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10篇
  19篇
综合类   106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5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为明确滨海滩涂盐碱地上马齿苋生长、谷氨酸积累及合成关键酶活性的特性,在土壤盐分分别为0.9~1.9 g/kg(S_1)、2.3~3.5g/kg(S_2)、4.2~5.6 g/kg(S_3)的滩涂盐碱地设置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盐分土壤上马齿苋的生长以及谷氨酸含量、合成关键酶——谷氨酸合成酶、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在植株生育期内的积累特性。结果表明:(1)在S_2土壤盐分下生长的马齿苋,其生长指标(株高、生物鲜重、生物干重)、丙二醛含量与S_1盐分条件下无差异,说明马齿苋具有一定的耐盐性。(2)马齿苋在盐碱地上生长,随着生长期的延长,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片谷氨酸含量、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均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其中,在60~90 d时达到较大值。90 d后,可溶性蛋白、谷氨酸含量、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开始下降。谷氨酸脱氢酶活性逐渐提高。(3)随着土壤盐分增大,S_2水平下的马齿苋可溶性蛋白和叶片谷氨酸含量显著(P 0.05)高于S_1水平。当达到S_3水平时,含量开始下降。S_2水平下的谷氨酸合成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高于S_1水平,其中,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差异不显著,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差异显著。土壤盐分达到S_3水平时,2种酶活性显著降低。由此可见,选择沿海滩涂土壤盐分为2.3~3.5 g/kg的盐渍土地种植马齿苋,且植株在生长期为90 d时,生物量及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52.
以长期继代培养的楸树愈伤组织和新诱导的楸树愈伤组织为试验材料,利用石蜡切片比较分析它们的组织形态特征,并测定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淀粉酶的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与可溶性糖的含量,以探究楸树愈伤组织长期继代培养后分化再生困难的形成原因。组织形态学观察分析发现,继代培养7 a的白色颗粒状愈伤组织细胞中淀粉粒含量丰富,分布均匀,仍为胚性愈伤组织;新诱导的浅绿色愈伤组织存在明显的细胞分化中心,有均匀分布的淀粉粒,为早期胚性愈伤组织;新诱导的黄白色致密愈伤组织为非胚性向胚性转化的愈伤组织,新诱导黄白色疏松愈伤组织为非胚性愈伤组织。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分析发现,继代培养7 a的楸树胚性愈伤组织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新诱导出的3种愈伤组织,但其同工酶活性却较低,表明在长期继代培养的过程中,楸树愈伤组织的生理生化代谢活性降低。由此推测生理生化代谢活性的下降可能是造成楸树胚性愈伤组织长期继代培养后分化再生困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3.
森林草莓醇酰基转移酶基因FvAATW2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从森林草莓(Fragaria vesca L.)成熟果实中克隆到醇酰基转移酶基因(FvAATW2)的基础上,构建由CaMV35S启动子驱动的植物正义表达载体pBI121-FvAATW2,在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和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Camarosa’品种中过量表达FvAATW2,以研究其功能。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转化烟草和草莓;利用PCR和Southern blot筛选出转基因株系;通过实时定量PCR和测定AAT酶活性来检测转基因植株中外源基因的表达;利用SPME/GC–MS方法检测烟草叶片和草莓果实中的挥发性成分。对转基因烟草外源基因表达和早期叶片挥发性成分的检测结果表明,构建的FvAATW2表达载体功能正常,转基因株系能够在生长早期合成酯类物质;通过检测转基因草莓成熟果实的酯类成分发现,与野生型对照相比,转基因草莓果实中酯类占挥发物的总比例以及乙酸辛酯、己酸乙酯、己酸辛酯、辛酸乙酯等挥发酯的比例显著提高,而丁酸甲酯的含量显著降低,辛酸乙酯的含量显著增加,说明外源FvAATW2在草莓中能够正常表达并影响果实酯类合成,从而通过改变挥发性酯类构成使果实香气变浓。  相似文献   
54.
