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5篇
林业   2篇
农学   24篇
  14篇
综合类   192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8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1.
62.
前期研究中从拟南芥突变体库中筛选获得一株对灰霉病菌侵染表现为感病的突变体。利用TAIL-PCR等技术克隆获得拟南芥抗灰霉病基因T1N6_22。为了进一步明确T1N6_22在拟南芥抗灰霉病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Y2H),以构建成功的p AS1/T1N6_22蛋白为诱饵,筛选拟南芥的cDNA文库。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共获得28个酵母克隆。利用T1N6_2基因特异性引物鉴定酵母阳性克隆,并进行测序。共获得了4个可能与T1N6_22互作的蛋白AT2G19480、AT1G06050、AT5G34780和AT1G21400。Blast分析发现,AT2G19480、AT1G06050、AT5G34780和AT1G21400分别为核小体装配蛋白、功能未知蛋白、假定的泛酸还原酶和硫胺二磷酸盐结合折叠超家族蛋白,分别参与到核糖体装配、泛酸盐合成、植物代谢等过程中。研究结果为确定T1N6_22蛋白的互作蛋白,阐明其调控拟南芥抗灰霉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3.
 子囊菌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可侵染玉米茎部造成严重的玉米茎腐病。漆酶样多铜氧化酶(Laccase-like multicopper oxidase)具有广泛的作用底物且在植物病原真菌中参与病菌侵染,促进病菌定殖。利用已知真菌漆酶的蛋白序列在禾谷镰孢中鉴定得到14个漆酶样多铜氧化酶,分属5种亚家族。通过对其在侵染玉米茎部不同时间后的芯片数据分析表明FGSG_02142、FGSG_05159在菌丝、孢子及侵染各阶段表达量均较高,FGSG_02328、FGSG_13185和FGSG_00142在侵染阶段表达量明显增加,其他基因表达量相对较低;试验进而利用qPCR检测了部分差异基因在接种玉米感病种质资源B73和抗病种质资源Mo17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禾谷镰孢FGSG_00142基因在B73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在抗病材料Mo17中的表达量,而毒素相关基因FGSG_02328在接种Mo17时表达也出现延迟,推测这2个基因均参与了禾谷镰孢的侵染过程。  相似文献   
64.
为减少玉米田除草剂使用量,并提高杂草防效,本研究对前期筛选得到对除草剂具有增效作用的椰子油进行桶混助剂的配方优化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椰子油桶混助剂的最佳助剂配方溶剂为正己醇,复配乳化剂Span-80∶Tween-80为1.40∶3.60。在温室试验中,椰子油桶混助剂对烟嘧磺隆、硝磺草酮2种除草剂单剂的防治效果可提高11.24~49.35个百分点,对烟嘧·莠去津、硝磺·莠去津2种复配除草剂的防治效果可提高14.71~31.25个百分点,且除草剂减量后添加助剂与常量不添加助剂的杂草防效相当。在苯唑草酮和莠去津混用处理中,椰子油桶混助剂对药剂的增效作用比乙基和甲基酯植物油助剂高2.33~6.99个百分点。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椰子油桶混助剂对烟嘧·莠去津、硝磺·莠去津等苗后除草剂的防治效果可提高8.46~13.5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添加椰子油桶混助剂后,除草剂减量处理的防效优于常量不添加助剂。综上,椰子油桶混助剂可达到除草剂减量增效、降低成本的目的。本研究结果为开发农药助剂新产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5.
为建立一套全面的制备玉米大斑病菌完整染色体的制备体系,以玉米大斑病菌菌株F124为供试菌株,比较了冷冻液氮研磨法、直接包埋法、原生质体包埋法制备玉米大斑病菌完整染色体的效果。结果发现:使用直接包埋法不能从玉米大斑病菌中提取染色体;冷冻液氮研磨法得到的染色体是不完整的;原生质体法提取出了完整的染色体,是最适合制备完整染色体的方法。并且用原生质体法提取该菌株的染色体脉冲场电泳技术初步分离,首次得到了2条大于2200 kb的染色体条带。  相似文献   
66.
温度对二点委夜蛾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为了明确温度对二点委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室内人工恒温饲养方法,设置16、20、24、28、32和36℃6种温度,研究不同温度对二点委夜蛾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及雌成虫产卵量的影响,并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36℃的恒温条件下,二点委夜蛾不能完成其发育史。在16~32℃范围内,二点委夜蛾各虫态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其世代发育历期在32℃时最短,为27.17天;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8.69℃和604.45日.度。在20~32℃时,成虫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且雌雄个体间无明显差异。20℃和24℃时单雌产卵量较高,为283.8粒和261.8粒,二者差异不显著。24℃时二点委夜蛾的种群趋势指数和内禀增长率均最高,分别为82.0和0.82。表明24℃是二点委夜蛾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67.
为明确DHN黑色素合成抑制剂三环唑对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致病力的影响,通过含毒介质系统研究了三环唑作用下玉米大斑病菌的黑色素生物合成量、附着胞的细胞孔径、膨压和病菌的致病力。结果显示,当三环唑浓度≤5μg/mL时,玉米大斑病菌菌落生长量和产孢量变化不显著,但黑色素的生成量降至对照菌株的43%;三环唑处理的病菌附着胞细胞壁孔径增大至2.7~3.3 nm,膨压降至3.75 MPa,侵染率下降37.5%,同时病斑面积显著减小。表明三环唑通过抑制玉米大斑病菌DHN黑色素合成,降低了病菌附着胞的膨压,从而导致致病力下降。  相似文献   
68.
植物的形态结构与抗病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寄主与病原物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中,寄主植物表现出种种防御病原物的特殊能力,这种防御能力在病理学上称为抗病性(resistance)。长期以来。人们对各自所观察到的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对抗病性进行了描述和分类。  相似文献   
69.
灰葡萄孢毒素的组分分析和生物测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PD培养液培养灰葡萄孢菌,过滤液中含活性成分,经氯仿提取后TLC分离获6种组分,Rf值分别为Ⅰ(0.36)、Ⅱ(0.48)、Ⅲ(0.54)、Ⅳ(0.65)、Ⅴ(0.11)、Ⅵ(0.77),经针刺果实生物测定发现,Ⅲ、Ⅴ、Ⅵ具有毒性。BC-毒素具有一定的广谱性,对不同科属的番茄、茄子、黄瓜、白菜、油菜、小麦、玉米、棉花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70.
玉米大斑病菌毒素结构的确定及几种类似物的毒性比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对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组分1与标准5-羟甲基-2-呋喃甲醛核磁共振1H谱比较,进一步明确了组分1的化学结构。用玉米离体叶浸渍法及离体根冠细胞致死生测法对Ht-毒素组分1、5-羟甲基-2-呋喃甲醛、呋喃甲醇、呋喃甲醛、呋喃甲酸进行毒性和致病活性比较,结果表明,Ht-毒素组1、标准样品及几种毒素类似物在供试浓度范围内对寄主玉米均有高度的生物毒性,其中以呋喃甲酸毒性最大。从TLC扫描光谱和色谱来看,5-羟甲基-2-呋喃甲醛确为Ht-毒素的一种主要毒性组分,而且该化合物在体内外随着不断氧化,生物毒性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