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5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1篇
  6篇
综合类   4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2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对40%苯醚·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防治西瓜蔓枯病的效果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0%苯醚·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5m L、20m L、25m L/667m2三个处理二次施药后7d和三次施药后10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8.73%、70.01%和70.21%,79.07%、80.84%和81.60%,相当于单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24m L/667m2和常用药剂22.5%啶氧菌酯悬浮剂40m L/667m2,略高于单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60g/667m2,两次防效在三个处理剂量之间不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建议使用制剂量15m L~25m L/667m2。  相似文献   
82.
2019年3月13日-15日,湖北省植保总站组织区域测报站和相关专家对2019年全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了会商,根据各地监测的病虫基数,结合主要病虫发生规律、农作物种植结构、品种布局及气象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19年我省农作物主要病虫害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两夏”作物方面:小麦赤霉病、小麦条锈病、油菜菌核病、马铃薯晚疫病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  相似文献   
83.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郑麦9023为试材,研究25%氰烯菌酯SC、70%甲基硫菌灵WP、50%多菌灵WP、250 g/L戊唑醇EW和250 g/L嘧菌酯SC 5种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效果。结果表明,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施用25%氰烯菌酯SC 562.5 g a.i./hm2和250 g/L嘧菌酯SC 250 g a.i./hm2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最好,防效均在86%以上,无显著性差异。施用250 g/L戊唑醇EW 120 g a.i./hm2对小麦赤霉病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达82.26%。增产效果以25%氰烯菌酯SC 375 g a.i./hm2与SC 562.5 g a.i./hm2较好,理论增产率为11.30%和13.57%,其次是250 g/L戊唑醇EW 120 g a.i./hm2和250 g/L嘧菌酯SC 250 g a.i./hm2,理论增产率分别为9.69%和9.00%。这3种杀菌剂的防效和理论增产率均优于70%甲基硫菌灵WP 1 050 g a.i./hm2和50%多菌灵WP 750 g a.i./hm2。  相似文献   
84.
为明确基于无人机影像的旱塬区土地利用精准分类方法,尤其是算法的选择,该研究通过获取渭北旱塬区白水县通积村不同航拍高度无人机正射遥感影像,利用多种深度学习算法和机器学习算法对土地利用分类进行研究。首先,采用大疆御2Pro获取研究区80和160 m不同高度航拍影像;然后对不同航拍高度目视解译结果和多种深度学习、机器学习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基于表现最佳算法对其进行创新和改进。结果表明:深度学习算法的表现远远优于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其中深度学习算法中表现最好的DeepLabv3+像素精度为90.06%,比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别高出24.65和21.32个百分点。基于DeepLabv3+改进的DeepLabv3+_BA模型整体分类效果最好,其像素精度为91.37%,比FCN、SegNet、UNet和DeepLabv3+分别高出7.43、10.12、2.27和1.31个百分点。各种算法在160 m数据集上各指标精度高于80 m。改进模型DeepLabv3+_BA具有较高的地物分类精度及较强的鲁棒...  相似文献   
85.
当前农业生产“空间错位、功能错乱”问题严重,优化耕地果园布局,实现耕地下山果树上山,对改善耕地质量、优化耕地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林果业为主导农业的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为例,在耕-果空间错位矛盾下,以耕地质量评价为基础,耦合地形空间与地理学定义划定“山上山下”以识别耕-果错位空间,在矛盾优化原则下应用GIS技术构建空间决策模型协调优化果园与耕地的空间布局。研究表明:1)寻乌县耕地细碎,质量评价结果为Ⅰ级的耕地面积为2227.02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4.17%;Ⅴ级面积为671.70 hm2,占7.29%;地形空间划分的“山下”空间占24.06%,“山上”空间占48.19%。 2)以“山上山下”为分区标准,在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下初划耕地空间为保护区与拟调区,初划林果空间为宜耕区、宜果区与保留区,拟调区与宜耕区为耕-果发生错位的空间,耕地错位面积1221.77 hm2,果园错位面积5169.39 hm2。3)按矛盾协调原则在空间决策模型下优化耕-果错位空间,最终结果为1247.25 hm2的“山下”果园调为耕地,1221.77 hm2的“山上”耕地调整为果园。研究结果优化了耕-果空间布局,提高了耕地质量,可为当前“山上”换“山下”优化耕地布局工作提供参考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6.
土壤酶在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探究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施肥后土壤环境的变化,对指导稻田的合理施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田间试验,以常规施肥为对照,设置3个施肥处理:常规施肥、施用控释肥料、有机无机配施,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冬闲期稻田3种土壤酶(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利用经典统计学分析和冗余分析探究施用不同类型肥料下土壤酶活性的差异,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经典统计学分析表明不同试验地的不同施肥处理水稻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整体而言,ACRF(施用控释肥料)处理和NPKM(有机无机配施)处理水稻产量均高于CF(常规施肥)处理,增产效果在2.0%~7.3%之间;NPKM处理的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得到较大程度改善;而3种酶活性表现为NPKM>CF、NPKM>ACRF。冗余分析表明7种理化性质在前两轴累计解释土壤酶活性的90.81%,即前两轴能够很好地反映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pH、SOC(土壤有机碳)与土壤酶活性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土壤理化性质中SOC是土壤酶活性呈现差异性的关键因子,其次是pH。本试验条件下,施用控释肥料或者有机无机配施可较好地实现水稻增产和土壤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87.
凤仙花种子萌发期对碱性盐胁迫的耐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凤仙花种子为试材,研究了种子萌发期对Na HCO3和Na2CO32种碱性盐胁迫的耐受性。结果表明:凤仙花种子萌发期对2种碱性盐的耐盐适宜浓度分别为88.90 mmol/L和52.27mmol/L;耐盐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63.08 mmol/L和95.60mmol/L;耐盐极限浓度分别为281.77 mmol/L和164.93mmol/L。  相似文献   
88.
植物检疫证明编号标注问题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强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规范标签的制作、标注和使用行为,保护种子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2001年农业部发布了《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种子标签标注检疫证明编号,第九条规定检疫证明编号标注产地检疫合格证编号或者植物检疫证书编号,进口种子检疫证明编号标注引进种子、苗木检疫审批单的编号。要求种子标签标注检疫证明号目的是为了加强种子的植物检疫工作,进一步规范对种子生产经营企业的植物检疫管理,保护种子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9.
饲料原料中又发现有害生物!近日,在广东顺德容奇货运码头,顺德检验检验局从一批来自东南亚某国的木薯干中,截获了多达10种有害生物。木薯干是制造酒精及柠檬酸的原料,也可用于饲料的原辅材料。此次查获的木薯干重约13t,货值约3.4万美元。检验检疫人员现场查验时发现,  相似文献   
90.
为了解榆林市榆阳区春玉米潮土土壤养分情况,对农户施肥水平进行调查,取土样分析,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呈现总体含量增加的趋势,但速效钾含量下降,进一步提出施肥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