意大利草莓育种简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意大利是世界草莓主产国之一,2001年草莓栽培面积为4 700 hm2,产量达到17.2万t,在欧洲仅次于西班牙和波兰。近十几年来,在意大利政府和草莓栽培者协会资助下,意大利国家果树研究所和安科纳大学等13个草莓科研机构培育出了一系列大果、优质、高产、抗性强的草莓新品种。  相似文献   
55.
‘粉红公主’草莓由‘章姬’与‘给维塔’杂交育成。果实圆锥形或楔形,一、二级序果平均单果质量20.5 g,最大单果质量43 g。果面粉红色,有光泽,有香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0.4%,维生素C含量为0.589 mg·g~(-1),还原糖含量为4.25%,可滴定酸含量为0.63%,果实硬度为1.4 kg·cm~(-2)。北京地区日光温室条件下1月中旬成熟。  相似文献   
56.
为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麦突变体库,从而为大麦种质创新和解析作物主要农艺性状形成机理提供材料,本研究通过60 Co-γ和甲基磺酸乙酯(EMS)复合诱变处理,构建了自育大麦品种鄂大麦934的突变体库,包含982株与对照存在明显差异且性状无分离、可遗传的变异株,涉及叶片、茎秆、穗子、籽粒、分蘖、株型、抽穗期、结实率等多个...  相似文献   
57.
草莓新品种‘燕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香’草莓由‘女峰’与‘达赛莱克特’草莓杂交育成, 在北京地区日光温室条件下1月上中旬成熟, 果实圆锥或长圆锥形, 果形端正, 平均单果质量33 g, 最大果质量54 g, 橙红色, 果柄长,光泽好, 有香味, 耐贮运,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8.7% , 维生素C含量0.728 mg·g-1 , 总糖61.94% , 总酸0.587% , 果实硬度0.51 kg·cm-2。  相似文献   
58.
叶色突变是植物界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突变株系是解析植物光合作用和光形态建成等过程的理想材料。大麦黄绿叶色突变体ygl是本课题组在鄂大麦934的EMS突变体库中筛选获得的,该突变体的叶色在整个生育期都较野生型浅,而且苗期呈现黄绿色,后期表现为浅绿色。与野生型相比,ygl株高和千粒重分别表现为极显著和显著降低,其它重要产量性状,如穗数、穗长和穗粒数等无显著变化。进一步分析发现,ygl苗期叶片中基粒类囊体严重线性化,叶绿体超微结构受损。以正常叶色大麦品种Harrington和黄绿叶色突变体ygl为亲本构建了F_2分离群体,对F_2群体及其衍生的F_(2:3)家系进行分析发现,该性状由一个隐性核基因控制,命名为HvYGL(yellowgreenleaf)。利用上述F_2群体,通过基于SSR的BSA法,将该基因初步定位在大麦3H染色体上12.7 cM的区间内,其中 Bmag0209、 EBmac0871和 Bmag603三个标记与黄绿叶色性状共分离。  相似文献   
59.
鄂大麦960是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出的丰产稳产、综合抗病(逆)性强的饲料大麦新品种。本文介绍了鄂大麦960的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为该品种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0.
为研究矮秆基因在中国不同麦区的分布,以及株高和小穗密度与赤霉病抗性的相关性,本研究通过分析3个矮秆基因 Rht1 Rht2 Rht8在211份不同麦区小麦自然群体中的分布,并结合其在不同环境下株高、小穗密度以及赤霉病抗性的调查数据,分析矮秆基因 Rht1 Rht2 Rht8对赤霉病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麦区矮秆基因的分布频率差异较大, Rht1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麦区, Rht2 Rht8主要分布在黄淮麦区;(2)与野生型品种相比,携带 Rht1 Rht2 Rht8的小麦品种,株高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3)携带 Rht2 Rht8的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均极显著低于野生型品种,而携带 Rht1的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则极显著高于野生型品种;(4)携带 Rht2 Rht8的小麦品种,小穗密度显著大于野生型品种,而携带 Rht1的小麦品种,小穗密度则显著降低。因此,不同矮秆基因对小穗密度性状的遗传差异可能是导致小麦赤霉病抗性和不同麦区矮秆基因选择利用差异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