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林业   44篇
  1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假俭草种源抗寒性鉴定及其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进一步鉴定和发掘假俭草抗寒遗传资源,为假俭草抗寒育种和遗传研究提供材料和有价值的信息,本研究采用电解质渗透法对搜集的有代表性的110份假俭草种源进行了抗寒性鉴定。结果表明,我国假俭草不同种源之间的抗寒性存在较大变异,它们的半致死温度的变异范围为-2.55℃~-8.01℃,极差为5.46℃,平均半致死温度为-4.89℃,变异系数为18.01%;进一步对假俭草的半致死温度与地理因子(纬度,经度和海拔)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假俭草的半致死温度与纬度,经度和海拔均无线性关系;根据假俭草的半致死温度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可以将110份假俭草种源分为3个类群。  相似文献   
52.
以大百合中层鳞茎作为外植体,研究了培养基、激素配比、蔗糖浓度和光照强度对大百合鳞茎诱导出芽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百合鳞茎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作为基本培养基,前4周采用暗培养,以MS+6-BA 5.0 mg/L+NAA0.1 mg/L+蔗糖45 g/L为培养基诱导愈伤组织,之后采用光培养,以MS+6-BA 0.5 mg/L+IBA 0.5 mg/L+蔗糖15 g/L为培养基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出芽,可使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88.89%,出芽率达到93.82%,平均出芽数达到12.3,能够诱导产生大量材料,有利于大百合组培快繁。  相似文献   
53.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了油茶组培苗第1、5、8代继代苗和实生苗在移栽培育前3个月中IAA、GA3、ZR和ABA 4种植物主要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组培苗与实生苗各器官中GA3、ABA和IAA含量分布趋势一致,只有内源ZR分布水平有差异。组培苗刚移栽时各器官中IAA、GA3、ZR含量都远高于实生苗,而ABA则低于实生苗;移栽1个月后,组培苗各器官中IAA、GA3、ZR含量骤然下降;此后继续培养的2个月中,组培苗各器官激素水平略有回升或维持平稳,但都略高于实生苗。移栽后,实生苗和组培苗叶片组织中ABA/GA3(K值)和ABA/(GA3+IAA+ZR)比值变化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组培苗K值降低幅度大于实生苗,移栽培养3个月后K值与实生苗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54.
为给香花油茶分类地位的确认提供一定的参考,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11份山茶属植物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利用DPSv3.01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个引物共扩增出77条带,其中有52条多态带,多态性比例为67.5%。根据ISSR聚类分析结果,在遗传距离为0.42时,11份山茶属植物可分为4类,第1类为5个普通油茶的无性系,即:湘林27、桂无5号、赣190、岑软2号和岑软24号;第2类为宛田红花油茶;第3类为陆川大果和博白大果油茶;第4类为香花油茶。根据研究结果可以推测香花油茶不属于普通油茶。  相似文献   
55.
配方施肥对澳洲茶树枝叶产量和产油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311-A"最优混合设计,研究氮、磷、钾肥对澳洲茶树枝叶总重、侧枝重、含油率和产油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有利于提高澳洲茶树枝叶总重、侧枝重和产油量;氮、磷、钾的用量分别为74.3、18.1和23.1g/株,相应的枝叶总重为2.12 kg/株、侧枝重1.36 kg/株、含油率1.71%、产油量0.023 3 kg/株;氮、磷、钾最佳的施肥配方质量比为1∶0.24∶0.31。  相似文献   
56.
水蒸气蒸馏法从芳樟醇型樟树的枝、叶中提取精油,测定其含油率,并用气相色谱仪和气-质联用对精油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芳樟醇型樟树不同部位的精油含量及精油的化学成分含量有较大差异,树叶(嫩叶和老叶混合样,下同)中精油质量分数(1.39%)高于树枝(0.54%);树叶精油中芳樟醇质量分数(89.59%)高于树枝(74.49%);树叶精油中樟脑质量分数(0.61%)低于树枝(4.34%);树叶精油10月份采集的品质(芳樟醇92.69%、樟脑0.40%)优于7月份采集的(芳樟醇86.49%、樟脑0.82%)。  相似文献   
57.
芳樟醇型樟树选优与其无性系的含樟油性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樟树枝叶樟油得油率高和芳樟醇含量高为主要选优目的,在广西的樟树自然分布区及樟树的人工种植地筛选出芳樟醇型樟树优株10株。采用其中的4个优株的组培苗和扦插苗进行无性系造林,对其无性系幼树枝叶的含樟油性状进行评价。与实生苗幼树相比,其优树无性系幼树枝叶的樟油醇含量高出9.2%~12.6%,芳樟醇含量高出8.5%~11.7%,而樟脑含量低于0.59%~0.51%,充分显示了樟树优树无性系所含樟油的优良经济性状,其樟油主成分含量与原优株保持一致性。樟树优株无性系幼树枝叶樟油得油率及其主成分含量,以每年的10月份最高,其次是9月份,此时是每年采收樟树枝叶的最佳月份。  相似文献   
58.
以‘福桐’、‘绿桐’2个无性系与10个不同种源的白花泡桐个体为研究对象,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12份白花泡桐材料的亲缘关系进行研究,并利用DPSv3.01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条引物共扩增出66条条带,其中有37条多态带,多态性比例为56.1%。根据ISSR聚类分析结果,在遗传距离为0.35时,12份白花泡桐材料可分为5类,第1类为‘福桐’无性系与河南、河北种源个体;第2类为‘绿桐’无性系与湖南、湖北、江苏种源个体;第3类为浙江、广东种源个体;第4类为江西、福建种源个体;第5类为广西种源个体。此结果  相似文献   
59.
配方施肥对澳洲茶树幼林生长性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311-A"最优混合设计,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澳洲茶树幼林地径、株高、枝叶总重、侧枝重、侧枝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有利于提高澳洲茶树地径、株高、枝叶总重、侧枝占比。纯氮、纯磷、纯钾的用量分别为71.4g/株、17.2g/株和26.7g/株,此时的侧枝重达到最大为1.36kg/株,相应的地径为3.30cm、株高为268.3cm、枝叶总重为1.97kg/株,侧枝占比为63.2%,此时澳洲茶树幼林的氮、磷、钾施肥配比为1︰0.24︰0.37。  相似文献   
60.
以芳樟醇型樟树半年生组培苗为研究材料,设计4个土壤水分梯度,测定芳樟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和相关的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最适合芳樟生长的土壤含水量为55%~60%,植株在此含水量处理下,芳樟叶片组织的相对含水量、相对叶绿素含量和相对电导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变化幅度不大,其平均叶面积、株高生长量和地径生长量分别为1678.33 mm2、15.39 cm和4.78mm,均为各处理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