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10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农艺措施对降低小麦纹枯病病情指数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小麦纹枯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依据,采用田间试验和抽样调查等方法,研究了不同农艺措施对降低小麦纹枯病病情指数的效应.结果表明,主要农艺措施显著影响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流行.随播种期的推迟,纹枯病病情指数降低,两者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随基本苗数的增加,纹枯病病情指数升高,两者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纹枯病病情指数随供N水平的提高而升高,随供K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这说明及时采取适宜的农艺措施,可有效减轻小麦纹枯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22.
23.
本研究以204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分析黄淮南部试验品种(系)对赤霉病的抗性及抗性来源。结果表明,参试材料中没有对赤霉病抗性在高抗及以上的品种,中抗及中感的品种也较为匮乏。将27个对赤霉病表现为中抗及中感的参试材料进行系谱分析,发现其抗源主要来自阿夫及其衍生系、意大利"St"、辉县红及其衍生系、八倍体小偃麦及其衍生系。因此,黄淮南部麦区参试品种(系)对赤霉病抗性普遍较差,且抗源较为单一,建议通过筛选赤霉病抗病新种质,挖掘抗赤霉病新基因,加快黄淮南部麦区抗赤霉病品种培育进程。  相似文献   
24.
小麦高产高效可持续生产模式及水肥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5种生产模式,研究不同生产模式、施肥方式对小麦生育指标、群体动态、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肥施用不当,对植株生长发育、产量三因素、产投比等均有较大影响。因此,应改变传统的施肥技术,提高小麦产量,最终达到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5.
为明确拔节期低温对小麦新品种漯麦163的生理生化以及抗寒基因表达特性的影响,以漯麦163及其母本漯麦6010为材料,于拔节期在人工智能低温室进行低温胁迫,分析低温胁迫对两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并对抗寒相关基因(SODWCS120LEAP5CS)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持续低温胁迫下,两个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下降,S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对抗寒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与对照(低温处理0 d)相比,低温胁迫下,SODWCS120基因的表达量在两品种中于处理后不同时间点均显著下降;LEA基因的表达量在漯麦6010中于处理后不同时间点显著下降,而在漯麦163中于低温处理1 d后显著提高;P5CS基因的表达量在漯麦163于低温处理3 d后以及在漯麦6010于低温处理2 d和3 d后均显著提高。结合大田观察,发现漯麦163和漯麦6010均具有较强的耐倒春寒能力,可作为抗寒性亲本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26.
高产优质抗旱小麦新品种漯优7号丰产、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漯优7号是漯河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小麦新品种,经多年多点试验、示范,该品种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并对其丰产稳产性、适应性及产量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漯优7号4年平均比对照增产6.4%,具有分蘖成穗适中,穗大、株型理想、综合抗逆能力强等特点,是一个半冬性、丰产稳产型小麦新品种。在产量结构三要素中,每公顷穗数(x1)与穗粒数(x2)呈正相关(0.5645),与千粒重(x3)呈负相关(-0.6744),穗粒数与千粒重呈负相关(-0.0867);通过对其进行通径分析,穗粒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1.2066),千粒重次之(0.1601),每公顷穗数与产量呈负效应(-0.5230)。对其间接效应进行分析表明,每公顷穗数通过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是主要的,其通径系数P1→2→y=0.6811。因此,在生产中在减少小花退化和不育小穗的同时,设法消除或减小负效应,协调好每公顷穗数与千粒重的关系,才能达到丰产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7.
小麦新品种漯麦906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及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漯麦906是漯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小麦研究所于2010年以周麦18为母本,野二二燕为父本,采用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根据多年试验资料对漯麦906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适应性、抗病性和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漯麦906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定性,抗倒伏能力强,抗病性较好,品质达到中筋品质标准,适宜在河南省(南阳信阳除外)早中茬地种植。  相似文献   
28.
以金娃麦×葡萄牙野燕麦杂交后代金燕为试验材料,以地高辛标记的葡萄牙野燕麦基因组DNA为探针、中国春基因组DNA为封阻,对金燕-158的根尖染色体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金燕后代品系中均检测到燕麦染色质的存在,且不同品系间带有燕麦染色体片段数目不同,进一步证明金燕是金娃麦×葡萄牙野燕麦远缘杂交的后代.  相似文献   
29.
为全面了解小麦新品种漯麦6010的特征特性和生产利用价值,以2010—2012年湖北省小麦区域试验结果为依据,比较了漯麦6010和对照品种郑麦9023在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品质和抗病性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漯麦6010丰产稳产、适应性广,平均产量比对照郑麦9023增产11.15%。具有分蘖力较强、单位面积成穗数较多、千粒重高、产量三因素协调、品质优、综合抗病性表现较好等特点,为适合湖北地区、黄淮海麦区以及长江流域大面积种植的优良小麦新品种,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0.
通过十二硫酸酯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SDS—PAGE),对108个小麦品种(系)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分析。结果表明,材料中亚基组成丰富,检测到15种亚基和26种亚基组成。其中,在Glu—A1位点上,1亚基出现的频率最高,为59.3%;在Glu-B1位点上,7+8亚基类型出现的频率最高,为27.8%;在Glu—D位点上,2+12亚基出现频率最高,迭68.5%,5+10亚基出现频率为17.6%。在所分析的材料中,还出现了少见的特殊亚基6^*+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