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2篇
农学   15篇
  10篇
综合类   42篇
农作物   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研究不同播期及播种量对稻茬小麦扬麦16群体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期与拔节期小麦株高随着生育期的推迟逐渐降低;各时期小麦株高变化趋势一致,随着播种量(基本苗)增加,株高均呈降低趋势。随着播期推迟,小麦叶面积降低。同一播期处理下,拔节期至抽穗期,小麦单茎干物质量逐渐增加。不同播期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播期太早或太晚都不利于产量形成。11月8日播期处理下,小麦产量最高。在同一用种量(基本苗)处理下,11月8日有效穗数最高。随着播期推迟,有效穗数降低。扬麦16在苏南太湖地区11月8—15日播种最佳,基本苗225万~300万/hm2为最适。  相似文献   
22.
以大穗型超级杂交稻甬优8号为材料,研究不同麦秸还田(麦秸全量还田与麦秸不还田)和灌溉方式(轻干湿交替灌溉、重干湿交替灌溉和浅水层灌溉)对茎鞘光合同化物生产、运转及产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结实期灌溉方式对茎鞘物质运转及产量特性有较大影响,与浅水层灌溉相比,秸秆还田与不还田条件下干湿交替灌溉均提高茎鞘物质积累输出率与转换率;轻干湿交替灌溉增加籽粒的充实度、结实率和千粒重,重干湿交替灌溉则相反。结实期土壤水分对弱势粒粒重影响较大,强势粒粒重相对较为稳定;轻干湿交替灌溉提高强、弱势粒的结实率、充实度和粒重,有利于产量的形成,秸秆还田处理明显大于非秸秆还田处理。麦秸秆还田与结实期土壤水势互作可提高生育后期茎鞘干物质积累量、茎鞘物质输出率与运转率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运转率。  相似文献   
23.
不同粳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对具体表性的17个粳稻品种在不同施肥水平下的氮素吸收与利用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粳稻品种植株含氮率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差异性明显;作物产量水平提高,植株含氮率则相对较低;植株总吸氮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5497*);氮经济产量生产力随着水稻品种生育期延长与作物品种产量的提高而逐渐提高,提高水稻品种基因型的氮生物产量生产力、收获指数及氮素收获系数,可显著提高品种的氮经济产量生产力与作物产量。同时,不同生育阶段、不同施肥水平下的水稻植株含氮率、吸氮量、氮经济产量生产力及其构成因子间亦具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4.
洞庭湖区退田还湖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洞庭湖区经济社会要可持续发展,退田还湖是客观要求,实质内涵之一就是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本文概述了湖区自然、经济社会概况;湖区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但着重论述了湖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应立足资源优势、产业现有基础,以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用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为途径,重点发展工业原料林及林产品加工业、草食性畜养殖业、水产水禽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及旅游业和商贸流通业。尤其是提出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加快发展湖区林业与湖区畜牧业的观点。  相似文献   
25.
以6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在结实期进行两种水培营养液浓度(标准Espino浓度和1/2 Espino浓度营养液)处理,研究营养液浓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1/2 Espino浓度营养液相比,结实期标准Espino浓度营养液增加了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了MDA含量;标准Espino浓度营养液显著或极显著地增加了稻米的垩白粒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降低了整精米率和胶稠度;稻米RVA淀粉谱参数受营养液浓度影响较大,标准Espino浓度营养液降低了RVA谱特征值中的最高粘度(PV)、热浆粘度(HS)、崩解值(Breakdown)、最终粘度(FV)和恢复值(Consistence),提高了消碱值(Setback)。  相似文献   
26.
水稻穗上不同部位籽粒碾米品质的差异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以中熟籼稻扬稻6号和中熟粳稻武育粳3号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施肥水平下,稻米碾米品质在穗上不同部位和不同粒位籽粒间的差异及其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就总体而言,在稻穗的同一部位,两品种一次枝梗籽粒的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高于二次枝梗的籽粒;二次枝梗上籽粒的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以第1粒位籽粒较低,第4或第3位的籽粒较高;一次枝梗上第2粒位籽粒的出糙率和整精米率较高,第1粒位籽粒的较低;精米率在穗上不同部位及一次枝梗上的分布因施氮量的不同而异。武育粳3号穗上各部位一、二次枝梗籽粒的碾米品质优于扬稻6号,穗上同一部位二次枝梗籽粒的碾米品质在两品种间的差异大于一次枝梗。施氮量在0~240 kg·ha-1范围内,增施氮肥可改善稻米的碾米品质。  相似文献   
27.
