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1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4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ALA对冬小麦叶片气体交换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冬小麦“百农矮抗58”为材料,研究了在始穗期喷施不同浓度(10 、30、50 mg/L)的5-氨基乙酰丙酸(5-aminolevulinic acid, ALA)对冬小麦叶片气体交换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0~50 mg/L ALA处理的叶片气孔导度高于不喷施的对照,但在开花期和乳熟期对气孔导度的促进作用大于腊熟期; 叶片净光合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在开花期和乳熟期,ALA提高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主要是由于减少了光合的气孔限制; 而在腊熟期则主要是由于减少了光合的非气孔限制。在开花期和乳熟期,10~50 mg/L ALA处理的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与对照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腊熟期,叶片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有显著性提高。与对照相比,10~50 mg/L ALA处理冬小麦的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显著增加,其中以30 mg/L ALA处理增产效果最大。  相似文献   
102.
为揭示作物对酸、碱的抗逆机制,探讨提高作物营养元素含量和广适性的途径,选用5个pH值水平(4.0、5.0、6.5、8.0、9.0)的营养液,对2个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和百农3217)进行处理,通过测量单株根长、根数、根干质量以及P、Fe和Zn的含量,研究环境pH值对小麦幼苗根系生长及其对营养元素吸收转运的影响。结果显示,小麦幼苗根系对P、Fe、Zn的吸收和转运在不同pH值处理间以及品种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变化幅度存在显著差异;pH值呈酸性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及Fe、Zn的吸收和P转运,呈碱性有利于Fe、Zn转运;根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不但受环境pH值和品种的影响,而且存在pH值处理与品种间的互作,但地上部不存在互作。小麦根系通过调控营养元素吸收和转运的效率来应答环境pH值的变化,但调控程度不同导致了品种酸、碱抗性和适应范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3.
添加面筋蛋白对BNS型杂交小麦面团粉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品质类型的2个常规小麦品种和2个BNS杂交小麦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添加面筋蛋白对杂交小麦面团粉质特性的影响,以期为面筋蛋白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及杂交小麦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面筋蛋白添加量的增加,参试材料的面团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均逐渐增加,弱化度均逐渐降低;杂交小麦面团的上述粉质特性变化规律与常规小麦基本一致,面团筋力相近材料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可见,适度添加面筋蛋白可改善小麦粉的面团流变学特性。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与Pm21基因共分离的共显性标记CINAU15902和CINAU161650在育种实践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利用8个已知Pm21基因型的小麦品种(系),将共显性标记CINAU15902和CINAU161650与显性标记SCAR1400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稳定性以及检测效率进行比较。【结果】共显性标记CINAU161650稳定可靠,可有效区分Pm21的纯合和杂合基因型。在利用CINAU161650辅助选择的3个株系中,BC-1-特2株系共116个单株,筛选出纯合抗病单株37个;BC-1-特6株系共206个单株,筛选出纯合抗病单株49个;BC-1-特10株系共28个单株,筛选出纯合抗病单株10个。【结论】在抗白粉病育种中,利用共显性标记CINAU161650对Pm21基因进行辅助选择是高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5.
不同固定液对小麦小孢子发育和花粉育性检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FAA和卡诺氏固定液对小麦小孢子花粉染色效果的差异,以温敏雄性不育系BNS366及其近等基因系郑麦366为材料,采用I_2-KI法、醋酸洋红法和DAPI法染色观察了小孢子发育过程,并统计了花粉可育率和自交结实率。结果表明,采用FAA固定液固定、I_2-KI法染色,小孢子内淀粉积累区域染色较深,单核期和二核期醋酸洋红法与DAPI法染色细胞核清晰程度均较高;采用卡诺氏固定液固定、三核期和开花期醋酸洋红法染色,细胞核清晰度较高,二核期与三核期DAPI法细胞图像略偏红。采用两种固定液固定、I_2-KI法和DAPI法染色,以及采用卡诺氏固定液固定、醋酸洋红法染色,花粉可育率均较高;采用FAA固定液固定、醋酸洋红法染色,花粉可育率偏低并与自交结实率一致。因此,从获得小孢子高清晰细胞图像角度考虑,对于I_2-KI、单核期和二核期醋酸洋红及DAPI染色法来说,采用FAA固定液较好;对于三核期和开花期醋酸洋红染色法来说,采用卡诺氏固定液较好。  相似文献   
106.
