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1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4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81.
【目的】探讨与Pm21基因共分离的共显性标记CINAU15902和CINAU161650在育种实践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利用8个已知Pm21基因型的小麦品种(系),将共显性标记CINAU15902和CINAU161650与显性标记SCAR1400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稳定性以及检测效率进行比较。【结果】共显性标记CINAU161650稳定可靠,可有效区分Pm21的纯合和杂合基因型。在利用CINAU161650辅助选择的3个株系中,BC-1-特2株系共116个单株,筛选出纯合抗病单株37个;BC-1-特6株系共206个单株,筛选出纯合抗病单株49个;BC-1-特10株系共28个单株,筛选出纯合抗病单株10个。【结论】在抗白粉病育种中,利用共显性标记CINAU161650对Pm21基因进行辅助选择是高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82.
为了解黄淮麦区不同小麦主推品种在生育前期的光合生理特性及其干物质积累变化特点,且为筛选高光合育种亲本提供依据,以温麦6号、周麦18、矮抗58、百农418和百农419为试材,研究了其生育前期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SPAD)、叶绿素荧光参数、叶面积指数(LAI)及干物质积累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生育前期,百农419表现出较强的光合生理特点,其SPAD值在1月10日、1月25日、2月10日、3月1日分别比温麦6号高出2.75%,3.55%,1.43%,20.50%,比周麦18高出8.76%,10.82%,15.80%,16.44%,比矮抗58高出14.19%,16.16%,2.05%,13.74%,比百农418高出14.67%,10.63%,6.01%,13.55%;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电子传递速率(ETR)在4个测定时期均最高,显著高于温麦6号,在1月10日、1月25日、2月10日3个时期显著高于周麦18;光合速率比温麦6号高出20.75%,14.08%,2.91%和13.40%,比周麦18高出44.49%,31.67%,14.96%和20.10%,比矮抗58高出76.11%,28.30%,9.43%和17.51%,比百农418高出49.95%,82.29%,31.40%和20.35%;LAI明显高于其他品种,最终表现为生育前期百农419干物质积累较多。不同小麦品种在生育前期的光合生理特性结果表明,百农419具有作为高光效育种亲本的潜力。  相似文献   
83.
为了解小麦膳食纤维含量的变异特点及分布规律,选用不同种植区的79份和175份小麦品种(系)分别研究了小麦总膳食纤维含量和总阿拉伯木聚糖、水溶性阿拉伯木聚糖、非水溶性阿拉伯木聚糖含量及其关系。结果表明,79份参试材料膳食纤维含量的变异系数为10.2%,175份参试材料的总阿拉伯木聚糖、水溶性阿拉伯木聚糖和非水溶性阿拉伯木聚糖含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2.06%、26.88%和14.62%;品种对4个目标指标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麦区对总膳食纤维和水溶性阿拉伯木聚糖含量影响不显著,对总阿拉伯木聚糖和非水溶性阿拉伯木聚糖含量影响显著(P<0.05)。相关分析表明,非水溶性阿拉伯木聚糖含量与总膳食纤维含量、总阿拉伯木聚糖含量分别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与水溶性阿拉伯木聚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筛选出9个高膳食纤维含量的小麦优质资源,推荐毕2008-1和丰德存1号(膳食纤维含量高于12.0%,面团稳定时间高于20 min)作为小麦品质育种的优良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84.
百农418是河南科技学院2007年以周麦18/百农矮抗58单交F1为母本,百农矮抗58为父本,组配周麦18/矮抗58//矮抗58回交组合,经分期采用胁迫环境及连续大群体定向培育与选择而成。2016年2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5014。  相似文献   
85.
 Edinburgh-b是从英国爱丁堡引进的小麦抗白粉病新种质,为了深入了解该种质的抗白粉病分子机制,本研究采用Agilent公司的4 SymboltB@ 44 k小麦表达谱芯片,以Edinburgh-b接种白粉菌0 h为对照,分析其在白粉菌胁迫下的基因表达谱。结果表明,在43 603个探针中筛选出差异表达探针5 835个,其中上调表达2 801个,下调表达3 034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包括与代谢相关的酶类、转录因子、病程相关蛋白、防卫反应基因和信号传导因子等。Pathway分析显示苯丙烷类生物合成、水杨酸信号通路、茉莉酸生物合成、活性氧代谢等被激活,乙烯生物合成和生长素信号通路被抑制,推测水杨酸和茉莉酸信号通路共同参与了Edinburgh-b对白粉菌的防御反应。选取上调和下调表达共17个基因进行实时定量RT-PCR验证,表明基因芯片数据具有良好的重复性。  相似文献   
86.
