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玉米是翼城县主要农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大、范围广。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也日益提高,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已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研究热点。根据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发展现状,结合玉米生产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发展趋势,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研究小麦杂粕型13粮添加微生态制剂对生长肥育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50kg左右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猪80头.按体重随机分为2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对照组:抗生素组.试验组:微生态制剂替代部分抗生素组。结果表明:试验组的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料肉比低于对照组。生长肥育猪13粮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可以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和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在室内以不同的初始种群密度(50头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50头东方粘虫初孵幼虫;25头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50头东方粘虫初孵幼虫;10头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50头东方粘虫初孵幼虫)取食相同寄主时二者的种群竞争行为并...  相似文献   
14.
六斑月瓢虫成虫对几种蚜虫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斑月瓢虫是华中、华南地区栖息于蔬菜、果树等作物上的一种重要的食蚜天敌.其成虫能捕食豆蚜、玉米蚜、桃蚜、高售指管蚜和桔二叉蚜等.当5种蚜虫同时存在时,其较喜食桃蚜.在一定的猎物密度范围内,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大,其捕食量逐渐增加,两者之间存着密切的相互性.单头成虫对豆蚜、玉米蚜、桃蚜、莴苣指管蚜和桔二叉蚜的日捕食量上限分别为127、141、256、111和233头.当猎物密度不变时,随着捕食者自身密度的增加,其个体日捕食量减小,因而六斑月瓢虫成虫各个体之间在捕食蚜虫的过程中存在相互干扰效应.  相似文献   
15.
浅析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两难”问题,而现今在我国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公平又成为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石,因此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视点。该文以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内涵为切入点,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二者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针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相整合的角度出发,修订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整合了统计原理及实验设计原则与实践案例数据分析教学,整合了实践案例统计分析理论讲解与计算机统计软件的操作教学,整合了理论内容的全英文教授与课堂提问讨论、网络教学平台等多种互动交流练习,培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应用统计原理解决实践问题及应用生物统计专业英语交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应用DX多酶高蛋白生物饲料替代罗曼粉商品代产蛋鸡日粮中的部分豆粕,进行为期10周的田间试验,拟研究该产品对试验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应用5%的DX生物饲料替代日粮中8%的豆粕(相应增加2%的棉粕和1%的玉米)后,显著降低了试验鸡只的死亡淘汰数,从而提高了存栏数;鸡的周产蛋数量未明显增加,而周产蛋重量显著增加,蛋品质得到改善;同时,试验组产蛋率下降趋势也比对照组缓慢。应用10%的DX生物饲料,可替代日粮中14%的豆粕(相应增加2%的棉粕和2%的玉米),其效果与前者类似,但日粮成本增加0.012元/kg。可见,DX多酶高蛋白生物饲料对罗曼粉商品代产蛋鸡的生产性能及蛋品质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建议用量为5%。  相似文献   
18.
为了预测麦长管蚜田间发生发展程度,及时制定综合防治策略,根据历年来杨凌区麦长管蚜的种群发生程度和气象数据,利用多元相关性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法构建了杨凌地区3月下旬到5月下旬各旬麦长管蚜的发生程度的预测模型。从16个气象因子中发现旬均温度、旬均相对湿度和旬均气压与当旬麦长管蚜的发生相关系数排在最前3位。用三个气象因素构建的各旬线性回归模型经实践验证表明对当旬麦长管蚜发生程度预测的准确率为100%(3月下旬)、100%(4月上旬)、100%(4月中旬)、90%(4月下旬)、75%(5月上旬)、85%(5月中旬)、100%(5月下旬),总体准确率90%。由此得出结论本文构建的预测模型可用于指导实践中麦长管蚜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