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6篇
农学   34篇
基础科学   2篇
  40篇
综合类   91篇
农作物   27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61.
不同耐低氮性玉米品种的花后碳氮积累与转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不同耐低氮性玉米品种生育后期碳、氮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及其对氮肥响应的差异,以期为品种高效施氮技术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以耐低氮品种‘正红311’(Zhenghong311,ZH311)和低氮敏感品种‘先玉508’(Xianyu 508, XY508)为材料,设置4个氮肥用量(0、150、300和450 kg hm–2),于2017—2019年研究氮肥水平对不同耐低氮性玉米品种生育后期物质,包括干物质、全氮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 NSC)积累和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供氮不足时,玉米通过增加花前贮存碳、氮物质对籽粒的转运以保证产量。增施氮肥能够提高玉米花后干物质和碳水化合物生产及其对籽粒质量的贡献率。与低氮敏感品种先玉508相比,在低氮条件下,耐低氮品种正红311在花前、花后均保持较高的植株干物质、NSC和氮素量,花后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质量的贡献率更高,从而拥有更高的籽粒产量;品种间花前物质转运率及其对籽粒质量的贡献率差异不大。面对低氮胁迫,正红311既保证了花前贮存物质充分向籽粒运输,同时维持着较高的同化物积累能力来影响其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62.
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Pb、Cd污染下,一种液体有机肥对马铃薯各器官Pb、Cd吸收量的影响及对马铃薯生长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在基施液体有机肥作用下,马铃薯各器官对Pb、Cd的吸收具有明显差异,Pb和Pb、Cd复合污染条件下,马铃薯Pb、Cd吸收情况一致,即根叶茎块茎,而Cd污染下,马铃薯各器官吸收量变化规律为根茎叶块茎;马铃薯的根冠比、干物质累积量和单株产量随液体有机肥浓度增加而增加,且各处理均在有机肥高浓度时达到最大值;马铃薯块茎中Pb、Cd吸收量在研究范围内随有机肥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块茎中Pb吸收量比未施加液体有机肥组降低34.7%,Cd吸收量比未施加液体有机肥组降低52.1%。综上认为在研究范围内,马铃薯底施液体有机肥对Pb、Cd污染均有较明显的缓解效应。Pb污染下块茎中的Pb含量均超标,Cd污染下,块茎膨大期块茎中的Cd含量全部未超标,块茎成熟期部分处理超标,可以通过适当提前收获,降低块茎的Cd吸收,达到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   
63.
耕作方式对华北两熟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孔凡磊  袁继超  张海林  陈阜 《作物学报》2013,39(9):1612-1618
为了解华北地区小麦–玉米两熟区不同耕作模式对冬小麦生育进程、群体大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2009–2011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了免耕(NTS)、旋耕秸秆还田(RTS)、翻耕秸秆还田(CTS)和翻耕秸秆不还田(CT) 4种耕作模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RTS、CTS和CT处理对冬小麦生育进程、群体大小、籽粒灌浆和产量无显著影响,而NTS处理推迟了小麦生育进程,造成明显的贪青晚熟。在基本苗差异不大的情况下,NTS处理的单株分蘖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群体数量和有效穗数不足,降低了干物质积累量,最终产量最低,较CT处理有效穗数低14.4%~16.9%,产量低16.4%~18.3%。虽然NTS处理推迟了冬小麦的生育进程,分蘖少穗数不足导致减产,但其粒灌浆时间较长,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通过增加播种量和选择分蘖能力强的品种等技术保证免耕小麦群体数量,是华北地区冬小麦免耕技术研究应用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4.
玉米辐射诱变系表型及SSR 遗传差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玉米自交系R08和48-2及其9个和13个辐射诱变系为试验材料,利用表型性状与SSR标记研究各诱变系与相应基础材料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诱变系在吐丝期、株高、株型、粒色及单株产量等性状和分子水平上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其中,R08诱变系12、17和48-2诱变系23、27、28、29、31表型变异较大,R08诱变系16和48-2诱变系22、26、33表型变异则相对较小;R08和48-2与相应诱变系位点多态性信息量(PIC)分别在0.18~0.70和0.34~0.83之间,平均分别为0.46和0.61;诱变系与R08和48-2的遗传相似系数分别在0.474~0.842和0.463~0.782之间,平均分别为0.712和0.645。诱变系与基础材料间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65.
