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3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基于调查数据的东海小黄鱼资源变化模式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筛选表征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种群时间变化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变化模式,根据2000―2015年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最小/最大自相关因子方法(min/max autocorrelation factors,MAF)将生物学、捕捞强度、空间分布等19个指标进行融合分析,探讨了小黄鱼种群的年际变化模式和资源现状。通过一阶变异值计算各指标与时间的相关性,并以1为时间相关性分组标准,共筛选出7个指标,分别为生殖群体的性比组成(Sexratio S)、纬度分布重心(YCG)、异速生长系数(BS)、铺展面积(SA)、资源密度(CPUES)、条件因子(Condition S)和75%体长。将筛选后的指标用于MAF分析,根据MAF主分量值,两个主分量的一阶滞变异值为0.16、0.19,表现出相对较弱的时间连续性。从MAF得分的位相年际变化上,2000―2015年期间主分量MAF1可划分为3个位相,分别为2000―2002年、2003―2012年、2013―2015年;从趋势变化上,可分为2个趋势,分别为2000―2007年和2010―2015年。主分量MAF2可以划分2个位相,分别为2000―2007年和2010—2014年;从趋势上,可划分为4个趋势,分别为2000―2003年、2004―2006年、2007―2012年和2013—2015年。对第一主分量贡献度最高的指标是生殖群体的纬度分布重心(–0.756)和异速生长系数(–0.609);对第二分量贡献度最高的指标有生殖群体的性比组成(0.590)、异速生长系数(0.539)和扩散面积(–0.606)。主分量MAF1得分的年际变化与纬度分布重心和异速生长系数负相关;MAF2得分与性比、异速生长系数正相关,而与铺展面积负相关。由上可知,MAF1和MAF2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模式反映了各指标的共同变化方向。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甄选识别种群变化的主要指标及评估资源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2.
利用富锶水体处理的大黄鱼(Larimichthy scrocea)耳石元素标记是小规格鱼体规模化标记的一种技术手段,而标记完成后鱼体中的锶残留量是否符合食品食用安全是增殖放流评估中重要一环。通过开展富锶水体对大黄鱼鱼苗的浸泡标记实验,探究受试鱼苗耳石Sr/Ca值对富锶水体标记过程的响应方式,研究耳石元素指纹标记稳定性,分析标记过程对受试鱼苗肌体和主要脏器中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为期7d、锶浓度含量3倍于天然海水的富锶水体的浸泡标记,受试鱼苗在特定耳石区段的Sr/Ca值显著增大,形成了与对照组个体在该耳石区段Sr/Ca值上的极显著差异(P<0.01);该差异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可视做上述处理过程所产生的耳石元素指纹标识。浸泡标记处理后,受试鱼苗肌肉、鳃、肝脏和肾中的锶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锶含量逐渐下降;在天然海水中暂养59d后受试鱼苗肌肉和上述脏器中的锶含量均可衰减至对照组的水平。  相似文献   
23.
大黄鱼耳石锶标志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六水合氯化锶进行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耳石的标记,探讨了锶元素对大黄鱼幼鱼耳石的元素指纹标记效果,分析了锶元素标记对大黄鱼幼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1)阶段性倍增饲养水体中锶离子浓度可使标记组个体在特定耳石区段的Sr/Ca比值显著提升,形成与对照组个体和野生个体在该耳石区段Sr/Ca比值的显著差异(P0.01),标记组、对照组和野生个体在该耳石区段的Sr/Ca比值分别为(3.58±1.09)mmol/mol、(1.73±0.08)mmol/mol和(1.09±0.35)mmol/mol。此区段形成的Sr/Ca比值峰值可视作标记组个体的耳石锶元素人工标记。(2)标志组和对照组大黄鱼幼鱼的生长速率和存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此项标记技术对受标个体的生长和存活状况不会产生显著负面影响,可用作大黄鱼增殖放流鱼苗的规模化标记手段。  相似文献   
24.