BNS(Bai-Nong sterility)是一个对温度敏感的小麦雄性不育系,有完全的不育性和高自身转换性,在小麦杂交育种中有重要利用价值。为探讨该不育系的遗传方式,用该不育系与455个正常可育小麦品种杂交,结果发现F_1代套袋自交结实率从0到91%非正态连续分布,平均值24.52%,其中与BNS自交结实率相同的高不育组合占总组合数的15.42%,达到父本育性水平的高恢复组合占0.88%,其余是由低到高的部分不育组合。用F_1典型不育组合正反交,结果发现反交组合自交结实率虽提高显著,但远不达可育水平,仍是不育类型,表明BNS是核不育,不是质核互作不育。在核不育模式下,由于F_1有大量不育组合,表明BNS的不育性在F_1具有显性特征,由于F_1也有完全恢复组合,表明这些组合的父本中有恢复基因,且是非等位的。因此,BNS的不育性应是显性不育和非等位显性恢复的遗传模式。用F_1典型不育组合的F_2估计不育主效基因是2对,典型恢复组合F_2估计恢复主效基因也是2对。在2对显性不育基因和2对显性恢复基因的核遗传方式下,推断BNS、不育保持父本、不育恢复父本的基因型,然后用自交法和测交法检测后代分离,其中测交法用BNS测交可育组合的F_1基因分离,用无恢复基因的"郑麦366"测交不育组合F_1基因分离,4年共观察了16个F_2自交组合,20个Ft测交组合,结果表明,F_2和Ft的自交结实率不育与可育分离比与理论期望分离比均吻合,说明BNS的"显性不育和非等位显性恢复"遗传模式成立。  相似文献   
107.
为华北平原冬小麦高产简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黄淮海区域推广面积最大的冬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秸秆还田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在开花期较高。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产量表现为玉米秸秆还田翻耕>玉米秸秆还田旋耕>玉米秸秆清除旋耕。建议,要进一步推广秸秆还田并结合深耕,增加产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8.
为给低温敏感雄性不育(BNS)型两系杂交小麦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提供依据,对BNS型两系杂交小麦杂优3号的灌浆特性及其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灌浆过程中,杂优3号籽粒干重变化呈“S”曲线,干重增幅大于父本Bh001,具有明显的超高亲优势。与对照百农矮抗58相比,杂优3号在灌浆后期的优势较为明显。晚播可提高杂优3号最终千粒重和籽粒最大灌浆速率。杂优3号的籽粒灌浆速率呈正态变化曲线,在灌浆渐增期和快增期表现出明显的超高亲优势,在灌浆后期具有明显的超标优势。  相似文献   
109.
智利小麦品种与黄淮平原小麦品种的SSR遗传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外引小麦资源进行种质创新,选取20个智利小麦品种和20个黄淮平原小麦品种用SSR标记进行了初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1个SSR标记在智利小麦品种中共检出94个等位位点,平均等位位点4.48个,品种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8341;在黄淮平原小麦品种上共检测到98个等位位点,平均等位位点4.67个,品种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8284;智利小麦品种与黄淮平原小麦分别有8和12个相对特异位点,携带相对特异位点的品种分别为13和16个。试验结果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两地小麦品种存在遗传差异,为种质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0.
温敏核不育小麦可育和不育花药的细胞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敏核不育小麦BNS可育花药发育中,脂类物质一直很少。在小孢子分裂前,花药中的淀粉粒也不多。小孢子分裂形成二胞花粉后,伴随着营养细胞中大液泡的消失和细胞质内含物的增加,细胞质中出现淀粉粒并持续增加。即将开花的成熟花粉中积累大量淀粉粒,是其营养物质积累特征。不育花药在小孢子分裂以前与可育花药相似,小孢子未显示结构差异。小孢子分裂形成二胞花粉后,不育花粉营养细胞中的大液泡不消失,细胞质内含物也不持续增加,淀粉粒的积累终止,最终导致其没有内含物的积累。这种淀粉代谢的异常与花粉败育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