以大穗型超级杂交粳稻‘甬优8号’为材料,设置麦秸还田(麦秸全量还田与麦秸不还田)和结实期灌溉方式(浅水层灌溉、轻干湿交替灌溉和重干湿交替灌溉)两因素试验,研究其对大穗型超级稻籽粒结实和主要米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结实期灌溉方式对籽粒结实性状有显著影响。在麦秸还田与麦秸不还田下,与浅水层灌溉相比,轻干湿交替灌溉显著提高了‘甬优8号’的千粒重、结实率、充实度,而重干湿交替灌溉则相反;麦秸还田处理下籽粒结实性状均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麦秸还田与结实期轻干湿交替灌溉互作可以改善超级稻‘甬优8号’的结实性状;与麦秸不还田相比,麦秸还田提高了籽粒的整精米率、粗蛋白含量和消减值,降低了垩白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崩解值;与浅水层灌溉相比,轻干湿交替灌溉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和消减值,提高了整精米率、垩白率、垩白度、胶稠度和崩解值,但重干湿交替灌溉则使米质明显变差;两处理对弱势粒的主要稻米品质的调控作用大于强势粒。在麦秸还田下,结实期轻干湿交替灌溉可以较好地协调‘甬优8号’结实性状和稻米品质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8.
光、温、水等气候因子是影响水稻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为明确江苏太湖地区不同生育类型水稻产量对不同播期下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以期为该地区不同生育类型品种合理安排播期提供依据,2018—2019年在苏州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内以优质早熟品系苏1785和晚熟品种苏香粳100为材料,采用分期播种方法研究了2种不同生育类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对不同播期气候因子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类型品种随着播期推迟产量降低,晚熟品种产量在播期间和年度间产量变异较早熟品种大,稳产性较差。2个不同生育期类型品种有效穗、每穗总粒数随播期推迟均呈降低趋势,而结实率和千粒重播期间的差异因生育类型不同而异,早播使早熟品种结实率显著下降,迟播则使晚熟品种千粒重显著下降。迟播对早熟品种抽穗前光合势的影响程度高于晚熟品种,对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产率的影响则相反,迟播条件下晚熟品种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运转率下降迅速,不利于茎鞘物质的转运和灌浆物质的积累。相关分析表明,日照时数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首要气候因子,日均气温和有效积温对产量的影响因品种生育类型不同存在差异,日均气温和有效积温与早熟品种的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日均气温与晚熟品种的产量相关不显著,气候因子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日照时数>日均气温,有效积温>降雨量。  相似文献   
29.
江苏省主要粳稻品种稻米品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本文对江苏省主要粳稻品种稻米品质性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为水稻优质育种和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18份江苏省主要推广应用的粳稻品种为试材,分析江苏省主要粳稻品种品质性状差异及其相关关系。【结果】碾米品质、营养品质和蒸煮品质在品种间的差异较小,但外观品质和RVA谱特征值的差异较大;中熟中粳稻、迟熟中粳稻、早熟晚粳稻的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较好,而中熟晚粳稻直链淀粉含量和消减值较低,胶稠度较高,食味品质较好。相关分析表明,直链淀粉含量与多个品质性状密切相关,直链淀粉含量越高的品种,蛋白质含量最低,胶稠度越小,消减值越大,外观品质和碾米品质与其他的品质性状间无显著相关性。对各品种水稻的品质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了3个代表食味品质、碾米和外观品质的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到82.9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将稻米品种分为4类,其中第Ⅰ类和第Ⅳ类品种外观品质较好,第Ⅱ类品种育成时间较早,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较差,第Ⅲ类品种直链淀粉含量较低,胶稠度较高。【结论】江苏主要粳稻品种的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较好,但蒸煮食味品质一般,优质食味品种较少,在今后的优质稻选育过程中应注重对食味的改良。  相似文献   
30.
为了明确苏州地区间作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动态与绿色防控技术,笔者于2015—2016年对苏州市东山镇洞庭碧螺春茶区不同间作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纯茶园中种群数量大于间作茶园,且间作茶园中种群数量较纯茶园稳定。假眼小绿叶蝉在6月下旬和9中旬呈发生高峰期,利用物理、农业防治方法,如防虫网覆盖、黄板诱杀和茶树采后不修剪,可有效防治假眼小绿叶蝉。植物源农药0.3%苦参碱水剂药后3天的防效达76.11%。间作茶园可降低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数量从而减少茶园危害,并且在其发生高峰期进行绿色防控可以有效降低假眼小绿叶蝉危害,同时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2次,利用不同间作茶园构建绿色防控体系是实现茶叶绿色生产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