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为明确麦田常规使用农药对灌浆后期灰飞虱虫量的影响并揭示原因,为稻麦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试验,开花初期喷施杀菌剂,花后7d喷施杀虫剂,研究了小麦花后5种农药(杀菌剂:多菌灵、咪鲜胺;杀虫剂:毒死蜱、乐果和吡虫啉)对小麦灌浆后期灰飞虱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多菌灵、毒死蜱和乐果均能导致小麦灌浆后期灰飞虱虫口密度显著增加,其中毒死蜱和毒死蜱加多菌灵处理分别使虫量增加255.2%和425.6%。花后27d测定小麦叶、穗中的游离氨基酸、还原糖、酚含量和蔗糖转化酶(Invertase,Inv)、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除吡虫啉和咪鲜胺外的农药处理均使小麦叶、穗中的游离氨基酸、还原糖含量和Inv活性增加,酚含量和PPO活性降低,以多菌灵加毒死蜱处理的调控效应最大。经相关分析,麦田灰飞虱虫口密度与小麦叶、穗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还原糖含量和Inv活性呈正相关,与小麦叶中酚含量和PPO活性呈负相关,说明农药对灰飞虱虫量的影响,可能是由于农药使小麦植株生理生化发生变化而引起。把灰飞虱虫量作为重要考虑因素,建议防治小麦赤霉病时宜轮换使用多菌灵与咪鲜胺,防治麦蚜时宜选用吡虫啉。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稻茬麦播种环节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小麦以播种环节农机农艺融合矛盾尤其突出,通过简要分析了江苏稻茬小麦播种环节农机农艺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提高农机农艺融合的有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简要分析了江苏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创新成果质量不高、转化应用率偏低、人才科技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了推进农业重大新品种创制、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做好江苏省小麦高产增效创建技术指导工作,根据江苏省高产增效创建工作的总体要求,制订2009~2010年度江苏省小麦高产增效创建技术指导方案。  相似文献   
15.
在缺磷土壤(速效磷含量低于6.37 mg/kg)上研究不同磷肥种类对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不同种类磷肥均能提高籽粒产量;不同磷肥品种间以复合肥增产效果最高,过磷酸钙最低;不同磷肥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GB/T17893-1999).不同磷肥对弱筋小麦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以施用复合肥对弱筋小麦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今年秋播工作总体上要以强化惠农政策落实为抓手,稳定播种面积,以四主推为核心,优化品种布局,加强配套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立足防灾减灾,落实好抗灾应变措施,提高秋播质量,为明年夏粮丰收奠定基础。技术措施上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简要分析了江苏省粮食种植成本构成情况;通过走访调研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分析了江苏省粮食生产降成本的典型案例;针对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简要分析了农业生产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19.
密度与氮肥运筹对宁麦9号氮代谢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密度与氮肥运筹对弱筋小麦品种宁麦9号植株氮代谢变化的影响,分析氮素运转与籽粒品质、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增加密度、降低施氮量或氮肥施用前移可显著降低植株氮素积累;各处理叶片氮素转运量和转运氮对籽粒的贡献率最高,其次为茎鞘,颖壳及穗轴最低。氮素转运量与转运效率呈显著正相关(r=0.7837~*)。适当降低花后14~35 d硝酸还原酶活性,籽粒蛋白质含量降低,籽粒品质改善。宁麦9号采用密度为240万·hm~(-2)、施氮量为240 kg·hm~(-2)和基肥、壮蘖肥、倒2叶肥比为7:1:2,可实现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20.
4.稻田套播技术 适用于腾茬迟于小麦播种适期的水稻茬口,完全免耕,省工节本,先播种、后割稻,争得了小麦播种季节,确保小麦适期早播,养老稻与早种麦两不误。主要缺点是:杂草防治压力大、前期麦苗较弱(偏高、偏细、分蘖率较弱),该播种方式淮北地区应用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