从132对SSR标记筛选出32对具有稳定多态性的引物,对3个玉米自交系K305、K169和698-3的118个航天诱变SP3株系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在3个自交系的诱变后代中分别检测到129、154、181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分别检测出1~13、1~12、2~9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分别检测到3.96、4.63、5.00个;每个位点的多态信息量(PIC)平均为0.501、0.587、0.708,变幅分别为0.061~0.930、0.129~0.935、0.092~0.914;与各自对照的遗传相似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689 4、0.792 4、0.741 7,变幅分别为0.604 7~0.782 9、0.649 4~0.889 6、0.624 3~0.854 6。UPGMA聚类分析以0.75为尺度,将3个自交系的诱变株系分成4、5、6类。航天搭载可创造丰富的遗传变异,拓宽原品种的遗传基础,对不同玉米自交系的诱变效果存在差异,K305诱变效果最为明显,698-3次之,这些遗传变异与农艺性状有关。  相似文献   
66.
宜宾烟区初烤烟品质构成特点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对宜宾烟区筠连、兴文、珙县、屏山等产地近5年的烟叶总糖、还原糖、淀粉等碳氮化合物以及矿物质元素等化学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部位含氮化合物以及钾、锌、铁等矿质元素差异显著,碳水化合物及氯、硫、磷等矿质元素差异不显著;总糖、还原糖、总烟碱、钾含量年度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他成分差异不显著;不同产地烟叶化学成分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7.
水稻灌浆过程中籽粒铁、锰、铜、锌、镁、钙的积累动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糙米中Fe、Zn、Cu、Mn、Mg、Ca含量和积累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开花后,水稻籽粒中Fe、Zn、Cu、Mn、Mg、Ca的含量迅速降低,开花10天后降速变缓,20天后趋于稳定;就花后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幅度而言,6种矿质元素中以Ca的变幅最大,Mg的变幅最小,供试品种中籼型品种滇屯502的变幅明显大于粳型品种合系39;水稻花后籽粒中Fe、Zn、Cu、Mn、Mg、Ca含量的变化趋势与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蛋白质含量与6种矿质元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水稻花后籽粒中Fe、Zn、Cu、Mn、Mg的积累动态符合logistic方程,其积累的快增期和实际增长期较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快增期和实际增长期早而短。  相似文献   
68.
不同替代材料对烤烟苗期部分形态及抗性指标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湿润育苗方式,以常规草炭基质为对照,研究了不同配比的黄沙、玉米秸秆、锯末替代常规基质在苗期不同生育阶段对烤烟苗期根长、根宽、根面积、根体积、根数等形态指标以及丙二醛、脯氨酸(Pro)等抗性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替代材料较对照不仅能有效提高干物质积累,而且能有效促进根系形态建成;不同替代材料对烤烟苗期抗逆指标的影响不同,丙二醛含量随烤烟幼苗的生长发育变化不规律,Pro含量随烤烟幼苗的生长发育不断增大,在育苗后期,替代材料处理的烟苗Pro含量较对照高。  相似文献   
69.
攀西地区水稻生育期的垂直变化特点及其积温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水稻生育期的垂直变化特点及其积温效应, 本文选用杂交籼稻、常规籼稻和常规粳稻3个类型5个代表性品种为供试材料, 在攀西地区海拔540~1 800 m范围内进行了多点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 供试材料从播种至抽穗所经历的天数(以下简称播抽期)及其所需要的有效积温在不同种植地点和播期之间有较大的不稳定性; 播抽期及其所需有效积温与海拔高度和纬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 播抽期和全生育期与种植地的海拔高度和纬度呈线性正相关, 播抽期所需有效积温与海拔高度和纬度呈二次函数关系; 播抽期和全生育期随着海拔和纬度的升高而延长, 播抽期所需有效积温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后减, 中海拔地区(1 200~1 300 m)需要的有效积温最多。  相似文献   
70.
控释氮肥比例对土壤氮含量和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相同氮肥施用量的条件下,不同比例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混合施用对土壤氮含量、玉米植株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了0-20,20-40cm耕层土壤碱解氮和全氮含量。全施普通尿素时,一次施肥可提高前期土壤氮含量,而2次施肥则有利于提高后期土壤氮含量;与普通尿素施肥相比,掺混一定比例的控释尿素一次性底施可显著提高各生育时期耕层土壤含氮量。适宜比例的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施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玉米中后期的氮素积累量,提高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肥料贡献率以及玉米功能叶关键酶活性,在相同氮肥水平下,其一次性底施的效果甚至超过普通尿素2次施用。随控释尿素比例的增加,玉米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以75%控释尿素+25%普通尿素处理产量最高,比普通尿素一次施增产12.09%(2014年)和21.58%(2015年),比普通尿素2次施肥增产8.27%(2014年)和14.19%(2015年)。因此,普通尿素掺混75%比例的控释尿素进行一次底施,不仅能够协调在整个玉米生育期土壤对氮素的供应,实现玉米的有效增产,而且还能够减少施肥次数和劳力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