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双须骨舌鱼的染色体数目为2n = 56,核型公式为2n=2sm+26st+28t,NF=58,未见异型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36.
为对福寿螺进行形态学及生态学的研究,在广东省内6个地点采集福寿螺样本737只,其中黑色螺411只,黄色螺326只,分别测量螺壳宽、螺壳高、体螺层高、体螺层宽、壳口长、壳口宽、活体质量等表型性状指标,用SPSS 18软件对各表型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比较2种壳色福寿螺的表型性状差异.结果表明:以上7个性状两两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体螺层宽对活体质量影响最大,螺壳高次之,壳口宽对活体质量影响最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以螺壳高(X1)、壳口宽(X2)、体螺层高(X3)、体螺层宽(X4)、螺壳宽(X5)、壳口长(X6)为自变量,活体质量(Y)为因变量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10.377+0.180X1-0.188X2+0.189X3+0.289X4+0.137X5-0.092X6;差异性分析结果为:黄色螺的螺壳高、螺壳宽、壳口宽、活体质量显著大于黑色螺,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7.
锦鲤(CyprinuscarpioLinnaeus)属鲤形目cyprinidea,鲤科cyprinids,与野鲤同源。锦鲤因体表颜色及色块分布的不同而被分为9个(或13个)品系,主要有红白、大正三色、昭和三色等,不同品系之间无形态差异。锦鲤常适应在山塘、水库、池塘及人造水池中生活,习惯在水体中下层活动.性情温和,喜群游摄食,可摄食软体动物、水生昆虫、水蚯蚓、谷物及人工饲料等。锦鲤对水温、水质等条件要求不严格,可适应4~35℃的水温,  相似文献   
38.
福寿螺在中国的入侵历史、扩散规律和危害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福寿螺是全球性的入侵水生动物,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80年代初传入我国后,迅速扩散至我国南方各省,成为危害水稻及其他水生植物的恶性入侵水生动物。本文采用文献调研的方式,调查了我国福寿螺引种和扩散的历史过程、入侵危害区域和防治现状等内容。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引种和水产养殖活动是加速福寿螺在各地入侵和扩散的主要原因。引种养殖期间,对福寿螺引种养殖缺乏有效的科学管理,导致福寿螺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对农作物生产造成危害,对当地生态系统也产生严重影响。显示出我国对外来物种引入及管理的薄弱,以及加强对外来物种监测预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39.
对布氏鲷的外部形态、生长特点和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测定了布氏鲷的主要可数性状、可量性状及其比例,观察其变动情况。结果表明:布氏鲷体被圆鳞,体表有两条侧线;体长和体重呈幂函数相关,即W=2.03×10-2L3.231(R2=0.9883)。采用PHA体内培养法,取鱼体肾脏用空气干燥法制备布氏鲷染色体标本,经核型分析,布氏鲷的染色体数目为2n=44,6 sm+26 st+12 t,染色体臂数NF=50,与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的形态和核型接近。  相似文献   
40.
在不同条件下,对革胡子鲶幼鱼对本地胡子鲶残杀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体重比例不同的两种幼鱼,本地胡子鲶的死亡率会随着比例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当两种胡子鲶的幼鱼大小达到一定比例时,死亡率就会随比例的增大而变小.(2)放养密度高低、是否有充足饵料对日死亡率影响显著.(3)温度和光照对革胡子鲶的残杀行为有影响,但差异不显著.(4)有无遮蔽物对革胡子鲶的残杀行为影响很小.说明高密度养殖、是否有充分的饵料、温度和个体大小的差异是导致胡子鲶幼鱼发生残杀行为的主要原因,光照会诱发和促进残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