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1篇
农学   8篇
  1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41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 毫秒
91.
杧果象是杧果的重要害虫,该类害虫的为害严重影响杧果的产量和质量,对杧果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调查发现杧果果肉象和果实象在云南发生为害严重,发生程度不一,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受害重.采用溴甲烷对采后的丰亡果鲜果及新鲜果核进行熏蒸处理,结果表明:在20~25℃,常压下使用72/m~3,溴甲烷熏蒸鲜果、新鲜果核3 h或使用24、36 g/m~3溴甲烷进行熏蒸鲜果6 h,可100%杀死果肉及果核内的杧果象且果实外观、风味未发生改变,种子发芽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2.
为研究芒果可可球二孢枝枯病菌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以期为该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本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来自中国芒果主产区海南、广东、广西、云南、 四川、贵州、福建和台湾 8 省份的 104株芒果枝枯病菌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芒果枝枯病菌株对甲基硫菌灵的EC50范围为0.0056~1.2852μg/mL,平均值为(0.3923±0.2267) μg/mL,最大EC50值是最小EC50值的229.5倍。菌株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频率分布近似呈单峰曲线,平均EC50值可作为菌株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基线。根据抗性分级标准,104株菌株中,均未出现抗性菌株。芒果可可球二孢枝枯病菌对甲基硫菌灵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生产上仍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但不同菌株的敏感性之间具有一定差异性,存在潜在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93.
本研究运用同源克隆技术克隆了杧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Cglac3漆酶基因,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了该基因在侵染过程、漆酶基因LAC1突变体、外切葡聚糖酶基因CgCBH1突变体中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杧果炭疽病菌漆酶Cglac3基因大小为1842 bp,含3个内含子,大小分别为56、51、58 bp。Cglac3开放读码框编码558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61.38 kDa,等电点(PI)为4.50。与未侵染对照0 h的表达量相比,Cglac3在6 h孢子萌发形成附着胞时表达量迅速升高,在12 h侵入寄主后达到最高,之后在菌丝扩展、叶片显症过程中出现波动,但均远高于0 h的表达量,显示Cglac3在侵染的不同阶段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能是胶孢炭疽菌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与野生型相比,Cglac3表达量在杧果炭疽病菌漆酶基因LAC1敲除突变体中下降了74%,在外切葡聚糖酶基因CgCBH1敲除突变体中下降了56%;在CgCBH1缺失敲除突变体中,LAC1的表达下降了68%,与Cglac3的表现趋势一致,说明Cglac3的表达受LAC1调控,外切葡聚糖酶基因CgCBH1也会影响Cglac3LAC1的表达。  相似文献   
94.
以芒果炭疽病病原菌rDNA-ITS为靶标,建立并完善多重巢式PCR检测技术,结合常规形态学特征分析,对中国华南地区10个田间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技术特异性强、灵敏度达2fg/μL、重复性强、可操作性强,能同时检测、区分2种病原菌,能够应用于田间炭疽病害的检测工作,也是常规形态学鉴定的补充.利用该技术检测到田间芒果炭疽病存在胶孢、尖孢2种病原菌的复合侵染,该结果为后续开展有效防控措施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5.
对海南省部分牧草病害进行了调查与病原鉴定,发现真菌性病害10多种,其中国内新记录寄主病害8种。为害较重的病害有银合欢黑霉病、山蚂蝗炭疽病、爪哇大豆瘤座孢叶斑病和野花生炭疽病等。  相似文献   
96.
芒果炭疽病是世界性的主要病害之一,引起芒果炭疽病的病原菌有胶孢炭疽菌和尖孢炭疽菌2种。通过溶壁酶酶解菌丝体成功制备尖孢炭疽菌原生质体,用抗潮霉素基因作为选择标记,采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用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pCT74-sGFP)转化原生质体,获得表达GFP尖孢炭疽菌的转化子菌株;转化子菌株在含潮霉素平板上经多次单孢纯化后,在无选择压下连续继代培养仍能发出稳定而强烈的绿色荧光,用GFP特异性引物PCR扩增转化子菌株基因组DNA获得预期大小片段,表明gfp基因已成功导入芒果炭疽病病原菌基因组中,且稳定遗传;GFP标记菌株生长正常,致病性和野生型菌株无明显差别,这为进一步研究该病菌在自然界的生物学及侵染方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7.
由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侵染引起的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是影响橡胶树产胶量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开展该病原菌在活体叶片中的病理学研究,本实验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表达盒插入了多主棒孢菌经定点突变后的ITS序列中,构建了重组质粒p ITGH,并经PEG介导转化了原生质体,获得了GFP标记的多主棒孢菌转化子,所获得的转化子经过连续7次转接培养后仍能在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芽管和菌丝中稳定地发出强烈的绿色荧光,其生长特性和致病性与野生菌株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8.
芒果炭疽病对代森锰锌的抗药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芒果炭疽病菌对代森锰锌的敏感性,在多年未使用农药的野生芒果种植区采集获得64个单孢菌株,通过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代森锰锌敏感性,EC50平均值为(19.59±17.71)μg/mL,以此作为敏感性基线评价采集自国内及泰国、美国等芒果产区128株芒果炭疽病菌对代森锰锌的敏感性。不同菌株对代森锰锌的敏感性有明显的差异,EC50值为0.09~3232.09μg/mL,均值为(284.64±445.28)μg/mL。不同地区菌株对代森锰锌的敏感性不同,菌株抗性频率以云南的最高,广西其次,美国的最低,其他地区的以低抗为主,广西和广东均出现了高抗菌株。不同部位菌株分离自叶片的最多,茎的最少,叶和果均出现了高抗菌株。  相似文献   
99.
通过采集或交流的方式共得到海南、广东、福建、云南和广西等省区的29个市县的57个粉蕉枯萎病病原菌1号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 1)菌株,并利用盆栽伤根淋灌法接种粉蕉苗,系统评价了57个Race 1菌株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供试的57个Race 1菌株表现出很明显的致病力分化,其中,强致病力的菌株有32个、中致病力的有23个、弱致病力的有2个,分别占供试菌株的56.14%,40.35%,3.51%。供试的粉蕉枯萎病病原菌1号小种存在着明显的致病力分化现象,已分化为强、中和弱3种致病型,强致病力菌株为优势菌株。  相似文献   
100.
根据有害生物风险评价方法,从芒果畸形病国内外分布状况、潜在危害性、受害栽培寄主的经济重要性、传入与定殖的可能性和风险管理难度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估,其综合风险值R为2.3,属于高度危险性有害生物,并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提出了防止其传入我国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