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41篇
农作物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气候及其变率变化对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长江中下游稻区选择19个样点,将每个样点近20年(1979-1998年)的水稻产量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分为两组,一组结合当地水稻生态试验或品种区域试验资料用于CERES Rice模型中遗传参数的调试,另一组用于检验该模型在研究区域的适用性。通过对未来气候变率变化(ΔCV)的3种假设并利用WGEN(天气生成器),将每个样点基于3种平衡GCM(大气环流模型)的CO2倍增气候变化情景文件改进为兼顾气候及其变率变化(CC+ΔCV)的9种情景文件。在上述各情景文件下分别运行CERES Rice,并将模拟结果与本底气候 (Baseline)下的模拟值进行比较,再结合蒸散比(β)和产量波动系数等算法,评价了CO2有效倍增时CC+ΔCV对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O2有效倍增时,随着ΔCV的增大,不同稻作制度下水稻高温热害将愈演愈烈,早稻和晚稻受低温威胁将显著减轻;水稻生长季内干湿状况较目前无明显差异,但季节性干旱和暴雨的发生频次呈增加之势;研究区域不同稻作制度下的水稻生育期均明显缩短,ΔCV增大对生育期无显著影响;不论是单、双季稻,还是灌溉或雨育水稻都显著减产,其中中游稻区的减产幅度大于下游稻区,单季稻和晚稻的减产幅度大于早稻,UKMO、GISS情景下的减产幅度大于GFDL情景;研究区域不同稻作制度下的水稻进一步减产,且稳产性变差,但良好的灌溉条件可以减缓水稻产量的年际波动。  相似文献   
52.
大豆阶段发育的动态模拟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区域试验的基础上 ,分析大豆不同发育阶段的感温性与感光性的关系 ,构建了大豆发育期模拟模型。利用实际资料对大豆开花期和成熟期进行模拟检验。结果显示 ,模型误差一般小于 5 0d ,开花期和成熟期平均误差分别为 0 3d和 0 1d ,均方根差 (RMSE)约为 1 1d ,表明该模型可较好地模拟大豆的生长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53.
利用上海奉贤县1995~1999年的水稻病虫害(稻瘟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在水稻栽培模拟优化决策系统(RCSODS)原有的框架下,补充、完善了水稻病虫害预测模型(RPEST),利用奉贤县2000、2001年的气象资料和上海精准农业园区上述4种病虫害的前期发生资料,对其后期的发生期、发生量或发生程度进行试预报。结果表明:RPEST对上述病虫害有较好的预测能力,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有较好相关性,且误差较小。可以认为:RPEST在上海及周边地区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54.
CERES-Rice在水稻氮肥管理中的应用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ERES Rice做模拟试验,分析了施氮量和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水平较低时,CERES Rice能较好地模拟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但在施氮水平较高的情况下,CERES Rice的模拟结果不太理想。模型能反映不同N肥运筹下模拟水稻产量的差异,但不能反映高产栽培的施氮特征。结合试验资料进一步分析认为,误差产生的原因是模型中仅用氮素丰缺因子对光合效率进行订正,而没有考虑氮素对物质分配和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55.
水稻光合-蒸散耦合模型与不同株型的水分利用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了水稻光合 蒸散耦合模型 (PE模型 ) ,其主要特点是 :①改进了Monteith的蒸散模型 ,使之由“大叶”模型成为群体分层结构模型 ;②通过提出阻风系数概念 ,建立了一系列可模拟群体中各叶层风速、边界层厚度、边界层阻抗、湍流交换系数、群体动力阻抗等要素的子模型 ;③应用群体光合作用模型和改进的Ball公式 ,将以上各要素连接起来 ,实现了光合模型与蒸散模型的耦合。利用PE模型 ,分别模拟了水稻前中期与后期不同株型的群体光合量、蒸散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 :不论在前中期或后期 ,都以“上挺下披”株型的水分利用效率为最高 ,因为这种株型不仅光合量最高 ,而且蒸散量较小。PE模型模拟出的水稻蒸散的作物系数与实测值之间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