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8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5篇
  20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42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直播条件下播种量对不同千粒重杂交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直播条件下播种量对不同千粒重杂交稻产量形成特点和干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以雅5优2199(小千粒重)和内6优103(大千粒重)为材料,于2017年采用人工撒播栽培方式在四川德阳进行不同播种量(7.5、15.0、22.5、30.0、37.5 kg/hm~2)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杂交稻产量影响显著,有效穗数和干物质量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每穗粒数呈下降趋势,播种量对结实率、千粒重和收获指数影响不显著。雅5优2199产量随着播种量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以播量为22.5 kg/hm~2的处理最高,达10.86 t/hm~2,较播量为7.5 kg/hm~2的处理增加了20.53%,差异显著;内6优103产量以播量为37.5 kg/hm~2的处理最高,达10.82 t/hm~2,较播量为7.5 kg/hm~2的处理增加了11.20%,差异显著;2个品种在15.0、22.5、30.0、37.5 kg/hm~2播量时,处理间产量差异均不显著。不同千粒重杂交稻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产量和种子成本,小千粒重杂交稻的适宜播种量为15.0~22.5 kg/hm~2,大千粒重杂交稻的适宜播种量为22.5~30.0 kg/hm~2。  相似文献   
92.
蒋鹏  陈立贵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5657-15658
[目的]研究魔芋葡甘聚糖含量、酶浓度对KGM/XG复合凝胶降解性能的影响,为魔芋葡甘聚糖(KGM)水溶胶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首先制备了KGM/XG复合凝胶,进行了水凝胶体外降解试验,并研究了不同KGM用量、酶浓度对水凝胶降解性能的影响。[结果]KGM/XG水凝胶可被含β葡聚糖苷酶的纤维素酶降解,而不能被不含β-葡聚糖苷酶的胰酶等降解。水凝胶的平均降解速率随着KGM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随着酶浓度的增加,凝胶的降解速率逐渐升高。[结论]该水凝胶保持了KGM的生物可降解性;降低XG含量能增加凝胶的降解速率;酶浓度的增加能有效地提高凝胶的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9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中的植物景观在改善人居环境中承担着重要使命,目前城市植物造景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而数字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对植物景观的营造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为推动数字技术在植物造景中的全面深度融合,论述数字技术在植物景观设计、营造、维护3个阶段的重要作用,阐明了...  相似文献   
94.
免耕栽培对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根系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免耕对杂交水稻根系特性的影响.在前3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于2007年在长沙以两优培九为材料,进行了翻耕移栽、翻耕直播、免耕移栽和免耕直播4种耕作方式的田间比较试验。在水稻直播条件下。分蘖中期免耕稻的根冠比和单株根干重均高于翻耕稻,增幅分别为23.42%0和3.33%,幼穗分化期增幅为30.01%和18.75%;在水稻移栽条件下,免耕稻分蘖中期的根冠比和单株根干重均高于翻耕稻.增幅分别为10.24%和10.57%,幼穗分化期增幅分别为22.67%和4.35%。无论直播或移栽.各个时期免耕稻的根系活力和根长均高于翻耕稻,免耕和直播能一定程度地提高水稻根系的活力。  相似文献   
95.
为了探明免耕对杂交水稻产量的影响.在前3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于2006-2007年在长沙以两优培九为材料进行了翻耕移栽、翻耕直播、免耕移栽和免耕直播4种耕作方式的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直播条件下,免耕稻与翻耕稻氮素的吸收量相似,而磷素和钾素吸收量分别比翻耕稻高11.52%和10.44%;在移栽条件下,免耕稻氮素和磷素的吸收量分别比翻耕稻高13.52%和0.67%,但钾素的吸收量比翻耕稻低12.36%。无论在移栽或在直播条件下.免耕稻与翻耕稻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无论在翻耕或在免耕条件下.直播稻产量略高于移栽稻,2006年和2007年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6.