温敏核雄性不育小麦BNS的育性转换规律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低温雄性不育小麦BNS的育性转换规律,2007-2009年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对BNS育性转换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BNS具有不育彻底、育性转换彻底的特性,育性变化趋势为:完全败育-半不育-完全可育。低温是影响BNS育性转换的主要原因,表现低温不育,高温可育。BNS感受低温的敏感部位为发育的幼穗;BNS育性转换敏感期在抽穗前5~18 d,即雌雄蕊分化期至四分体形成期;在温度敏感期内,温度低于8℃时表现彻底不育,8~12℃是育性转换温度,温度高于12℃时表现完全可育。在豫北地区,9月23日-10月17日播种,表现彻底不育,可用于生产杂交种;11月18日以后播种均表现完全可育,可以自交繁殖不育系种子。  相似文献   
87.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是普通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材料。对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与普通小麦衍生后代中选育的2个株系(10-1-3-1和10-1-3-2)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细胞学检测。结果表明: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10-1-3-1高抗白粉病,而10-1-3-2高感白粉病;二者根尖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42,基因组原位杂交表明10-1-3-1的一对染色体短臂被长穗偃麦草遗传物质所替换,而10-1-3-2没有明显的杂交信号;利用长穗偃麦草E基因组的特异引物p Le UCD2对2个株系及其亲本进行PCR检测,发现10-1-3-1扩增出长穗偃麦草特异DNA条带,进一步证明其含有长穗偃麦草的遗传物质;269(96.1%)对SSR和EST-SSR引物在2个株系间表现单态扩增,表明这两个材料的遗传组成基本一致。以上结果表明,10-1-3-1是一个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易位系,可以作为小麦抗病改良的亲本材料。本研究为小麦抗白粉病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有助于育种方面的深入探讨与利用。  相似文献   
8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质谱(GC-MS)相结合方法,对5种不同来源小麦(Triticum aestivumL.)面粉的香气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5种不同来源小麦面粉中鉴定出42种香气成分,共有香气成分13种,其相对百分含量约占各自香气总量的50%以上,可归为烃类、醇类、醛类、酸类、苯环类和杂环类等6大组分。其中,烃类和醇类组分数量和其组分相对百分含量都明显高于醛类、酸类、苯环类和杂环类,占各自香气成分相对百分含量的49.62%~78.74%。不同来源小麦之间的香气成分存在一定差异;小麦面粉中的香气成分主要以烃类、醇类组分为主。  相似文献   
89.
本试验随机选取了15个普通小麦品种(系)为亲本与人工合成小麦CA57进行杂交,研究其杂交亲和情况。结果表明:人工合成小麦CA57与CA41、矮抗58、偃展4110、周麦11、周麦16、百泉3039、百农9310、高优503和陕182等9个亲本杂交亲和,而与郑农7、豫麦34、温麦6号、中优9507、4HN1133和郑麦9023等6个亲本杂交不亲和。经系谱分析表明,普通小麦品种的遗传背景影响其与人工合成小麦CA57杂交的亲和性。人工合成小麦CA57与部分普通小麦的杂交不亲和性可以通过桥梁亲本(与人工合成小麦CA57杂交亲和的小麦品种)解决。  相似文献   
90.
不同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为了给小麦高产栽培及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对9个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籽粒干重呈"S"型曲线增长,籽粒灌浆期可分为渐增期、快增期、缓增期三个阶段.相关分析表明,粒重主要是由快增期持续时间和灌浆速度决定的,与整个灌浆持续期关系不明显.在小麦灌浆快增期,灌浆速度越快,持续时间越长,干物质积累越多,粒重就越高.不同品种间籽粒灌浆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综合分析表明,襄麦29和百农矮抗58-1籽粒灌浆速度较快,粒重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