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3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4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8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22.
风险预测是指在工作之前对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人身或设备异常进行预测,制订对策,从而预防事故发生的一种措施。如果在运行工作中实施风险预测,便能有效地避免由于运行人员、环境因素等造成的人身伤害、误操作和设备损坏等事故。在运行工作中实施风险预测,应从操作、环境和人员因素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3.
试验以栀子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栀子油,研究其理化性质与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栀子油的酸值、碘值、皂化值、磷脂含量、水分及挥发物的含量分别为1.84mgKOH/g、120.72 g/100 g、193.3 mgKOH/g、1.54 mg/g和1.65%。栀子油主要含有14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82.66%,以亚油酸和油酸为主,含量分别为59.25%和21.47%;饱和脂肪酸中含量最高的是棕榈酸(8.78%)。栀子含油量较高,营养物质丰富,脂肪酸组成无限接近于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1:1:1的黄金比例,是一种开发价值较高的潜在油料资源。  相似文献   
24.
[目的]对澳洲坚果露酒进行营养及香气质量综合评价,探究澳洲坚果露酒的可行性,为澳洲坚果资源开发和应用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分别以澳洲坚果果壳、烘干果和晾干果为材料,浸泡在基酒中制酒,采用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对制得的3种露酒进行营养评价;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对3种露酒的香气化学组分进行分析,通过NIST 14.0标准质谱图库分别鉴定各化学组分,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样品中各化学组分的相对含量,再采用主成分分析对香气化学组分提取主成分进行香气质量综合评价.[结果]3种澳洲坚果露酒中的氨基酸总量均在16.70 mg/100 mL以上,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AA)排序为果壳露酒(59.65)>晾干果露酒(51.85)>烘干果露酒(49.04).香气化学组分中共鉴定出35种化学组分,烘干果露酒、晾干果露酒和果壳露酒香气化学组分中分别鉴定出其中的30、27和30种,其中有21种是三者共有,香气以酯类化学组分为主;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第一、第二和第三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43.23%、40.75%和16.02%,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100.00%,可包含澳洲坚果香气品质指标的全部信息.基酒和3种澳洲坚果露酒香气化学组分品质综合评分排序为果壳露酒>烘干果露酒>晾干果露酒>基酒.[结论]果壳露酒的营养评价与香气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得分均最高,以澳洲坚果果壳为材料制备露酒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25.
为了更加高效合理地区划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品质产区,建立一种定性与定量、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确定区划指标权重,设计模糊隶属度函数,构建综合评判模型,合理区划全国栀子品质产区。结果显示,江西省湖口县、江西省进贤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3个栀子产区综合指标值均大于0.5,为最佳品质区;浙江省景宁县、福建省福鼎市、浙江省永嘉县3个产区指标值小于0.2,为品质差区。该评价结果大致与各地栀子品质实际情况相符合,说明该方法实用可行,是一种科学合理的综合评判方法。  相似文献   
26.
江苏省省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亚华  孙在宏  孙德继  袁源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701-17703
以江苏省省级及市级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为源数据,在《省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要求》等相关技术规程的指导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技术路线,探讨了包括源数据分析、数据整理、数据预处理、数据转换、数据编辑、属性配赋以及规划指标文本数据的录入与加载等内容在内的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方法,以期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数据库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27.
禽沙门氏菌病的研究近况和防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禽沙门氏菌作为细菌性传染病,它不仅可以水平感染又可以垂直传播,该病贯穿整个养鸡周期,轻者致使鸡的生产性能下降,重者表现各种病候症状,甚至造成大批死亡,对养鸡业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 一.病原特点:禽沙门氏菌大多有周鞭毛,能运动,绝大多数具有柔毛,(除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沙门氏菌外)能吸附于细胞表面或凝集红血球,利用这一特征可能通过玻板凝集试验剔除病禽。本病细菌属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和荚膜。培养特性趋于寻找和制作快速增殖的培养基,以利用迅速消灭和控制本病。本病细菌在低温-25℃中能存活10个月左右。在潮湿处的生存期不过4-5周,但在干燥的垫草中可存活8-20周之久。沙门氏菌的  相似文献   
2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大田轻简化栽培条件下棉花氮代谢随播期和密度的变化规律。【方法】选用华棉3109(G.hirsutum L.)于2014年在华中农业大学试验农场,采用裂区设计:播期为主区(S1,5月30日;S2,6月14日),密度为副区(D1,7.5株·m-2;D2,9.0株·m-2;D3,10.5株·m-2),研究了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活性在主茎叶位和根系的分布特点。【结果】1)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叶片和根系NR活性平均值有显著影响。推迟播期对现蕾期棉花叶片与根系平均NR活性无显著影响,增加密度可降低叶片平均NR活性,但对根系平均NR活性无显著影响;推迟播期,显著降低初花期和盛花期棉花叶片NR活性平均值,但晚播对根系NR活性平均值的影响由侧根NR决定,增加密度,叶片和根系平均NR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变化趋势,表明见花施肥后,晚播抑制了棉花地上部叶片氮代谢强度,而增强了地下部根系氮代谢强度;适度增加密度可显著增强棉花地上部叶片和地下部根系氮代谢强度。2)现蕾期叶片NR活性平均值初花期盛花期,根系NR活性平均值大体呈先升高后降低变化趋势。3)主茎叶位NR活性在3个时期均由上而下显著降低,以第1叶至第3叶波动较大,第4叶以下叶片间无显著差异,表明叶片NR活性与叶龄有关,幼叶氮代谢强度高于成熟叶片,成熟叶片之间氮代谢强度保持相对稳定。【结论】长江流域棉区(主要指湖北植棉区)棉花播种不应晚于6月14日,种植密度以9.0株·m-2最佳。  相似文献   
29.
叶绿素含量是田间诊断氮素营养供应状况指标之一,与氮代谢密切相关。【目的】为探讨播期和密度对迟直播棉花主茎不同叶位氮代谢与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播期(月-日)(S1,05-30;S2,06-14)为主区,密度(株·m-2)为副区(D1,7.5;D2,9.0;D3,10.5),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棉花主茎不同叶位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1)棉花叶绿素a、b、(a+b)含量盛花期初花期现蕾期,且随叶位由上而下先升高(倒3~5叶最高)后降低,随密度增加而降低,播期间(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S2显著高于S1(现蕾期叶绿素b无显著差异),播期、密度均不改变这些指标在叶位间的变化趋势,播期与密度交互作用存在差异(应作相应的统计分析);2)棉花叶绿素a/b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不同叶位间现蕾期随叶位由上而下先升高(倒3~4叶最高)后降低,但初花期和盛花期变化平缓,播期、密度不影响叶位间的变化趋势;3)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法,得到单叶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能够显著代表整株平均水平的叶位,即为棉花叶绿素含量典型叶,现蕾期为倒5叶,初花期为倒4叶,而盛花期随叶绿素指标不同而异。【结论】S1D2产量最高,叶绿素含量、a/b值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30.
采用不同蒸馏压力对白千层树叶进行提取,得到的精油为白千层芳香油(Oil of Melaleuca),即茶树油(Tea Tree Oil)。结果表明:随着蒸馏压力的增加,茶树油的颜色由无色透明变成淡黄色,同时茶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4-松油醇的含量随着蒸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1,8-桉叶油素的含量则反之;适当的蒸馏压力对茶树油的品质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