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0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63篇
林业   168篇
农学   101篇
基础科学   47篇
  66篇
综合类   547篇
农作物   76篇
水产渔业   23篇
畜牧兽医   208篇
园艺   47篇
植物保护   4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从选茬整地、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适期播种、田间管理、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总结了张掖市沿山冷凉地区旱作油菜丰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区和同类区域油菜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2.
洛阳市1995-2005年生态足迹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洛阳市1990、2000和2005年1∶10万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为信息源,参考1995、2000、2005统计资料,结合其地貌区域划分结果,对洛阳市生态足迹、全市生态承载力以及3大区域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①洛阳市1995—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逐渐增加,人均可用生态供给力逐渐下降,人均生态赤字从1995年的1.1555hm2/人上升到2005年的3.0602hm2/人,说明洛阳市人口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逐渐增加,目前已超出了生态承载力的范围,人地关系十分紧张;②各类土地生态足迹中,耕地生态足迹最大,其次为化石能源地和草地,反映出洛阳市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资源的消耗;③人均生态供给力以耕地减少最大,人均水域供给和人均建设用地供给变化相对较小,但水域人均承载力增加到2005年,也仅有0.0013hm2/人,表明洛阳市自然水环境的自然容量不高,在水资源丰富的表象下,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不足;④快速发展的平原区人均生态容量低,突显其人地关系的紧张,生态压力巨大。  相似文献   
993.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西昌市1985—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剖析了西昌市20a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空间表现,以及生态承载力变化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985—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总平均从1.1753hm2.人-1增加到5.2479hm2.人-1;除建设用地人均承载力上升,耕地、林地、草地、水域人均承载力均下降,总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985年的1.0372hm2.人-1下降至2005年的0.7769hm2.人-1;人均生态赤字呈现显著上升,生态足迹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94.
草莓白粉病是草莓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在商丘市发生普遍,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大棚草莓栽培,白粉病发生早、危害重,据笔者2007-2009年调查,平均病叶率分别为21.6%、25.3%、31.8%,平均病果率分别为17.8%、23.2%、27.7%,  相似文献   
995.
选取石河子作物生长发育关键期紧密联系的四个物候性节气(谷雨、小满、芒种、小暑),分析节气内平均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和M-K检验突变特征,还对选出的四个物候性节气进行R/S分析,并对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以方便为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1981-2016年石河子这四个节气平均气温呈均增加趋势。(2)芒种节气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余三个节气降水量呈增加趋势。(3)谷雨节气平均气温突变年份在2006年,小满节气在1995年,芒种节气在1996年和1999年,小暑节气在2000年和2003年发生突变。(4)石河子这四个节气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未来趋势会与1981-2016年变化趋势呈相同趋势,增加趋势不是很强。  相似文献   
996.
琼北农田土壤重金属水平及潜在生态风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琼北高背景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共采集103个样品,分析农田土壤中12种重金属(As、Cu、Cr、Zn、Pb、Ni、Hg、V、Mn、Co、Cd、Se)的含量,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该地区农田重金属累积程度和潜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该地区4类农田土壤(赤红壤、砖红壤、水稻土和火山灰土)中Ni、Cr、Co、Cu、V、Mn平均含量比海南省背景值高1.11~11.06倍,比全国背景值高1.01~5.92倍;和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比较,Ni、Cr、Cu、Co、V、Mn存在普遍的超标现象;基于三角模糊数的地累积指数表明Ni、Co、Cr和Mn存在累积现象;除火山灰土外,其余3类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综合指数均为轻微生态危害,其中重金属Ni、Hg和Co的累积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997.
运用实测法对重庆市CO_2的排放量、排放强度和排放源进行了测算,并在此基础上,将STIRPAT拓展模型应用于重庆市化石能源消耗的CO_2排放峰值的测算.结果表明:(1)伴随着重庆市经济的高速增长,重庆市CO_2排放量急剧增加,重庆的经济发展还是粗放型增长;(2)历史渊源(重工业基地)和国家发展战略(东部优先发展)决定了重庆市的碳排放强度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能源利用率相对较低;(3)大量的煤炭消费是CO_2的主要来源,其平均贡献率高达82.33%;(4)按照当前发展趋势,重庆市的CO_2排放峰值将在2025-2045年期间出现;(5)产业转型和碳排放强度对峰值的出现具有显著影响,经济发展中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对碳排放强度的控制,会推动峰值提前到来.反之,则会导致重庆市碳排放峰值出现时间后延.  相似文献   
998.
通过盆栽试验及大田试验对黄壤旱地施用不同比例的生物质炭,探讨施用生物质炭对白菜养分吸收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泥土、黄砂土施用5%~15%生物质炭能明显的提高白菜产量,白菜植株中N、P、K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其增幅的大小顺序为PKN;而且白菜植株中Fe、Mn、Cu、Zn、B含量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白菜产量与植株Fe、Mn、Cu、Zn含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黄泥土、黄砂土施5%~15%生物质炭后白菜植株中可溶性固形物、水溶性总糖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而维生素C、硝酸盐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可溶性固形物、水溶性总糖、维生素C含量与Fe、Mn、Cu、Zn含量存在显著性负相关,硝酸盐含量则与N、K含量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黄壤旱地施用生物质炭能明显促进白菜对养分的吸收,有利于提高白菜水溶性总糖的含量以及降低硝酸盐的含量。  相似文献   
999.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特征、技术模式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促进我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综述了各区域农作物秸秆资源产生、利用现状及现有技术模式。2016年全国秸秆理论资源量达到9.84×108t,可收集量达到8.24×108t,玉米、水稻和小麦三类农作物秸秆占总量的83.51%。秸秆已利用量为6.73×108t,综合利用率达到81.68%,其中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利用率分别为47.20%、17.99%、11.79%、2.23%、2.47%,形成农用为主的综合利用格局。不同区域之间秸秆利用水平差异显著,华北区、西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东北区秸秆综合利用率依次为94.73%、89.21%、88.89%、83.01%、74.27%、63.43%。全国秸秆利用技术模式可分为秸秆还田利用型和循环利用型两大类,其中秸秆还田模式主要有玉米秸秆深翻养地还田模式、棉花秸秆深翻还田技术模式、麦秸覆盖玉米秸秆旋耕还田技术模式、少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模式、稻麦(油)秸秆粉碎旋耕还田技术模式、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技术模式;秸秆循环利用模式主要有秸-饲-肥种养结合技术模式、秸-沼-肥能源生态技术模式、秸-菌-肥基质利用技术模式、秸-炭-肥还田改土技术模式。为进一步促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提出了构建整体推进的工作体系、全量利用的技术体系、完善配套的政策体系相互结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00.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林业产业发展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阐述了林业技术创新对现代林业发展的意义,并提出了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和推动林业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以期为实现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