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5篇
林业   2篇
农学   24篇
  14篇
综合类   192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8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玉米大斑病菌菌丝蛋白电泳分析及抗体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玉米大斑病菌1号小种(原命名法为2号小种)产生的毒素对带有Ht1基因的玉米具有高度的致毒活性,且与0号小种(原命名法为1号小种)毒素的成分不同,1号小种毒素含有一种克服Ht1基因玉米的特异性毒性组分。  相似文献   
72.
玉米大斑病菌毒素对玉米叶肉细胞脂氧合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大斑病菌2号小种粗毒素(HT-C)和标准毒素(5-羟甲基-2-呋喃甲醛,HT-I)处理玉米叶片,都能诱导3种供试基因型玉米叶片中脂氧合酶活性增高,但是不同基因型玉米对HT-C和HT-I的反应不同,HT-I对含有Ht1基因的品系诱导时间早,水平高,HT-C对于不带Ht基因的品系LOX的影响略高于HT-I;不同浓度的HT-I在OH43和OH43Ht1玉米叶片中诱导的LOX酶活性不同,高浓度HT-I和HT-C对LOX酶活诱导时间早,水平高,浓度降低诱导水平降低;外源H2O2对HT-I和HT-C在OH43叶片中LOX酶活性诱导作用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73.
DHN黑色素是许多植物病原真菌的致病相关因子,为明确黑色素在玉米大斑病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采用三环唑和紫外线复合诱变的方法获得了黑色素缺失的6个突变菌株,对突变菌株的生长量、产孢量、HT-毒素活性、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突变菌株产毒能力变化不大,但生长量下降,产孢量和致病力显著下降或完全丧失,野生型菌株的产孢量和侵染频率分别是突变菌株的30~50倍和5倍。突变菌株与黑色素共培养后,菌株M01-23a和M01-23b恢复了致病力,但病斑面积和侵染频率较小。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与致病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4.
 子囊菌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可侵染玉米茎部造成严重的玉米茎腐病。漆酶样多铜氧化酶(Laccase-like multicopper oxidase)具有广泛的作用底物且在植物病原真菌中参与病菌侵染,促进病菌定殖。利用已知真菌漆酶的蛋白序列在禾谷镰孢中鉴定得到14个漆酶样多铜氧化酶,分属5种亚家族。通过对其在侵染玉米茎部不同时间后的芯片数据分析表明FGSG_02142、FGSG_05159在菌丝、孢子及侵染各阶段表达量均较高,FGSG_02328、FGSG_13185和FGSG_00142在侵染阶段表达量明显增加,其他基因表达量相对较低;试验进而利用qPCR检测了部分差异基因在接种玉米感病种质资源B73和抗病种质资源Mo17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禾谷镰孢FGSG_00142基因在B73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在抗病材料Mo17中的表达量,而毒素相关基因FGSG_02328在接种Mo17时表达也出现延迟,推测这2个基因均参与了禾谷镰孢的侵染过程。  相似文献   
75.
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对玉米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粗毒素、通过硅胶G柱层析获得的组分I、5-羟甲基-2-呋喃甲醛对玉米细胞膜都具有明显的损伤作用,且与毒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呈正相关。试验发现,来自2号小种的HT-粗毒素因含有组分IV、对OH43Ht1玉米细胞膜的损伤要比组分I和5-羟甲基-2-呋喃甲醛强的多。HT-毒素中外源加入强氧化剂H2O2后,可提高毒素对细胞膜的破坏作用,尤其是5-羟甲基-2-呋喃甲醛加入H2O2后对叶片细胞膜的破坏作用更加明显。结论初步判断,HT-毒素的原初作用位点可能在感病玉米的细胞膜上。  相似文献   
76.
为构建灰葡萄孢犬尿氨酸单加氧酶(Bc KMO)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高效表达,获得纯化的Bc KMO蛋白。以灰葡萄孢野生型BC22为试材,通过反转录PCR扩增Bc KMO基因,回收Bc KMO基因片段克隆到p MD19-T载体中,测序正确后,酶切p MD19-T-Bc KMO和带有GST标签蛋白的p GEX4T-1质粒,将目的片段进行连接,构建Bc KMO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 GEX4T-1-Bc KMO-GST。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后,将构建好的原核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经IPTG诱导,在大肠杆菌BL21菌株中成功表达了与GST标签蛋白融合的Bc KMO蛋白,大小约71 k Da。SDS-PAGE分析表明,该蛋白在0.2 mmol/L IPTG诱导12 h时高效表达;Western Blot结果发现目的蛋白能与GST特异性抗体起特异性反应,表明Bc KMO基因的体外诱导表达成功。  相似文献   
77.
