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0篇
林业   4篇
农学   51篇
基础科学   8篇
  5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35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1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胜玉906是以自交系K18为母本、C16为父本,采用杂交选育而成的杂交1代玉米新品种,该品种春播生育期126 d,株型紧凑,成株株高270~305 cm,穗位高100~115 cm,叶片数21片;果穗筒型,穗长17.2~23.0 cm,穗粗4.2~5.2 cm,穗行数16~18行,行粒数35~43粒,籽粒黄色,马齿型,出籽率87.2%~90.0%,千粒重315.0~348.0 g;田间表现抗茎腐病、穗腐病,667 m2产量在1 000 kg以上,适宜在甘肃省中晚熟春玉米类型区种植。2019年通过农业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甘审玉20190020。  相似文献   
142.
针对东北春谷区肥料全基施背景下氮肥吸收、同化和利用效率低、流失和浪费严重的问题,2020-202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公主岭试验站,以张杂谷13号和华优谷9号为材料,设置裂区试验,聚天门冬氨酸和壳聚糖复配剂(polyaspartic acid-chitosan,PAC)处理为主区,氮肥梯度为副区,探究全基施背景下PAC与常规氮肥配施对东北春谷氮素利用的调控效应和增产增效机制。结果表明,相同施氮量水平下,与常规氮肥处理相比,PAC处理可增加2个谷子品种的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指数,改良穗长、穗粗、单穗重和单穗粒重等穗部性状,提高花期和花后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提高谷子氮素积累量及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最终提高产量。2020年张杂谷13号和华优谷9号增产幅度分别为11.24%~21.55%和5.53%~15.75%,2021年增产幅度分别为8.65%~14.22%和10.43%~16.17%。上述调控效应在中、低氮水平(75.0、112.5、150.0kg/hm2)下效果更为显著。综上所述,PAC配施氮肥可作为一项增产增效的全基施生产技术应用于我国东北春谷区。  相似文献   
143.
株型调控对夏玉米冠层结构及生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紧凑型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以"金得乐"化控试剂为调控株型的手段,在紧凑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玉米的株型,挖掘玉米的增产潜力。试验设为3个密度:60 000、75 000和90 000株/hm2,每个密度下设置相同的化控处理:T(6+12)6、12叶展期分别叶面喷施2.25和1.5mL/L"金得乐"(EC)试剂;T(6+8)6、8叶展期分别叶面喷施1.5mL/L EC试剂;CK对照不喷施。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密度下存在着不同的理想株型。中低密度下较为理想的株型为穗位低(占株高的40%),穗位层短即棒三叶叶间距小(占株高的17%),穗位层叶面积大(占整株叶面积的29%),穗上层叶片紧凑,叶间距大。高密度下较为理想株型为穗位低(占株高35%),穗下叶面积大(占整株叶面积的47%),穗位及穗上叶片紧凑,穗位叶面积较小(占整株叶面积的26%)、穗位及穗上叶间距大。  相似文献   
144.
沟壑治理与开发利用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县按干沟和长度大于100米的支沟核实统计,干沟1631条、支沟5105条,沟壑总长度7406.606公里,沟壑平均密度为1.19公里/平方公里,最高达6.31公里/平方公里。沟壑总面积为333.794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5.37%。治沟必须与治坡紧密结合,治沟工程与耕作措施、植物措施相结合,才能达到控制侵蚀、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5.
不同灌溉方式对冬小麦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微喷灌和漫灌不同灌水条件下冬小麦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变化规律,试图探明华北冬小麦光合速率和产量对不同灌水处理的响应,为冬小麦合理浇水管理、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提供依据。设置微喷灌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微喷和漫灌分别设置4个灌水量和灌水时期组合处理,微喷处理灌水量分别为90、120、150 mm和180 mm,漫灌处理灌水量分别为83、130、201 mm和205 mm,对冬小麦产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LAI等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灌水量相近条件下小麦生育期灌水量≤120 mm时,微喷方式较漫灌方式能显著提高小麦子粒产量和WUE,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千粒重增大;灌水量≥180 mm时,微喷方式产量和WUE均低于漫灌方式。不同时期小麦叶片光合速率微喷处理均高于漫灌处理,蒸腾速率除拔节期微喷灌水量120 mm、灌溉4次处理(SI2)外,微喷处理亦均高于漫灌处理;微喷、漫灌两种方式小麦叶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是先增大后减小。微喷和漫灌方式均表现为随灌水量的增加小麦LAI逐渐增大,主茎绿叶片数逐渐减少;在灌水量相近条件下,微喷处理小麦LAI大于漫灌处理,而主茎绿叶片数小于漫灌处理。2012—2013年度冬小麦生育期灌水量较小情况下微喷方式增产增效显著,而灌水次数多、灌水量较大时,微喷方式由于小麦LAI过高,群体郁闭,通风透光差,反而不利于产量和WUE的提高。微喷方式最优灌水处理为SI2,漫灌方式最优灌水处理为灌水量205 mm、灌溉4次(FI4)。  相似文献   
146.
