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2篇
  1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机械收获模式下直播冬油菜密度与行距的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华油杂62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密度15万株hm–2 (D1)、30万株hm–2 (D2)、45万株hm–2 (D3)为主区;行距15 cm (R15)、25 cm (R25)、35 cm (R35)为裂区,研究密度及行距变化对油菜群体人工收获产量、叶面积指数(LAI)、角果皮面积指数(PAI)、透光率、抗倒伏、抗裂角性能及机械收获产量的影响,探讨透光率与产量、抗倒性的关系,建立机械化生产模式下油菜密度及行距最优配置。结果表明,密度增加或行距减小,油菜成株率适宜,LAI、PAI值增加,冠层透光率下降,群体生物量及经济系数增加,人工收获产量增加;但单位LAI(PAI)光拦截量、单株生物量及根干重下降,且较低的单位LAI (PAI)光拦截量有利于提高油菜经济系数;密度及行距处理间差异及互作效应显著,与农户习惯种植模式(D2R25)相比,在D3R15处理下可增产14.1%,获得最高人工收获产量。密度或行距增加,地上部鲜重、株高降低及根冠比增加,导致油菜茎秆、根倒角度下降,抗裂角指数增加,机械收获产量变化趋势与人工收获产量一致,与机械收获总损失率相反,表明除通过提高油菜抗倒性和抗裂角性降低机收损失外,较高的人工收获产量是获得较高机械收获产量的前提。由回归方程可知,与常规30万株hm–2密度、25 cm行距配置比,密度43.8万株hm–2和行距21 cm配置可使蕾薹期LAI提高21.02%、透光率及单位LAI光拦截量分别下降32.47%与17.36%,角果期PAI增加15.08%、透光率及单位PAI光拦截量分别下降32.04%与3.30%,获得较高的机械收获产量,进一步提高油菜机械化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2.
多效唑对油菜机械收获关键性状的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产、高效是油菜生产目标口油菜机械收获技术可减少用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油菜生产效益,但在油菜机械收获技术推广中常碰到因倒伏导致减产及机械收获操作困难等问题。甘蓝型油菜植株高大、成熟期角果易开裂,高产要求下,更易发生倒伏而不利于进行机械作业,同时也会造成收获损失率偏高,最终导致产量降低。多效唑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合理施用可显著提高油菜抗倒性、改善角果发育及产量形成,进而提高油菜生产效益。从当前油菜生产实际出发,综述了施用多效唑对油菜产量、抗倒性及抗裂角性等机械收获关键性状的影响及其机理,以期为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过程中多效唑的正确合理使用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种植密度对油菜机械收获关键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小勇  周敏  王涛  张兰  周广生  蒯婕 《作物学报》2018,44(2):278-287
油菜机械化生产中, 茎秆倒伏和角果开裂是引起产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为探究密度对油菜机械化关键性状的影响, 以中双11、华油杂9号为材料, 设置4个密度(15万株 hm-2、30万株 hm-2、45万株 hm-2和60万株 hm-2), 测定产量构成、倒伏指数及抗裂角指数相关指标。结果表明, (1)不同密度下, 群体有效角果数, 每角粒数差异显著, 2个品种产量均在45万株 hm-2时最大; (2)随密度增加, 油菜根颈粗变细, 茎秆倒伏指数增加, 增加了倒伏风险; 在低密度(15万株 hm-2和30万株 hm-2)下, 茎秆临近冠层部位最易倒伏, 在高密度(45万株 hm-2和60万株 hm-2)下, 茎秆中部及中部偏上部位倒伏指数较大, 即与低密度相比, 高密度油菜茎秆倒伏发生部位降低; (3)分枝抗裂角指数均小于主茎抗裂角指数, 且随分枝高度降低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不同品种油菜主茎抗裂角指数对密度响应存在差异: 中双11随密度增加逐渐降低, 在15万株hm-2下最大, 华油杂9号则随密度增大呈先增后降趋势, 在30万株 hm-2下最大。角果发育初期至成熟期含水量下降速率与抗裂角指数极显著负相关, 且相关系数最大, 表明该指标是密度影响抗裂角指数的最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氮肥和密度对直播油菜冠层结构及群体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华油杂62为材料,10月5日机械直播,在中氮(180 kg N hm–2)和高氮(270 kg N hm–2)2个水平下设置5个密度(15×104、30×104、45×104、60×104和75×104株hm–2)处理的裂区试验,研究产量、冠层结构、农艺和光合特征等指标。结果表明,2个氮水平下,分枝起点高度和冠层倒伏角度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根颈粗和冠层高度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在45×104株hm–2密度范围内,低效分枝比例随密度增加而减少。中氮水平下,45×104株hm–2和60×104株hm–2处理产量较高,在2921.2~3109.8 kg hm–2之间。高氮水平下,30×104株hm–2和45×104株hm–2处理产量较高,在3607.2~3772.4 kg hm–2之间,与其对应的初花期叶面积指数和结实期角果皮面积指数分别为3.72~3.94和4.21~4.34;初花期和结实期的透光率分别为6.1%~7.4%和16.4%~18.1%;群体有效角果数为65.5×106~68.7×106 hm–2。与传统的移栽油菜相比,直播油菜通过"减氮增密"栽培措施,在纯氮用量270 kg hm–2条件下,2种密度(30×104和45×104株hm–2)均可获得3600 kg hm–2以上产量,且适度密植可降低根颈粗,冠层相对集中,利于机械收获。  相似文献   
15.