栽培方式对双季超级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在湖南农业大学(长沙)和浏阳市永安镇以超级稻为材料,进行了不同栽培方式的大田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栽培方式对超级稻有效穗数有显著影响,各处理以免耕摆栽的有效穗最多,早稻为280.14万~308.49万/hm^2。晚稻为378.31万~416.53万/hm^2;(2)栽培方式对超级稻干物质积累量有显著影响.“三定”栽培前期干物质积累较慢,但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多和转运效率高.其中早稻提高12.51%,晚稻提高10.20%~18.07%;(3)栽培方式对超级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有显著影响.各处理以“三定”栽培产量最高,早稻为6.94~7.21t/hm^2,晚稻为9.23~9.86t/hm^2,其高产的原因与每穗总粒数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97.
移栽密度和施氮量对天优华占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湖南长沙和郴州,以天优华占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移栽密度(每公顷37.0万穴和22.2万穴)和不同施氮量(每公顷0,120,165和210kg)条件下.超高产水稻干物质生产积累与产量形成。结果表明:相同移栽密度下,施氮可提高超高产水稻在齐穗期和成熟期的干物积累量及产量,但各施氮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施氮还会降低收获指数。施氮对产量构成的影响存在地区间差异.在长沙增施氮肥增加了有效穗数、颖花数和千粒重,而在郴州主要是增加了有效穗数。  相似文献   
98.
以4个不育系和4个恢复系配制的16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利用自主研发的一种鉴定水稻落粒性的装置,研究了亲本对其所配组合落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落粒率主要受不育系以及不育系与恢复系互作的影响,恢复系间的差异不显著;以不育系R18A配制的杂交组合落粒率较高,而以D1716A配制的杂交组合落粒率较低;落粒率较高的杂交组合有R18A/R7329、2394A/R7329,落粒率较低的杂交组合为D1716A/R727、D1716A/R7329、2394A/R642。  相似文献   
99.
以重穗型杂交稻德优4727和轻穗型常规稻五山丝苗为材料,设置4个施氮量(0、120、165、210 kg/hm~2,分别记为N0、N120、N165、N210)和3种移栽密度(25.0、19.1、12.5丛/m~2,分别记为D1、D2、D3),于2016年在四川德阳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重穗型杂交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水稻品种的适宜移栽密度均为25.0丛/m~2,在此移栽密度下,重穗型杂交稻德优4727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以N165处理产量最高(10.90 t/hm~2),轻穗型常规稻五山丝苗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升高趋势,以N210处理产量最高(10.21 t/hm~2);相同移栽密度下,参试水稻品种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移栽密度的增加,参试水稻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呈增加趋势。可见,提高移栽密度,减少施氮量可兼顾水稻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其最佳肥密组合为施氮量165 kg/hm~2、移栽密度25丛/m~2,即低氮密植可作为重穗型杂交稻高产高效栽培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0.
以大穗型杂交中稻蓉18优1015和多穗型杂交中稻内6优103为材料,于2018年在四川泸县开展试验,研究稻鱼共生模式下不同施氮量(N0,不施氮;N1,减氮66.6%;N2,减氮33.3%;CK,常规施氮,施氮量135 kg/hm^2)对杂交中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干物质、收获指数、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穗型杂交中稻产量以N2处理最高,较CK增加2.8%;多穗型杂交中稻产量以CK最高,较N2、N1处理分别增加5.3%、20.4%;随施氮量的增加,杂交中稻有效穗数、干物质量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结实率、收获指数则呈下降趋势,减量施氮对杂交中稻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大穗型杂交中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N2、N1处理较CK分别增加63.2%、45.6%,多穗型杂交中稻氮肥农学利用率N2处理较CK增加了27.4%;随施氮量的增加,杂交中稻氮肥偏生产力呈显著下降趋势,与CK相比,N2、N1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74.6%和48.2%。可见,在稻田养鱼模式下,综合考虑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杂交中稻的适宜减氮量为3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