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6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30篇
园艺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1 毫秒
41.
植物阿魏酰转移酶(feruloyl transferase)是负责将阿魏酸从阿魏酰CoA转移至阿拉伯木聚糖分子上的关键酶之一,在阿拉伯木聚糖与木质素的连接上起到关键作用,因此与细胞壁抗降解屏障的形成密切相关。本研究以禾本科模式植物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为材料,通过qRT-PCR技术克隆得到了Bra1(PlantGDB No.:5g14720)基因的cDNA序列,其片段大小为1 369 bp。该基因的ORF编码443个氨基酸,蛋白质的理论分子质量为48.45 kD;基因原核表达以及蛋白质谱分析确定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能正确编码蛋白,分子量大小与理论值基本一致。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Bra1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中包含有BAHD酰基转移酶家族特有的HXXXD功能区以及DFGWG保守结构域,说明其是BAHD酰基转移酶家族的一个成员。对二穗短柄草基因组中89个BAHD酰基转移酶氨基酸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这89个酰基转移酶大致划分为4个大的亚族,每个大亚族又包含几个小的亚族,Bra1蛋白(属于第I亚族)与他人研究过的与香豆酸(p-coumalic acid, p-CA)代谢相关的阿魏酰基转移酶(属于第Ⅲ亚族)不属于同一亚族,其蛋白功能可能存在差异;同时,从89个蛋白的编码基因中选取了第Ⅲ亚族另外一个小亚族中的几个基因及与第Ⅲ亚族亲缘关系较远的第Ⅰ亚族的几个基因做了表达分析。qRT-PCR分析表明Bra1基因与其他几个基因相比较,表达量高并且稳定,并且在二穗短柄草成熟期的茎、叶和幼穗等组织器官中的表达量约为其幼苗期的2倍,与二穗短柄草体内阿魏酸的积累特征基本一致,表明这个基因可能参与调控植物细胞壁中的阿魏酸(ferulic acid, FA)介导的交联反应。本研究的结果为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提供了资料,为禾本科能源植物开发利用和农作物秸秆的再生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2.
芒属植物多倍体诱导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芒属植物是一种新兴的纤维素类生物质能源植物。为了提高芒属植物生物质产量和开发具有抗逆性的新品种,国内外广泛开展了关于其多倍体育种的研究。近年来,通过对其体外再生和诱变育种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本研究从芒属植物体外培养时外植体的选择,愈伤和丛生芽的诱导,多倍体诱导过程中秋水仙碱和氨磺灵的处理,倍性鉴定方法这几个方面对芒属植物多倍体诱导的相关研究做了综述,并对芒属植物多倍体育种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3.
本研究通过对13份芒与五节芒17个形态性状及Adh1基因序列的分析,探讨了芒与五节芒的自然杂交现象。形态性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疑似杂交种AD431与五节芒类群(AA335和AD625)聚为一类,疑似杂交种AA343、AD431、AD628、AD607、AD633和AD606与芒类群(AD623、AD512、AD620、AD619和AD627)聚为一类。Adh1基因序列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五节芒和芒的材料分别聚成2个明显分开的分支,所有的疑似杂交种中均检测到2种Adh1基因单倍型的存在,其中1个单倍型在系统树中与芒聚为一类,另1个单倍型与五节芒聚为一类。本研究的结果确证了AD431、AD431、AD628、AD607、AD633和AD606这6个疑似杂交种的真实性,证实了芒与五节芒种间确实存在自然杂交现象,为进一步阐明芒和五节芒的系统进化与亲缘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4.
利用主要农艺性状上具有显著差异的荻和南荻为亲本,杂交得到种间杂交种F1群体(232个单株)为试验材料,对荻和南荻杂交种茎节数、叶片长、叶宽、主茎长、花茎长、花序长、株高、基部茎径、平均单分蘖干重、最大分蘖干重、分蘖数和单株重等12个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了度量,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F1杂交群体的12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F1分离群体中12个主要农艺性状呈连续的、单峰、偏态分布,说明这些性状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除基部茎径外的其他11个农艺性状都有较大的中亲优势,其中单株重、平均单分蘖干重、花序长、主茎长、株高、最大分蘖干重具有显著的超高亲优势,说明杂种优势可以作为荻和南荻育种的主要方法。混合遗传分析表明,花茎长、最大茎重能检测到1对主基因,叶片宽、主茎长、株高、分蘖数、单茎均重、单株重能检测到2对主基因的存在,主基因遗传率大小顺序为叶片宽(87.76%)>单株重(81.48%)>单茎均重(65.12%)>分蘖数(59.20%)>主茎长(49.87%)>株高(48.01%)>花茎长(47.75%)>分蘖最大茎重(37.19%)。产量相关性状中的单株重、单茎均重和分蘖数具有较高的主基因遗传率,适合于早期世代选择。这12个农艺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多数性状间的相关性为极显著的正相关,其中单株重与分蘖数、单茎均重、主茎长和株高的相关系数最大,在育种实践中可以利用相关性状进行间接选择。  相似文献   
45.
四倍体盾叶薯蓣快速繁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二倍体和四倍体盾叶薯蓣无根苗生根条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以改良的MS培养基 (MS基础上铵态氮减半 )为基础 ,四倍体盾叶薯蓣愈伤组织诱导及不定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 :MS(改良 ) + 6 BA 0 .5mg/L + 2 ,4 D 2 .0mg/L和MS(改良 ) +6 BA 2 .0mg/L +KT 0 .5mg/L。MS(改良 ) +NAA 0 .2mg/L培养基结合茎基部带部分倒圆锥形愈伤组织的切法最适于四倍体无根苗生根 ;以珍珠岩代替琼脂作支持物 ,既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又提高了移栽成活率。  相似文献   
46.
草坪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草坪病害生物防治是当今草坪病害防治研究的一个热点,其研究重点集中在生物防治机制的研究,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1)抗生素的产生;2)微寄生或分解活性;3)诱导植物产生抗性;4)对营养源的竞争作用.  相似文献   
47.
匍匐翦股颖农杆菌转化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匍匐翦股颖品种回旋、潘娜A-1、L-93的胚性愈伤组织为受体材料,利用根癌农杆菌EHA105介导将外源NAS基因导入其中,通过G418(40mg/L)筛选40d,分化培养得到再生植株,通过分子检测检出阳性株,最终农杆菌的转化率分别为0.90%、1.54%、2.02%。  相似文献   
48.
基因工程在药用植物次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利用农杆菌转化药用植物细胞获得培养物以生产次生物的研究进展、药用植物功能基因克隆与转化等方面的研究动态。分析了该研究领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9.
芒种内F1杂交种的配制及杂种真实性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杂交方法,建立了一个包含有142个单株的芒正反交F1后代群体,并采用SSR分子标记对杂交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以HAU116和HAU388两个SSR标记表现为共显性,鉴定出的真杂种个体数分别是121株和138株;而以HAU72、HAU384和HAU517三个标记表现为显性,其中HAU72标记从C0344(♀)×A0420(♂)后代群体中鉴定出54株为真杂种,HAU384和HAU517标记则从A0420(♀)×C0344(♂)后代群体中分别鉴定出48株和47株为真杂种。尽管不同标记的鉴定结果不完全一致,但后代群体中的每一个体均被至少一个标记鉴定为真实杂种。  相似文献   
50.
通过农杆菌介导,将几丁质酶基因和葡聚糖酶基因导入籼稻E32、9311、特青、盐恢559等4个栽培品种的愈伤组织中,经筛选与培养获得转基因植株.分子检测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受体植株基因组中.抗病性鉴定的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抗稻瘟病的能力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