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1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穗颈瘟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大发生时可引起水稻的大幅减产。近年来水稻灌浆期间天气十分利于其发病,加上长期使用三环唑,虽用药频繁,但防治效果却不理想,因此有必要筛选出更高效的杀菌剂。本文收集了几种新药剂及新结构化合物,以期可以筛选出比现在常用杀菌剂三环唑有更好效果的农药新品种。结果表明:对叶瘟防效最好的为27%三环己唑醇SC,达74.76%;其次为常规对照药剂75%三环唑WP(64.53%)和35%氟唑嘧菌酯SC(64.41%),病指防效超过60%的还有32.5%苯甲·嘧菌酯SC(62.51%)和40%富士一号EC(61.95%);最差的是20%稻瘟酰胺SC,仅为28.5%。对穗颈瘟防效最好的是25%烯肟菌胺三环唑SC,防效达100%;其次为25%吡唑醚菌酯SC(99.25%)和75%三环唑WP+43%戊唑醇WP(98.11%);防效在90%以上的还有10%嘧菌酯SC(95.85%)、9%吡唑醚菌酯SC(94.72%)、20%稻瘟酰胺SC(93.96%)、32.5%苯甲·嘧菌酯SC(92.45%)、75%肟菌酯戊唑醇WG(92.08%)、27%三环己唑醇SC(91.7%)和40%富士一号EC(90.57%);防效最差的是常规对照药剂75%三环唑WP,为72.08%。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8%炔草酸EW对小麦田硬草的防除效果和安全性,进行了8%炔草酸EW不同剂量与当地常规药剂配方对小麦田硬草的防效比较。结果表明:药后30 d,8%炔草酸EW 80 ml/667 m2即可达到常规药剂配方防除效果,校正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在85%和98%以上。  相似文献   
13.
为了缓解稻麦茬口压力,试验通过在不同时间研究不同穗型的水稻品种,在不同留茬高度情况下,对稻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通过试验结果提出最佳的收获时间。  相似文献   
14.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氟唑菌酰羟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验证丙硫菌唑新上市产品的防效和稳定性,进行了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氟唑菌酰羟胺和丙硫菌唑对小麦赤霉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扬花期2次用药以30%丙硫菌唑油悬浮剂750 mL/hm~2处理病指防效最高,达88.26%,氟唑菌酰羟胺次之;氟唑菌酰羟胺扬花期1次用药病穗率和病指防效低于2次用药,扬花初期和扬花盛期用药防效无明显差异,对赤霉病菌及其他次要病害的保护时间较长,可作为赤霉病防治替代或备选药剂。  相似文献   
15.
几种药剂防治水稻叶瘟和穗颈瘟的效用与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本研究比较了几种药剂对水稻叶瘟和穗颈瘟的防治效果及使用技术。结果表明,75%三环唑WP 30 g/667 m~2和40%稻瘟灵EC 100 m L/667 m~2防治叶瘟的效果较好,75%三环唑WP 30 g/667 m~2和27%三环己唑醇SC 80 m L/667 m~2对穗颈瘟的防治效果较好;同时发现叶瘟的防治力度也会影响后期穗颈瘟的发生程度。因此,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应着重于前期叶瘟病,后期可减少穗颈瘟的打药次数,既可以降低成本,又能减少水稻的农药残留。  相似文献   
16.
进行了8种不同药剂对稻纵卷叶螟防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稻纵卷叶螟低龄期用药防治,48%毒死蜱(猛清)80 m L/667 m~2和稻腾30 m L/667 m~2均有很好的杀虫效果和保叶效果,40%噻虫·茚虫威20 m L/667 m~2和16%甲维·茚虫威12 g/667 m~2处理的杀虫效果和保叶效果次之,但持效期较长,其他处理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48%氰烯菌酯·戊唑醇、32%丙硫菌唑·戊唑醇、10%吡唑醚菌酯·戊唑醇等几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2%丙硫菌唑·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最好,而且小麦色泽金黄,颖枯很少;而生物制剂木霉菌和10%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差。10%井冈霉素对氰烯菌酯与戊唑醇的复配配方有一定增效作用,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 40 mL/667 m~2的防效略好于25%氰烯菌酯SC 100 mL/667 m~2+43%戊唑醇SC 20 mL/667 m~2复配的防效,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 60 mL/667 m~2的防效明显好于25%氰烯菌酯SC 100 mL/667 m~2+43%戊唑醇SC 20 mL/667 m~2复配的防效。另外,常规使用的配方40%多菌灵SC 130 mL/667 m~2+43%戊唑醇SC 20 mL/667 m~2和25%氰烯菌酯SC 100 mL/667 m~2+43%戊唑醇SC 20mL/667 m~2之间防效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8.
水稻机械侧深精准施用基肥技术试验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生产中传统施肥方式肥料损失大,利用率低。侧深施肥与水稻栽插一次性完成,可减少作业程序和肥料损失,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试验设4个处理,以传统基肥抛施尿素方式为对照,设置3个不同尿素用量侧深施肥方式,研究其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侧深施肥有利于低位分蘖,侧深施肥处理1高峰苗降低4.5万株/667 m^2,成穗率提高7.4%,穗粒数增加11粒/穗,有利于争大穗,从而提高产量。说明侧深施用与常规施用等量基肥的情况下,后期减少1次分蘖肥的使用,最终穗数与常规施肥相当,但穗粒结构中的实粒数明显高于常规施肥处理,这是产量大幅提高的主要原因,其他产量影响因素无明显差异。侧深施肥基肥量过大(22.5 kg/667 m^2)时,分蘖过多,高峰苗难控制,后期无效分蘖退化慢,生物产量过大,导致肥料和温光资源浪费,最终穗型减小,穗粒数减少,经济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