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11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为开发与保护新疆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民族药用植物,对新疆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及其周边地区的民族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物种考察,并根据药用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物种鉴定。通过介绍16种常用民族药用植物的资源分布、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新疆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民族药用植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2.
广西第二产茶大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绿茶加工现状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43.
段峰森  刘虹  陈雁  覃瑞  李刚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2):2548-2552
采用药用野生稻C基因组DNA及C0t-1 DNA为探针,分别对药用野生稻(CC)自身和大颖野生稻(CCDD)体细胞染色体进行了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利用C基因组DNA探针进行分析显示,药用野生稻24条染色体都被杂交信号覆盖;而在大颖野生稻中可区分为24条CC型染色体(杂交信号较强)和24条DD型染色体(杂交信号较弱)。以C基因组C0t-1 DNA探针进行分析显示,在药用野生稻染色体的端粒、着丝粒、近着丝粒区域有很强的杂交信号,而大颖野生稻中也有24条染色体在这些区域红色杂交信号较强,另24条染色体的杂交信号很弱。表明利用C基因组DNA和C0t-1 DNA为探针的GISH和FISH技术,都能很好地将大颖野生稻C、D染色体组区分开,C和D基因组亲缘关系较远,二者具有不同起源。与药用野生稻C基因组相比,大颖野生稻C基因组出现了一些分化。这些都为研究大颖野生稻C和D染色体组起源,探讨异源四倍体进化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4.
马铃薯是人们喜爱的块茎类蔬菜之一,马铃薯蛋白质含量也很丰富。阐述了马铃薯蛋白的组成特点,对马铃薯蛋白的各种经典和最新的分离提取方法进行了综述,以期对进一步研究马铃薯蛋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5.
以地高辛标记的栽培稻基因组(基因组为AA)DNA为探针,对非洲野生稻(基因组为BBCC)的体细胞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研究AA染色体组和BBCC染色体组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杂交后的染色体进行同源染色体配对。结果表明:栽培稻A基因组和非洲野生稻基因组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高度重复DNA序列在栽培稻和非洲野生稻间具有保守性。  相似文献   
46.
马梦雪  赵玲玲  唐思  陈贤军  覃瑞 《作物杂志》2018,34(6):162-3591
红花(Carthamus tinotorius L.)种子在发芽和组培中染菌情况严重,发芽率较低,针对这一现象,对供试红花种子进行消毒以降低染菌率并提高发芽率。选择种子预浸泡时间、消毒剂种类、消毒时间3个因素,采用L9(3 4)正交试验,以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染菌率为考察指标,综合分析种子消毒效果。结果表明,消毒剂种类是影响红花种子消毒效果的最重要因素。红花种子最佳消毒方法为种子消毒前用无菌水预浸泡12h,再经2% NaClO消毒10min,染菌率仅为8%,发芽率高达90.67%。另外,对分离纯化消毒后种子所带的细菌16S rDNA(GenBank登录号:MH190221)进行了PCR扩增,序列Blast结果显示,该菌为阿耶波多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i),初步判断该菌可能为红花种子内生菌。该研究结果为快速获得生长良好的无菌苗、后续的组织培养以及遗传转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7.
为筛选药食两用的优质红花种质,对来源于30个国家和地区的482份代表性红花种质进行评价.基于大田试验,在红花成熟期时选择株高、分枝高度、顶端分枝高度、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幼苗存活率、开花期、花色、叶片有/无刺、苞叶有/无刺、叶缘、千粒重12个农艺性状,采用遗传多样性、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统计方法,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48.
2013年,采用"3414"设计方案在三江县八江乡八斗村八斗小屯进行水稻肥效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田块的整体地力处于中等水平,其中供试土壤磷含量为中等偏上水平,氮钾含量水平均为中等。在该地力条件下,根据肥料互作效应分析结果,氮磷钾互作效应为氮磷钾>氮钾>磷钾>氮钾;单元素对产量的作用效果为钾>氮>磷。结合试验结果和当地农业生产实际,三江县在该供试土壤条件下,水稻的氮、磷、钾最佳配比为纯N 150 kg/hm2、P2O553 kg/hm2、K2O 120 kg/hm2,获得的最高产量为9 202.92 kg/hm2,纯收入为20 675.71元/hm2。  相似文献   
49.
蓝伟侦  柳哲胜  李刚  覃瑞 《作物学报》2007,33(4):560-565
用覆盖抗褐飞虱基因Bph15的两个BAC克隆,即20M14 (27 kb)和64O9 (36 kb)作为探针,对非洲栽培稻、药用野生稻和宽叶野生稻体细胞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两个BAC克隆均被定位于非洲栽培稻和药用野生稻第4染色体的短臂上,杂交信号的百分距离分别为37.03±4.11和81.22±3.62,相应的信号检出率为41.18%和38.22%。在宽叶野生稻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同时检出信号,分别定位于染色体的短臂和着丝粒区,信号距着丝粒平均百分距离分别为87.78±5.23和0,信号检出率为52.58%。由此推知,这两个BAC克隆在非洲栽培稻和药用野生稻的第4染色体分布同线且同区,并且在宽叶野生稻的DD基因组也存在Bph15基因的同源序列。在未封阻的情况下,BAC克隆在非洲栽培稻的多条染色体上有杂交信号,表明它和栽培稻C0t-1 DNA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源性。上述结果初步显示Bph15在3个稻种染色体中的相对位置。文章讨论了Bph15在3个种间的关系,为有效分离和利用Bph15基因提供了有益的依据,对不同基因组及二倍体和四倍体中功能基因可能进化机制的分析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50.
简述桂北高寒山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中稻再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历程,并着重探讨了对头季稻杂优组合的选择、播种时间与育秧方式、栽植密度、收割时间与留桩高度、GA3促芽保穗、头季稻和再生稻的肥水管理及病虫防治等7项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