河北农业大学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是学生大学阶段专业能力形成的愿景图,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共享性的特点,根据生物技术专业性质及培养目标,依托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植物学河北省重点学科及国家植物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优势,本着"夯实基础能力;强化专业核心能力;提高拓展能力"的原则,以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为导向,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打造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平台。  相似文献   
78.
不同基因型玉米受HT-毒素胁迫后细胞内CaM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ELISA方法测定了亲和组合与非亲和组合玉米叶片内钙调素(Calmodulin,CaM)浓度的变化,旨在明确不同组合中CaM的变化趋势以及CaM是否参与玉米体内由大斑病菌HT-毒素所引发的信号转导途径。通过观察CaM特异性抑制剂三氟拉嗪(Trifluoperazine,TFP)对玉米叶片上HT-毒素诱导的R型病斑的影响,明确TFP是否可抑制玉米的抗病反应。结果发现,玉米受到HT-毒素胁迫后,叶片内CaM浓度迅速上升,总的趋势是亲和组合中的CaM曲线多呈平台状或单峰状,而非亲和组合中的CaM曲线多呈双峰状,在不同组合中CaM的变化差异显著;TFP可使叶片病斑由抗病的R型病斑转变为感病的S型病斑,说明TFP可抑制玉米的抗病反应。推测,由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激发的防卫反应信号转导途径与CaM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9.
灰葡萄孢诱变菌株毒素的除草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灰葡萄孢BC4菌株进行紫外线诱变得到了15个诱变菌株, 经测定筛选出BC4-1、BC4-2和BC4-15等3个诱变菌株中以BC4-1菌株效果最好。试验发现,用于毒素产生的PD培养基的pH 值对产毒能力影响很大,以pH 4.0最优。用三氯甲烷、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培养滤液制备BC-粗毒素,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以乙酸乙酯萃取所得粗毒素对杂草种子萌发及生长抑制作用最强。通过柱层析法和HPLC法分离和纯化除草活性组分,得到1个在271 nm有最大UV吸收的化合物,该组分在100 mg·L-1浓度下对马唐的生长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在50 mg·L-1浓度下可完全抑制马唐和反枝苋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80.
玉米大斑病菌蛋白激酶C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克隆蛋白激酶C基因(PKC)及其启动子,验证该基因拷贝数,同时对PKC的表达规律进行研究,了解该基因在信号转导途径中的激活条件,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首先通过简并引物PCR法获得PKC的同源片段,再利用Genome walking技术克隆片段的3′端和5′端侧翼序列,采用RT-PCR法扩增基因全长,并对基因结构和上游调控元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Southern blotting验证基因拷贝数。最后,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研究玉米大斑病菌在不同碳源、氮源培养以及非生物胁迫条件下,PKC的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获得PKC全长序列及其上游部分启动子区,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PKC全长DNA序列为3 837 bp、cDNA序列为3 516 bp。由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组成,编码产物包含1 171个氨基酸残基。在1 380 bp的上游侧翼序列中包含CAAT-box及TATA-box,并且存在热激转录因子(HSF)结合元件和SP1、AP1等结合元件。PKC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中以单拷贝形式存在。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在以蔗糖为碳源时PKC表达量高于其它碳源,铵态氮为氮源时PKC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重金属离子Mn2+、Cu2+、Zn2+显著抑制PKC表达。在高渗胁迫环境中下,山梨醇抑制PKC表达,且抑制程度与浓度成正相关;而高浓度NaCl造成高渗胁迫时,PKC由低浓度NaCl时的低丰度表达状态中被激活,表达量迅速增加。【结论】玉米大斑病菌PKC及其启动子的成功克隆与该基因的表达规律丰富了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信息学资源,为深入了解植物病原真菌信号转导途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