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5篇
林业   2篇
农学   24篇
  14篇
综合类   192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8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明确拟南芥抗灰霉病基因T1N6_22在抗Pst DC3000过程中的功能,分析T1N6_22影响拟南芥对Pst DC3000的抗性原因。【方法】对t1n6_22突变体和转基因回复突变体(t1n6_22/T1N6_22)接种Pst DC3000,检测其症状;采用间苯胺蓝染色法检测接种突变体中胼胝质的积累情况;测定接种叶片中Pst DC3000的生长量,明确T1N6_22在拟南芥抗Pst DC3000过程中的功能。利用RT-PCR技术,检测SA、JA和ET对T1N6_22表达的影响及T1N6_22对抗病防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利用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技术,检测Pst DC3000对T1N6_22及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分析T1N6_22影响拟南芥对Pst DC3000的抗性原因。【结果】t1n6_22突变体接种Pst DC3000后表现明显的抗病症状,而回复突变体t1n6_22/T1N6_22和拟南芥野生型表现明显的感病症状。SA处理拟南芥野生型,T1N6_22的表达量明显增强,经JA和ACC处理,该基因的表达量无显著变化。t1n6_22突变体中,PAL、PR4、PPO、SOD和CAT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野生型Col-0和转基因回复植株。接种Pst DC3000后,拟南芥野生型中T1N6_22及抗病相关基因PR1、PR3、PR5和PDF1.2的表达量明显增强。【结论】T1N6_22在拟南芥抗Pst DC3000过程中起负调控作用,T1N6_22的表达受SA诱导,可能主要通过调节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分泌影响拟南芥对Pst DC3000的抗性。  相似文献   
52.
通过酒石酸铁法对枣果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利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了枣果中多酚物质间苯三酚和邻苯二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枣果中多酚类物质间苯三酚和邻苯二酚对·OH、NO2-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为枣产品保健功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3.
杏树-新病害王江柱,董金皋,侯保林,朱杰华(河北农业大学植保系,保定071001)关键词杏树;新病害ANewDiseaseinApricot¥WangJiangzhu;DongJingao;HouBaolin;ZhuJiehua(Dept.ofPl....  相似文献   
54.
本文在田间接种条件下研究了芦笋茎枯病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出土二周内芦笋嫩茎的感病性与接种时嫩茎的出土天数呈负相关;茎秆上病斑的高度和分布范围均与接种时茎的出土天数呈正相关;出土后培土比培土后出土的嫩茎发病率高14.77%,且后者地下部主茎较少发病,说明土表的菌源及其气传孢子是主要的侵染源。芦笋嫩茎期是施药防治的关键时期,10000mg/L的多菌灵混配制剂表现出较好的治疗和保护作用,而在常规施药浓度(1000mg/L)下效果均不理想。  相似文献   
55.
雷帕霉素为大环内脂类抗生素药剂,对多种人类疾病有效,近年发现其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也有较好的抑制活性,有望开发为微生物源农药用于植物病害的防治,而目前关于雷帕霉素的水解行为及其对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还未见报道。为评价雷帕霉素的水解行为及其对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测定了雷帕霉素在不同pH值、温度、初始浓度及光源中的水解特性,同时测定了其对家蚕、意大利工蜂、斑马鱼及赤子爱胜蚯蚓4种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水解试验结果表明:碱性环境、紫外光照及高温有利于雷帕霉素的水解。当其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时,半衰期分别为66.63、38.93及77.00 h;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时,半衰期分别为144.38、105.00及165.00 h。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雷帕霉素对家蚕和斑马鱼的96 h-LC50值分别为 386.46和3.50 mg/L (有效成分,下同);对意大利工蜂的急性经口毒性48 h-LD50值为8.95 μg/bee,急性接触毒性48 h-LD50值为16.79 μg/bee;对赤子爱胜蚯蚓的14 d-LC50值为223. 81 mg/kg。按照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准则” (GB/T 31270—2014) 的毒性等级划分标准,雷帕霉素对家蚕、斑马鱼、赤子爱胜蚯蚓的急性毒性分别为 “低毒”、“中毒” 和 “低毒”,对意大利工蜂的急性经口毒性为 “中毒”,急性接触毒性为 “低毒”。研究表明,雷帕霉素属于易降解性药剂,对家蚕、意大利工蜂、斑马鱼及赤子爱胜蚯蚓4种非靶标生物安全。  相似文献   
56.
董金皋  韩建民  李竹 《玉米科学》1997,5(2):077-080
本文以土培盆栽玉米幼苗为试材,研究了玉米大斑病菌粗毒素和标准毒素(5—羟甲基—2—呋喃甲醛)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和叶片内Vc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毒素处理12小时,玉米幼苗叶片内Vc氧化酶活性下降,PPO活性升高,而且升高和降低的程度与毒素浓度呈正相关;毒素处理24小时,两种酶活性均不同程度在恢复。试验结果还发现,HT—毒素处理玉米叶片后,细胞膜透性增大.  相似文献   
57.
以玉米自交系B37Htl与玉米大斑病菌0号小种和1号小种构成非亲和性互作和亲和性互作体系,利用mRNA差异显示(DDRT-PCR)技术研究了互作过程中玉米叶片基因表达的情况.结果表明,非亲和性互作中特有的表达片段7条,较亲和性互作及对照表达明显增强的片段21条,表达明显减弱的18条.对非亲和性互作中特有的表达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及同源性分析,发现它们与已知抗病基因没有同源性.  相似文献   
58.
葱紫斑病菌毒素的纯化及除草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们对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研究和认识的深入,毒素在农药研究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特别是把植物病原真菌毒素作为开发除草剂的内源活性物质已有成功的实例。Suemitsu等报道葱紫斑病菌(Alternaria porri)毒素(以下简称AP-毒素)由4种物质组成,但有关其除草生物活性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作者对AP-毒素的分离提纯及对稗草的生物活性作了初步研究,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菌种:葱紫斑病菌(Alternaria porri)是由典型病斑分离获得的纯培养物。  相似文献   
59.
60.
为明确PH-START1(At2g28320)调控拟南芥生长发育的功能,利用Real-time PCR技术对PH-START1在不同生长时期拟南芥的不同器官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明确了PH-START1的时空表达特性;通过创制PH-START1功能获得和缺失的转基因拟南芥并分析其表型,明确了PH-START1在调控拟南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Real-time PCR结果表明:PH-START1在拟南芥的根、叶、花、角果中都有表达。在幼苗期的根中表达量最多,在成苗期根中表达量逐渐减少;莲座叶中第6片莲座叶表达量最多,然后随着发育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在花的发育过程中,随着花发育时间延长,PH-START1的表达量逐渐增多;授粉后3~5 d的角果中PH-START1的表达量最高,然后表达量逐渐降低,到授粉后9 d角果中PH-START1的表达量又略有增加。花中PH-START1在雄蕊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花瓣、萼片,在雌蕊中表达量最少。对PH-START1功能获得(过表达,OE)和缺失(T-DNA插入,ph-start1)的转基因拟南芥表型进行观察,分析PH-START1在调控拟南芥生长发育中的功能,发现过表达PH-START1拟南芥营养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地上部株型矮小、茎细弱、叶片明显变小,地下部根系发育也受到明显的抑制。这说明PH-STARTI在拟南芥生长发育中起负调控作用,为阐明和促控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