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0篇
水产渔业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2009年7月下旬使用挪威Simrad公司EY60型(70kHz)分裂式波束科学鱼探仪对清河水库进行了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的资源声学调查。使用声学处理软件Echoview4.0进行声学回波数据的后处理,研究库区内鲢和鳙昼夜分布特性,尝试使用回波计数法与回波积分法进行资源密度的评估,并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适合于水库鲢和鳙的声学调查方法。结果表明,鲢和鳙分布于水库10m附近水层,昼间较为集中,单体回波较少,夜间较为分散,可以识别的单体回波较多。深水区域个体较大且密度较低,较浅的区域个体较小且密度较大。声学计数评估更适合夜间进行。根据夜间数据,2种评估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回波积分法获得鱼类密度为0.063ind.m-3,回波计数法为0.049ind.m-3,可以确定2种方法均适合鲢和鳙的调查。  相似文献   
12.
为评估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密度及时空特征,于2018年在该水域进行了 4次水声学调查.结果显示,水声学调查所得鱼类资源密度均值范围为0.090~0.575尾/m2,均值为0.286尾/m2;鱼类资源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随季节变化较明显,7月和10月,和畅洲的南、北汊鱼类资源密度要显著高于其上游和下游;1月和...  相似文献   
13.
2012年7月19~21日,9月14~16日及2013年5月12~14日,使用分裂波束科学鱼探仪(70 kHz)对辽宁省大伙房水库进行了鱼类资源声学调查,并选择上、中、下游站位进行了水文参数调查。分析库区内鱼类密度分布的季节变动,评估渔业资源现存量。结合水文参数讨论了鱼类垂直空间分布的季节变动。结果表明,春季鱼类主要在0~10m、夏季在5~15m、秋季在10~20m水层分布。不同季节的水平分布,春季鱼类呈小集群在库区均匀分布;夏季主要集中在上、中游;秋季主要集中在下游分布。库区水温和溶解氧(DO)随季节变化较大,鱼类分布受水温影响较大,主要在温跃层以浅水层分布。秋季库区水文条件相对其他季节稳定,无明显温跃层,鱼类回波成垂直分散状态,更适合声学调查和资源评估。9月库区资源现存量约为1 522t。  相似文献   
14.
安庆新洲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解安庆新洲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7年2—11月对新洲水域9个断面的浮游植物现状进行季节性调查。结果表明,共检测出浮游植物8门143种:以绿藻门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46.15%;其次是硅藻门,占29.37%;蓝藻门、裸藻门、金藻门、隐藻门、甲藻门和黄藻门分别占12.59%、3.50%、3.50%、2.10%、1.40%和1.40%。浮游植物优势种共6种,分别为蓝藻门的假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硅藻门的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隐藻门的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和绿藻门的丝藻(Ulothrix sp.)。浮游植物生物密度变化在14.09×10~4~487.98×10~4个/L之间,平均为63.05×10~4个/L;生物量变化在0.07~1.41 mg/L之间,平均为0.28 mg/L。密度最高值出现在夏季的黄湓闸(断面5)水域,最低值出现在春季的新洲尾(断面7)水域;生物量最高值出现在夏季的董家窑(断面6)水域,最低值出现在夏季的皖河口(断面1)水域。利用多样性指数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Shannon-Weiner指数(H')变化范围为1.93~3.10,均值为2.70;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1.12~3.00,均值为2.21;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52~0.93,均值为0.79。Shannon-Weiner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季节变化上无显著性差异。多样性指数评价水质为轻-中度污染状态,表明新洲水域水质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长江近口靖江段鱼类群落特征及多样性水平,于2017年在该江段布设4个调查样点,进行4个频次的鱼类周年调查.结果 显示:共采集鱼类71种,隶属于10目20科53属,群落结构以小型鱼类(42种,59.15%)占优,优势类群依次为淡水定居性鱼类(物种数占比为71.83%)、杂食性鱼类(占比为49.30%)和底层鱼类(占比为42.25%).春夏季、秋冬季鱼类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春夏季的物种数、渔获尾数和生物量均高于秋冬季;各样点鱼类群落结构相似性则较低,4号样点的渔获尾数和生物量均高于其他样点.分析表明:水温和生境特征分别是影响长江靖江段鱼类群落多样性季节差异及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长江靖江段鱼类资源丰富,群落多样性较高,但群落结构呈现小型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掌握长江下游长江江豚(Neophoc aena asiaeorient alis asiaeorientalis)体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的累积情况,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5头野外死亡长江江豚的心、肾、肺、肝、肌肉、皮肤、脂肪、胃和肠等9种器官组织中的六氯环己烷 (HCH)、滴滴涕(DDT)和多氯联苯(PCBs)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HCH、DDT和PCBs在各样本组织中总体变化范围分别为ND~0.31μg/g、ND~19.57μg/g和ND~1.23 μg/g。HCH在脂肪中含量最高,肾中含量最低,DDT在皮肤中含量最高,肠中含量最低,PCBs在皮肤中含量最高,肺中含量最低;三者在雄性样本体内的平均含量均大于雌性,在不同年龄组样本中无相关关系,DDT和PCBs在长江下游组样本含量大于鄱阳湖组,而HCH则相反。研究表明,长江江豚各组织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累积特征与其生理特征及生活环境差异有一定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了解长江下游长江江豚体内POPs的累积情况,及今后开展长江江豚死因分析、个体溯源及栖息地评价提供研究素材。  相似文献   
17.
为阐明长江江豚两性免疫系统特征及免疫适应性机制,本研究以 3 头雌性和 3 头雄性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血液为实验样本, 经 BGISEQ-500 测序平台进行 mRNA 和 microRNA 测序。结果显示, 从 6 个样本中共获得了 15878 个 unigenes 和 985 个 microRNAs, KEGG 分析发现有 1534 个 unigenes 注释到免疫系统相关类别并显著富集于 20 个常见免疫通路(P<0.05)。将两性血液转录组进行比较, 鉴定了 539 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 160 个差异表达 miRNAs (DEMs), 其中有 299 个是雌偏好表达基因, 240 个是雄偏好表达基因。GO 和 KEGG 富集分析显示, 雌性长江江豚中血液基因与免疫反应和能量代谢功能显著相关, 而雄性长江江豚中血液基因与免疫反应和细胞生长功能显著相关。此外, 通路富集分析还发现 FoxO 和 Hippo 两条免疫相关信号通路在雌性长江江豚血液中被激活。基于 DEGs 和 DEMs 的联合分析, 预测了 45 对 miRNA-mRNA 负调控关系, 包括 13 个 DEMs 和对应靶向关系的 37 个免疫相关 DEGs。研究表明, microRNAs 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参与长江江豚两性免疫系统, 且成年雌性长江江豚可能具有更强的免疫力及维持机体内稳态的能力。本研究旨在利用 RNA-seq 测序技术从基因表达调控水平解析长江江豚两性免疫适应性机制, 并为阐释雌雄长江江豚对多样生境的适应能力从免疫角度提供新视角, 同时为长江江豚保护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