黄(鮟)(鱇)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在黄海南部捕获的644尾黄(鮟)(鱇)(Lophius litulon)为对象,对该种鱼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采样本性比接近于1:1(x~2=2.61,P>0.05);但全长在251~400 mm范围时,雄性个体数量远超过雌性(P<0.01);全长在450~550 mm范围时,雌性个体数量多于雄性(P<0.01);全长大于550 mm范围时,个体均为雌性;冬季,雄性个体数量占绝对优势(P<0.01).利用逻辑斯蒂拟合方程估算的黄(鮟)(鱇)50%个体初次性成熟全长L50,雄性为332 mm,雌性为483 mm.通过对性腺指数的月变化和不同卵巢发育阶段雌性个体所占比例的分析,初步推测黄(鮟)(鱇)产卵时期为2-6月份,繁殖盛期为3-4月份;其绝对繁殖力为(614 820±253 800)粒,相对繁殖力为(244±43)9lg.黄(鮟)(鱇)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肝脏指数存在显著变化,雌性,F=9.97,P<0.01;雄性,F=4.48,P<0.01,肝脏在该鱼种卵巢发育过程中可能起到了能量供给作用.(鮟)(鱇)类资源对捕捞的承受压力极其脆弱,50%个体初次性成熟全长可作为其资源管理的基础生物学指标.本研究旨在为黄(鮟)(鱇)的种群数量变动研究和渔业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5.
海洋生物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均匀性,从而造成底拖网调查数据频数分布显著偏斜.偶尔出现的极端值,会直接影响资源密度均值和方差的估计.作者根据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数据库中资料,利用△-分布模型法和调查设计法分别估算了2005年夏季的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 ficus、2007年春季的鳃鱼Engraulis japonicus以及2008年秋季的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 的平均资源密度.结果表明,利用△-分布模型法对3种鱼类资源密度均值的估算值均低于调查设计法,且△-分布模型法对资源密度均值进行估算时的标准误差也相对较小.因此,针时调查数据中出现极端值的情况,如果资源密度对数转换后服从正态分布,那么利用△-分布模型法对资源密度均值进行估算是一种稳健的评估方法,值得在渔业评估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6.
东海区带鱼底拖网昼夜渔获率差异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2004年和2005年东海区重点渔场底拖网渔业资源监测资料,从中选取带鱼渔获率作为指标值,并将昼夜不同网次渔获率分成4组,应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对东海区带鱼昼夜渔获率进行了统计学分析,以揭示带鱼昼夜的活动规律,并利用样本均值的95%置信区间法估算带鱼昼夜渔获率的差异程度,为东海区渔业资源大面定点调查带鱼昼夜网次间渔获率的差异修正提供量化指标。结果表明,东海区带鱼昼间与夜间的渔获率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昼间的渔获率显著地高于夜间的渔获率,带鱼昼间栖息于底层和近底层,夜间垂直移动到中上层;使用拖网规格为100◇×4 m/88 m、网囊网目为25 mm的调查网具,2004年昼间和夜间带鱼渔获率均值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220.89±12.94和128.23±10.75;2005年昼间和夜间带鱼渔获率均值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176.28±20.63和105.23±9.71;取2年带鱼昼夜差异程度的平均值,最保守的估计是昼间网次的渔获率均值是夜间的1.69倍。本研究从统计学分析角度证实了以往的无量化的带鱼昼夜渔获率存在差异的观察结果,推断了带鱼具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性,其意义在于利用LSD法可以分析其它鱼种的昼夜栖息特征并提供昼夜渔获率均值差异程度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27.