秸秆还田对不同土壤小麦苗期生长和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秸秆还田是现代农业生产当中节约的生产调节措施,秸秆还能调节农田生态环境,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本研究目的在于进一步探究,在不同土壤背景下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的及土壤养分变化影响。以小麦秸秆为实验材料,按照1%、2%、5%添加到白土、黄泥土、乌栅土中,进行小麦的培养实验,分别在不同时期测定小麦的主要指标,并且在第42天拔出小麦后测定土壤理化性质。试验结果:在3种土壤条件下,小麦的株高、鲜重,叶片叶绿素含量随着秸秆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研究表明:在小麦生长初期添加秸秆抑制了小麦的生长发育,并且在不同土壤背景下表现出不同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47.
以中单909和吉单35为材料,设置乙矮合剂和聚糠萘合剂双重化控处理,研究玉米穗位叶和籽粒中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探讨双重化控调控玉米碳代谢的生理机制,为建立玉米高产稳产的化学调控技术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双重化控提高了灌浆期穗位叶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的活性,尤其显著提高灌浆后期(花后50 d)蔗糖合成能力,提高灌浆前期(花后10~20 d)穗位叶蔗糖含量,降低后期(花后30~50 d)蔗糖含量。双重化控处理对玉米籽粒蔗糖合成酶(合成方向)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较小,蔗糖合成酶分解方向活性呈升高趋势;中单909籽粒蔗糖含量灌浆前期(花后10 d)升高,灌浆后期(花后50 d)降低,花后20~40 d影响不显著,吉单35籽粒蔗糖含量花后10~20 d降低,30~40 d升高,50 d没有显著差异。双重化控处理提高了中单909和吉单35灌浆中期和灌浆中后期灌浆速率,使两品种粒重和产量均显著提高,分别比对照增产4.61%和7.78%。本研究说明,乙矮合剂和聚糠萘合剂双重化控处理可通过调控源库蔗糖代谢关键酶的活性,促进蔗糖在源端的合成和在库端的降解,从而促进碳同化物向籽粒的转运,达到高产。  相似文献   
148.
随着农业大型机械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玉米种植是通辽市科尔沁区主要农业产业,但近年来玉米增产幅度一直不高。基于此,从科尔沁区玉米品种、耕地、自然灾害、病虫害、田间管理、收获等角度出发,分析了玉米生产制约因素,从整地、选种、播种、中耕除草、化控、浇水施肥、绿色植保、机械收获、果穗储存、灾害评估和灾后应对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149.
竹蝉的研究     
经过多年调查、观察和研究,笔者阐述了竹蝉的分布情况、危害性、形态特征、生活史与生活习性,同时介绍了该虫的天敌及该虫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最后提出了该虫的防治方法。为竹蝉的生活习性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0.
论作物高产挖潜的补偿机制   总被引:55,自引:1,他引:54  
赵明  李建国  张宾  董志强  王美云 《作物学报》2006,32(10):1566-1572
挖掘作物产量潜力,探索作物高产新途径,实现产量新突破一直是作物科学的艰巨任务。本文在分析作物逆境反应的补偿基本规律和机制基础上,提出了作物广义补偿的概念,即作物系统的构成因子间发生不平衡变化,并通过系统调节使得不同程度变化因子之间产生补偿效应统称为作物补偿。按其变化因子间的变化程度不同,可分为得失补偿和差异补偿。得失补偿是指作物系统在一定层次上,有些因子损失原有的性能为代价以换取另外因子的改善和提高,这通常出现在逆境条件中,是作物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补偿。差异补偿是指作物系统在一定层次构成因子共同增效中,增量多的因子与增量少的因子间通过相互作用而获得补偿的特殊现象。作物补偿在补偿效果上可分为超量补偿、等量补偿和部分补偿;在补偿的层次和范围上也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即在作物与环境、作物内部各因子间以及从群落到分子水平各层次均可存在补偿机制。基于作物于广义补偿和产量分析的“三合结构”基本框架,指出作物高产突破是基于得失补偿基础上重点突破差异补偿,所采取的技术途径是结构性挖潜和功能性挖潜,两条途径在作物超高产实践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进一步深入研究作物补偿机制及其挖潜途径将更加有力地推动高产突破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