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25篇
  2篇
综合类   63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81.
溶剂法提取长柄扁桃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油醚为溶剂,提取长柄扁桃油。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了温度、时间、料液比对提取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优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5,提取温度75℃,提取时间每次0.5 h,提取1次。三因素主次关系为:料液比>时间>温度。同时利用气相色谱(GC)测定了长柄扁桃油的脂肪酸组成,表明长柄扁桃油中以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为主。  相似文献   
82.
为了得到提取松萝酸的最佳原料,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波长284 nm处对长松萝、环裂松萝、粗皮松萝、桦树松萝、亚花松萝中松萝酸含量进行提取分析,结果表明,长松萝主要活性成分松萝酸含量最高,达到5.66以上.以分光光度法测定抗坏血酸清除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能力并制作清除率曲线,将IC50值作为评价试样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指标,应用于松萝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将试样和抗坏血酸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几种松萝提取物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均不强.  相似文献   
83.
黄土高原两种人工林幼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定量评价黄土高原侧柏、刺槐人工幼林碳汇能力,对黄土高原8年生人工侧柏林和刺槐林林地土壤、生物量和有机碳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并与对照荒地比较,结果表明:8年生侧柏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49.312t.hm-2,其中土壤为41.510t.hm-2、乔木层为4.782t.hm-2、灌木层为0.350t.hm-2、草本层为1.520t.hm-2、凋落物层为1.150t.hm-2,其碳库空间分布序列为土壤乔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灌木层;8年生刺槐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62.917t.hm-2,其中土壤为43.610t.hm-2、乔木层为16.417t.hm-2、灌木层为1.360t.hm-2、草本层为0.690t.hm-2、凋落物层为0.840t.hm-2,其碳库空间分布序列为土壤乔木层灌木层凋落物层草本层。与对照荒地相比,侧柏林和刺槐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增加0.222t.hm-2和13.827t.hm-2,总碳增汇率分别为0.45%和28.17%。  相似文献   
84.
黄土高原刺槐人工中龄林土壤碳汇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黄土高原26年生人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为对象,在调查了5个样地和测定125个碳含量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特征与造林对土壤碳增汇的效应。结果表明:在研究的0~80cm土层范围内,26年生刺槐林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4.093 kg.m-2)与荒地(4.533 kg.m-2)相比,减少了0.440 kg.m-2,说明黄土高原荒地刺槐造林不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密度。对土壤分层研究表明:荒山刺槐造林明显改变了原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表现为:在0~10 cm土层范围,有机碳密度显著提高(33.4%);在10~30 cm土层范围内,有机碳密度则明显降低(45.5%)。通过土壤层中总有机碳密度的研究显示,由于根系有机碳不断积累,林地总有机碳密度(5.214 kg.m-2)比荒地(4.688 kg.m-2)明显增加,土壤中总碳增汇率为11.2%,说明黄土高原刺槐造林具有显著的碳汇能力。  相似文献   
85.
