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3篇
综合类   15篇
畜牧兽医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探索人工圈养条件对林蛙输卵管脂肪酸成分的影响,利用成年野生林蛙(Rana dyowskii)和成年圈养林蛙按传统剥油法获取输卵管并进行脂肪酸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野生蛙油与圈养蛙油中C18:0和C18:1的质量分数不同(野生蛙油分别为8.14%和12.85%,圈养蛙油则为10.12%和10.84%),野生蛙油中4种不饱和脂肪酸总相对含量比圈养蛙油的高3.51%;3种亚油酸的总质量分数为野生蛙油24.01%,圈养蛙油23.07%.  相似文献   
12.
2016年10月至12月,展开极北鲵无冬眠饲养试验,记录极北鲵幼体和成体在各饲养周期的体重、全长、体长和尾长,对各饲养周期间和各分组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极北鲵在无冬眠饲养过程中保持其在陆地生活期的生长发育趋势,幼体生长发育速度比成体快,成体生长发育速度趋于缓慢且稳定。在玻璃恒温生态饲养缸中相关环境因子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气温16℃~18℃,湿度55%~60%,水温16℃~17℃等)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可打破极北鲵的冬眠习性,在冬眠期继续生长发育。极北鲵在无冬眠人工饲养条件下体重和体尺的各项指标之间、体尺的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显著,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极北鲵体重和体尺的指标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是Y=-19.128+3.536X+1.238Z(R=0.826、R 2=0.747、校正R 2=0.778),可为极北鲵人工饲养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鸡油蘑的种类及分布特征,对不同海拔高度的野生鸡油蘑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野生鸡油蘑共有5种: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 Fr.),小鸡油菌(Cantharellus minor Peck),管形鸡油菌(Cantharellus tubaeformis Fr.)...  相似文献   
14.
通过调查,已知极北鲵在长白山高山带的主要栖息地小天池已处于绝迹状态.为促进小天池极北鲵种群的恢复重建,于2008年6月中旬首次实施了极北鲵种群的再引入,共引入卵袋6个,蝌蚪约2000尾.观察结果表明,投放的卵能够正常完成孵化,蝌蚪能够正常生长、存活直至完成变态,说明再引入种群对所引入的水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至2008年9月中旬完成变态的近3个月时间里,其体长共增长了约30~35mm,完成变态时体长达到41~46mm.至变态末期有死亡个体出现,占当次观察总个体数的16.7%以下.我们对种群潜在的致危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深入了解并去除这些致危因素,是种群成功恢复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5.
按传统剥油法获取成年野生林蛙和成年圈养林蛙输卵管并进行营养成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圈养林蛙蛙油中粗脂肪的质量分数是野生林蛙蛙油的2.7倍,必需氨基酸比例和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之比(E/N)分别为野生林蛙蛙油的113.18%和129.41%,蛙油中Zn的质量分数为95.577×10-6是野生林蛙蛙油中(24.586×10-6)的3.9倍,Cu的质量分数由0.409×10-6提高到0.637×10-6,Mn的质量分数由20.488×10-6降低到17.841×10-6;但野生林蛙蛙油的总磷脂和胆固醇质量分数分别为圈养林蛙蛙油对应指标的119.5%和125.8%;野生林蛙蛙油的多糖质量分数是圈养林蛙蛙油的108.78%。  相似文献   
16.
通过解剖镜检测分析了长白山林区不同地点、年龄组、性别及生活期中国林蛙肺线虫的感染情况.结果表明:中国林蛙肺线虫为双角棒线虫(Rhabdia bufonis),感染率为81.5%.不同地点肺线虫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地点肺线虫平均感染强度差异显著(P〈0.05);不同年龄林蛙的肺线虫感染率差异较大,成体感染率及感染强度均大于幼体;不同性别的肺线虫感染差异不显著.长白山林区中国林蛙肺线虫感染率及感染强度较高,虫源分布广,认为是林蛙自然死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用成年东北林蛙(♀61只 ♂75只)进行屠宰试验,测定体重、皮重、骨重、肌肉重、头重和产油量等指标,并对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蛙的骨重占体重的比例最大,肉重次之,头重最小。卵和油所占比例分别为11.52%和14%。雄蛙的产肉率比雌蛙的高出4.94个百分点。林蛙的体重与皮重、体重与肉重及体重与骨重均呈强正相关,且雌雄间相关系数差异不显著(P>0.05)。体重与头重呈中等强度的正相关,且性别问差异显著(P<0.05)。体重与卵重和油重均呈中等强度的正相关。林蛙的皮、肉、头的含水量较高,骨和油次之,卵的含水量最低,仅为8.11%。雌蛙的皮、肉、头、骨的含水量分别较雄蛙的略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长白山北坡西方蜜蜂种群分布情况。[方法]对西方蜜蜂在长白山北坡的饲养现状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在长白山的分布、饲养规模、生产性蜂种的类型及生产性能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西蜂的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西方蜜蜂种群在长白山海拔550~1 100 m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各交通要道上。2014—2016年,西方蜜蜂种群共分布4 928群,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016年,在调查的3条公路上分布西方蜜蜂蜂场41个,种群1 930群。定地蜂场仅占调查总蜂场数的12.2%,生产类型主要为蜜型和蜜浆双混型,蜂场规模以中小型居多,蜂蜜产量40~50 kg/群的蜂场为13个,其蜂群数占调查总群数的49.3%。[结论]研究结果可为长白山中华蜜蜂种群恢复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新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丑鸭、斑脸海番鸭和蛇雕在吉林长白山保护区未有分布记录。2011年5月28日、5月31日,在漫江黑河水库上游见到1只丑鸭雄性个体;2010年10月15日,在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镇发现1只斑脸海番鸭雄性个体;2005年9月23日和2011年6月8日,分别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羊岔头道白河岸老龙头山和头道白河上空见到1只蛇雕,填补了长白山保护区鸟类分布的空白。  相似文献   
20.
采用化学及仪器分析方法,对圈养和野生雌性林蛙皮肤的几种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圈养林蛙皮肤的粗脂肪和总磷脂含量分别比野生林蛙高10.88%和15.14%。野生蛙皮的Ca、P含量较圈养的分别高出70.61%和22.49%,圈养蛙皮的Zn含量较野生的高14.38%。野生蛙皮较圈养蛙皮的80%甲醇提取率高2.36%,对提取物进行柱层析结果显示圈养蛙皮与野生蛙皮不同浓度乙醇洗脱物中氨基酸种类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