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61篇
  8篇
综合类   71篇
农作物   57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彩色棉纤维发育与色素形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评述了彩色棉纤维结构、纤维发育和纤维细胞内色素形成与沉积的特点 ,对彩色棉纤维品质较差和色泽不稳定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2.
 为探讨不同抗虫棉品种在滨海盐碱地的产量和熟相及其对去早果枝的反应,以早发型(鲁棉研17、21)、晚发型(鲁棉研18、22)抗虫棉和两者的F1杂交种(01H00、01H01)为材料,于2006-2007年在东营市盐碱棉田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表明,早发型和晚发型抗虫棉品种间的早熟性和熟相存在显著差异,两者的杂交种在2006和2007年分别比常规种增产5.7%~14.5%和4.7%~6.8%,并表现出较好的熟相。早发型常规抗虫棉去早果枝增产5.6%~8.4%,早衰得到延缓;晚发型常规抗虫棉去早果枝减产9.3%~13.1%,表现晚熟。利用不同熟相类型的常规抗虫棉配置杂交组合以及对早发抗虫棉品种去早果枝都是延缓早衰、提高盐碱地棉花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3.
自我国首次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植物种子开展空间诱变效应研究以来,越来越多的农作物种子或植物材料接受卫星搭载,获得了一大批有重要利用价值的新种质.卫星搭载被认为是创造新种质和培育新品种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4.
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及其对草甘膦抗性的时空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草甘膦是一种非选择性除草剂,它通过竞争性抑制莽草酸途径中的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酶(EPSP合酶)干扰芳香族氨基酸的生物合成而发挥毒性作用。虽然获得抗草甘膦棉花的途径有多种,但当前用于生产的抗草甘膦棉花主要是以CP4- EPSPS基因转化棉花获得的。草甘膦对转CP4- EPSPS棉花的营养生长没有不利影响,但4叶期后喷施草甘膦会显著降低花粉粒的活性,抑制散粉、授粉和结实,导致转CP4- EPSPS棉花对草甘膦抗性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时空变化。草甘膦对抗草甘膦棉花(雄性)生殖器官的抑制效应一方面源于草甘膦在生殖器官内的大量积累,另一方面在于CP4- EPSPS基因在(雄性)生殖器官的低效表达。促进CP4- EPSPS基因在全株高效表达是提高棉花对草甘膦抗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5.
NaCl胁迫对棉花叶片衰老特征的影响及其生理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叶片衰老快慢不同的两个棉花品系L21和L22为材料,研究了NaCl胁迫对棉花叶片衰老的影响及其相应的生理学机制。温室内水培棉苗,待第5片真叶展开20 d后用含125 mmol·L-1 NaCl的营养液处理棉苗,以不含NaCl的营养液处理为对照。结果显示,NaCl胁迫下L21和L22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叶片和根中的Na+含量上升、K+含量降低;NaCl胁迫还增加了棉株体内脱落酸(ABA)含量、降低了玉米素核苷(ZR)含量。表明K+含量降低以及ABA含量升高、ZR含量下降是NaCl胁迫促进棉花叶片衰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6.
37.
2,4—D,KT棉花愈伤组织的诱导和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8.
39.
山东棉区棉花低产原因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山东省棉花单产起伏变化。相关分析和专家评估表明,单产的起伏变化是综合因素造成的,但就近几年而言,除了自然灾害发生严重之外,棉田转移和投入不足引起棉田素质下降以及耕作制度改革也是重要的原因。品种素质虽不是造成单产下降的直接原因,却是进一步提高单产的重要限制因素。综合分析指出,山东省已具备获得平均单产900kg·hm ̄(-2)的实力,通过提高单产发展棉花生产的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40.
新疆棉花“矮、密、早”栽培历史、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棉区通过多年研究和实践,于1994年前后形成基于合理密植、植株矮化、早发早熟的棉花“矮、密、早”栽培模式。该模式以促早发早熟为主攻目标,充分利用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化学调控,以及机械化、信息化等技术手段,并与配套棉花品种结合,通过密植矮化促早管理,促进生长发育与光能利用同步,协调个体与群体矛盾;用群体效应增源、扩库,提高有效光合面积和光合生产能力;克服了春季低温、秋季降温快等不利环境影响。“矮、密、早”栽培模式实现了棉花早发早熟、高产优质,使新疆皮棉产量由1981年的511.5 kg·hm-2提高到1994年的1 200.0 kg·hm-2,并于2019年达到1 966.5 kg·hm-2,年均增产7.2%以上,为中国和世界探寻高产栽培模式提供了典范。本文对“矮、密、早”栽培模式演进过程作了回顾,重点论述了该模式的技术内容和高产机理,并对该模式的发展作了展望,以期为今后棉花栽培模式的不断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