旨在研究蛋鸡饲粮添加发酵杜仲叶粉、杜仲叶粉对蛋鸡产蛋性能、鸡蛋胆固醇和脂肪代谢的影响。选取900只体质量相近、健康的23周龄海兰褐蛋鸡,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随机等分为5个处理,每处理6个重复,每重复30只鸡。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Ⅱ~Ⅳ组分别按基础饲粮质量分数0.1%、0.3%、0.5%的剂量添加发酵杜仲叶粉,试验Ⅴ组按质量分数0.5%的剂量添加杜仲叶粉。正试期为8周。结果表明:(1)饲粮添加发酵杜仲叶粉能显著提高试验的全期产蛋率(P0.05),以0.3%发酵杜仲叶粉组的产蛋率最高,0.5%发酵杜仲叶粉组可显著增加平均蛋质量(P0.05),0.3%发酵杜仲叶粉组的料蛋比最低;饲粮添加发酵杜仲叶粉、杜仲叶粉均能显著降低蛋黄胆固醇质量浓度(P0.05),其中,以0.5%发酵杜仲叶粉组的蛋黄胆固醇最低;饲粮添加发酵杜仲叶粉、杜仲叶粉均可显著降低蛋鸡血液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的质量浓度(P0.05),显著增加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HDL)的质量浓度(P0.05)。其中,以0.3%发酵杜仲叶粉组的血液TC质量浓度最低,以0.5%发酵杜仲叶粉组的血液TG、LDL质量浓度最低,以0.5%发酵杜仲叶粉组的血液HDL质量浓度最高;(2)与添加0.5%杜仲叶粉组相比,0.5%发酵杜仲叶粉组平均蛋质量显著增加(P0.05),0.3%发酵杜仲叶粉组产蛋率显著增加(P0.05),0.3%、0.5%发酵杜仲叶粉组的料蛋比、蛋黄胆固醇质量浓度、血液TC、TG、LDL质量浓度显著降低,HDL质量浓度显著升高(P0.05),0.1%发酵杜仲叶粉组与0.5%杜仲叶粉组差异不显著(P0.05)。可见,饲粮添加发酵杜仲叶粉能够改善蛋鸡生产性能、调节血液脂肪代谢,添加杜仲叶粉对于蛋鸡的血液脂肪代谢、蛋黄胆固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0.1%的发酵杜仲叶粉可替代0.5%杜仲叶粉,发酵杜仲叶粉的适宜添加量为0.3%。  相似文献   
86.
孙奎  苏印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455-12456,12459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为测试菌种,对无花果根、茎、叶中分离出的87株内生真菌进行活菌筛选,结果表明:无花果87株内生真菌中有36株对1种或多种指示菌有拮抗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的有18株,对枯草芽孢杆菌有抑菌作用的有11株,对大肠杆菌有抑菌作用的有7株;活性菌株抗菌活性多以中等活性为主,高活性和低活性的菌株较少。从36株有活性的菌株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20株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进行抗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20株菌株的代谢产物至少对1种供试菌株具有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87.
采样时间对赤霉素处理杜仲叶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采样时间对赤霉素处理杜仲叶中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影响,采用喷施法,以2a生杜仲幼苗为试验材料,测定了不同采样期赤霉素处理杜仲叶中京尼平苷酸、桃叶珊瑚苷、绿原酸和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采样时间对赤霉素处理杜仲叶中京尼平苷酸、桃叶珊瑚苷、绿原酸和总黄酮含量有显著影响。在试验期内,所有采样时间赤霉素均可以提高杜仲叶京尼平苷酸含量,且大多数采样时间赤霉素处理提高了桃叶珊瑚苷和绿原酸含量,但赤霉素处理在所有采样时间均降低总黄酮含量。在试验期内,赤霉素处理对杜仲叶总黄酮含量变化影响较明显,对京尼平苷酸含量变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8.
我们对0.12公顷的上层疏伐(亦称择伐)和下层疏伐(亦称间伐)试验区,进行了伐前每木调查和采伐木调查,以后连续四年,每年均作了记载。从这些记载的数据中,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以供参考。首先用材积计算出间伐强度为21%;择伐强度为28%。再把伐前的间伐区和择  相似文献   
89.
椿—茶天然混交茶园生理生态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香椿与茶树天然混交茶园与全日照茶园相比;生态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日照强度、日间温度及风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空气湿度有所提高;春茶芽叶氨基酸含量、幼叶叶绿素含量和春梢生长量均有增加,茶多酚、碳水化合物有不同程度降低;不同生境下茶树叶片解剖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0.
杜仲乔林与叶林树皮中次生代谢物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回流提取法,对杜仲乔林与叶林2种栽培模式下树皮中次生代谢物的含量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乔林树皮中杜仲醇、总黄酮和杜仲胶的含量均比叶林树皮中的高,而叶林树皮中绿原酸、京尼平甙酸和桃叶珊瑚甙却比乔林树皮中的高;同时比较将杜仲树皮碾成粉状和丝绵状2种处理方式对次生代谢物提取的影响发现,二者效果相差不明显,但考虑到后期要提取杜仲胶,建议将杜仲皮碾成丝绵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