油菜在整个生育期中对水分要求严苛,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强降雨事件的发生,油菜生产环境恶化,干旱和淹水交替发生,对油菜的生育进程及代谢过程产生了显著影响,使油菜产量降低、品质变劣。一播全苗是作物高产稳产的基础,油菜播种后的水分条件很大程度决定了成苗数量,而成苗后各生育期的水分条件在油菜生产中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决定了油菜最终的生产效益。在面临水分胁迫的过程中,油菜根系优先感应到干旱/淹水信号,同时地上部发生气孔关闭、光合作用减弱及渗透调节等一系列生理反应,地上部-地下部同时启动相应机制以对抗水分逆境,而现有的研究中尚未对油菜根-冠互作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6.
不同栽培模式对油菜产量和倒伏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建立与油菜相匹配的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方式,设置3种栽培模式即常规栽培(FP)、超高产栽培(SP)和高产高效栽培(HH),于2013—2014年在湖北枝江单季稻区用中熟油菜品种华双5号,武穴双季稻区用早熟品种华早291选择不同肥力田块(高肥力、低肥力)进行试验,测定3种栽培模式下油菜生物量和生育期间的光能资源利用率、产量、田间倒伏等指标。结果表明,与FP相比,在高、低肥力下,SH和HH均提高了各时期的光能截获率和光能利用效率,HH模式薹肥施用比例高,在后期光能截获率下降速率最低,仍保持较高的光合面积,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SH模式和HH模式下,收获指数和产量均显著高于FP模式,且以SH模式最高。株高、根冠比和抗折力均表现为SHHHFP;倒伏指数与倒伏角度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在不同地力条件下均表现为SHFPHH。综上,HH模式的籽粒产量虽略低于SH模式,但不显著,而后期倒伏显著降低。与SH模式相比,HH模式通过增加种植密度,减少氮肥投入和施肥次数,起到了"以密抗倒、以密省肥"的效果,机械收获效率显著提高,可实现高产高效栽培。  相似文献   
17.
正甘蓝型油菜非常适合作为饲料作物,其主要特点包括:①生长快,产量高;②饲料品质好,粗蛋白含量高(干基20%左右),适口性好;③饲用方式灵活多样,饲养效果好;④不影响粮食生产,缓解冬、春两季饲料不足的矛盾;⑤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生态效益好;⑥耐盐碱,种植面积潜力巨大。此外,甘蓝型油菜的胡萝卜素、维生素A和钙含  相似文献   
18.
油菜多功能利用优势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国产菜籽油占国产油料作物产油量的55%以上,发展油菜生产对维护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油菜的功能不断得到开发利用,除油用外,还可用作蔬菜、饲料、绿肥、观赏和蜜源植物等。傅廷栋指出:“油菜是一、二、三产业结合得最好的作物,是与藏粮于地、农牧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相关的作物。”近年来,我国油菜科技工作者的大量研究充分证明了油菜的多功能利用价值。以油用为主,因地制宜地拓展饲用、肥用、菜用、花用、蜜用等功能,能够大幅提高油菜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9.
20.
我国饲料油菜种植及应用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粮改饲”政策在我国的逐步推行,饲料油菜在我国西北、东北地区以及长江流域的推广面积逐年增加,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户和养殖户的认可。本文回顾了饲料油菜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总结了饲料油菜的特点,并对饲料油菜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种植制度、利用方式及饲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综述;讨论了我国饲料油菜生产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饲料油菜的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