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资源动态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6—2007年底拖网调查资料,利用体长频率法估算了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种群的生长、死亡参数,比较了两海域小黄鱼资源变动的空间特征差异,并利用动态综合模型分析了小黄鱼资源的利用状况。结果表明: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种群渔获年龄主要为0~1+a,以当龄鱼(0 a)为主;平均极限体长(L∞)分别为226.47、257.25 mm,平均生长速度(K)分别为0.39/a、0.43/a,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0)分别为-0.80 a、-0.31 a;总死亡系数(Z)分别为1.81/a、3.05/a,捕捞死亡系数(F)分别为1.42/a、2.62/a,东海种群的捕捞强度大于黄海南部种群。渔获概率分析显示:黄海南部种群渔获概率为25%、50%和75%的选择体长分别为103.6、112.4、121.2 mm,东海种群分别为110.5、122.4、130.5 mm,东海种群的开捕体长稍大于黄海南部种群。动态综合模式分析表明,黄海南部种群资源利用参考点E0.1(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曲线初始斜率为10%时的开发率)、E50%(资源量为初始资源量50%时的对应开发率)、E max(最大产量时的对应开发率)分别为0.560、0.386和0.649,东海种群分别为0.563、0.356和0.669,当前开发率已经超过了目标参考点E0.1,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28.
分层抽样误差分析及其在渔业统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兴伟  刘勇  程家骅 《海洋渔业》2011,33(1):116-120
分层抽样是统计工作中最常采用的抽样方法之一.以全国海洋捕捞动态信息采集网络中南海区三省2009年10月采集的渔业信息为实际案例,分析研究了分层随机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的渔获量统计结果精度.结果表明:分层抽样方法的渔获量评估均值的方差明显小于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后者的方差是前者的28.17倍;合理的分层和样本量分配,既可...  相似文献   
29.
象山港水域虾类群聚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11年5月~2012年4月象山港水域开展的10个航次桁杆拖网虾类资源调查资料,运用多元分析方法分析了象山港水域虾类群聚结构的时空特征。调查期间共捕获虾类25种,分属于6科、16属;主要优势种为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巨指长臂虾(Palaemon macrodactylus)和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这些种类周年均有分布。象山港虾类群聚结构存在显著的时空异质性。空间结构上虾类群聚可分为港湾底部、乌沙山电厂毗邻水域和港湾中口部水域三个群聚类型,日本囊对虾和巨指长臂虾等优势种类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造成虾类群聚空间异质性的直接原因,盐度和底质类型等可能是导致虾类群聚空间异质性的环境成因。从季节上看,象山港虾类群聚可分为春冬型和夏秋型两种类型,造成这种季节种类组成差异的原因为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和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等洄游性种类仅能在研究水域季节性分布,此外增殖放流也会引起增殖目标种类数量的季节性增长。  相似文献   
30.
基于多源数据的东海小黄鱼资源评估与管理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建立稳定环境和波动环境机制下预防性渔业管理生物参考点, 整合调查设计和渔捞日志等多源资源指标构建混合矩阵, 利用logisticFox剩余产量模型的两步分析技术, 对东海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渔业资源动态进行评估模型估算参数和管理参考点显示, Fox模型对渔获量和CPUE拟合的方差贡献率高于logistic模型, 两者分别为68%57%, 环境承载力和内禀增长率相差较大。logistic模型估算了相对较低的承载力和较高的内秉增长率、初始开发率以及MSY。稳定环境下资源状况评判结果表明: 19992008年间多数年份的捕捞强度超过捕捞水平限制参考点, 渔业遭受过度开发, 平均资源量保持在中位水平且未达到过度捕捞状态, 但已超过目标参考点; 波动环境条件下的判别结果显示: logisticFox模型拟合的渔业水平均已达到过度捕捞。采用保护性捕捞参考点可增强渔业资源稳定性, 当捕捞死亡从参考点FMSY降至预防性参考点Fopt, logistic模型估算资源量从8.1 t上升到10.1 t, 而渔获量从13.1 t下降至12.3 t; Fox模型资源量则从11 t增加到15.9 t, 相应的捕捞产量从12.8 t下降到11.6 tFox模型评估结果较为保守, 适合预防性渔业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